共有932个相关内容

楼市短期受压 长远前景乐观

香港的住宅楼市受到国内复常及通关有利因素影响,在2023年第一季有好表现,价格比去年底反弹近7%,成交也显著增加。买家眼见楼价已从高位回落超过15%,纷纷改变过去一年的观望态度,抢闸入市!但经过首三个月的反弹后,业主见形势有转纷纷反价,而心急出售的业主,包括移民客户已经在首季出售了物业,二手市场上的业主叫价都是「企硬」,买家见楼价已经迅速反弹,又不急于再加价追货,形成二手市场出现拉锯形势;一手方面发展商也不停部署出货,始终现楼待售单位已超过18,000伙,发展商也是用同区二手市价推盘为主,换句话可以用旧楼价买得到新货,理应反应不俗,但除了个别有铁路概念的楼盘销情尚可,其他高价物业的成交也是寥寥可数。当然相比去年差不多完全停顿为佳,但是要大规模去货,就必须外间因素配合。 由于豪宅的买卖,不少是与国内买家有关,中国的疫后经济仍然疲弱,楼市销情一路未回复,现楼楼价不振,财富效应影响下,连消费力也需要政府大力刺激!另外,美国联储局六月加息的机会率又上升至40%,令港元按揭息口有上升压力,再加上债务危机,令买家选择按兵不动,所以笔者估计香港住宅楼市在未来6个月都不会太景气,二手市场了个别笋盘外,大致上都是买卖两闲。至于发展商一手市场的持货力较强,都会考虑长远的因素。 大家都相信美国债务危机,国院二院始终会妥协解决,而美国的息口在年底或明年初回落的机会也极大。再者香港近期不断优化专才到港的措施,除了新设的高端专才计划,连原先正在实施的优才计划,其人力清单也由13项加大覆盖至51项不同行业,政府的目标是每年增加35,000个外来的优才或专才,这类人才必会带动房屋需求,笔者估计这类大都是中产阶级,对香港中价物业的租赁市场带来实质需求! 另外,政府也公布了新田科技城300公顷土地的详细规划,这里主力发展创科行业,面积等于14个大埔科学园,笔者相信也会吸引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巨企进驻!以后专才不会再集中居住在港岛或九龙市中心,北部都会区一旦形成,新界的物业可能会跑赢大市,甚至在深圳的物业也连带受到刺激,大家不妨多加留意未来发展的走向! 总括而言,笔者对香港住宅物业的长远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增加公屋数量 劏房问题仍在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经济学会主办的讲座,主要是从经济学理论去分析香港的房地产问题,当然也邀请了政府高官讲解香港政府的房屋政策。 席间,一位来自房屋局的高级官员透露,香港政府已经为接下来十年的公共住房项目成功找到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他对于未来公共住房能够满足需求持乐观态度,这一消息为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公屋短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让在场的人感到一丝欣慰。 但是,有一位经济学教授却提出“增加公务数量,解决不了劏房问题”,引起了现场听众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他通过重新整理和分析2006年至2021年间的公屋数据,发现公屋单位的数量由2006年的692,160户,增加至2021年的818,280户,净增长了126,120个单位。 虽然住户的收入上限也随着时间不断增高,但2006年,符合收入上限的户数为536,180,跟2021年的521,840户,相差只有14,340户。 但超出上限的户数则由2006年的155,980 大大增加至2021年的296,800户,净增加了140,820户。换句话在2006年至2021年的15年间,增加公共房屋的单位完全被富户居住。 背后原因,公屋的租户收入随着时间而上升,但公屋的富户租金却完全脱节。 以4人公屋为例子,申请人的入息上限是$30,950,但一旦入住公屋后,收入要达到$55,841才是富户,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额外租金,直至家庭收入超过$154,750,才需要搬出公屋单位。 但根据2023年第3季政府资料,月入超过$10万的公屋家庭,仍然有226,600个,富户长期占用公屋已经是常识。 所以教授进一步说明,这令劏房户无法迁入公屋,令富户迁出公屋才是解决劏房的最佳办法。 从常识出发,我们知道建设公共住房单元不仅耗费巨大资源,而且过程漫长。相比之下,通过富户搬出,能迅速为等待公屋的人群,包括众多劏房居民,释放出将近30万个住房单位。这种做法直接针对了问题的核心,避免了因富户占据公屋资源而导致的效率降低。 笔者发现,最近在居二市场,使用绿表购买公屋户的买家数量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前线同事也反映,由于房屋署最近加强了对富户政策的执行力度。 笔者期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审查富户的租金制度,增加他们搬离公屋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虚报和漏报情况。相信通过这些措施,香港的劏房问题将迎刃而解。  

期待「习拜会」成果 舒缓全球紧张形势

此文见报时,全球瞩目的「习拜会」- 中美元首面对面会议,刚刚于11月15日举行。两个超级大国在正处于高度竞争的背景下举行会议,以往都会视为好消息,因为在会议前两国政务官员都会落实了大量工作,在某于议题上应该已经有些共识,令元首见面不致于一事无成。但大家可能也会反驳去年11月的「习拜会」也曾在峇里岛会面,但之后却没有什么实质成效!坊间不少评论认为,本来在该次会议已经谈到一些共识,而美国也随之派国务卿布林肯到中国落实细节。可惜,一个气象气球事件,被美国传媒描绘成为间谍气球,作为非法摄取美国人民的机密资料之用,结果中美关系又回复紧张,布林肯之旅及元首的共识也随之而泡汤了! 今次的「习拜会」笔者是有所期待的,背景是现今美国总统拜登连任的形势相当不利,经济上所谓的「拜登经济学」已经一败涂地,去全球化、供应链断裂、油价飙升,都会令通胀率高企,美国的贫富悬殊加剧,拜登已经连续在五个州份输了支持,必须获得中国经济上的配合,例如加强购买美国的农产品,以压制特朗普的支持率进一步上升,挽回颓势! 美国的债务又是另一项因素,美国极之需要中国这位买家配合,今季美国又要发行8千多亿美元新债,但在联储局将收水的背景下,30年长债息率也升至5%,如果中国再沽出其手上的大量美债,有评论估计美国长债息率可能升至7%,对美国的经济必然有进一步打击,拜登想再连任就更加渺茫。 最后在军事上,俄乌战争加上以巴冲突,已经令美军疲于奔命,根本无力再应付第三线战线,一旦北韩趁此乱局仿效哈马斯,向南韩发动一些突击,拜登就更加头痛,要压抑北韩自然也需要中国政府配合! 在此种种背景下,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有机会缓和一下,中国也可借此宝贵时间,调整一个下国内疲弱的经济,一旦中美「习拜会」有成果,对中国及香港也带来新希望,无论股市或楼市都会带来新动力,大家不妨多加留意!

撤辣带动成交 炒风重现欠条件

自从政府在二月底取消一切楼市的需求控制措施之后,成交量大幅提升,尤其是一手新盘,由2月28日至3月10日,共12天时间,市场新盘成交已经有1,702宗。 而且,不是集中在个别新盘,而是百花齐放。 其中位于石硖尾的Belgravia Place有超过300宗成交,另外就是港岛区的The Holborn、九龙区的Baker Circle. Greenwich及维港1号、新界区的星凯堤岸都有近百宗成交,其余分散在各区的货尾单位都有成交! 最新数据显示,周末在只卖货尾的情况下,一手房源依然吸引力十足,单日成交达到301宗,销售势头持续攀升。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三月份的总成交量将超过3,500宗。 回顾2023年全年一手成交仅为10,650宗。相比之下,这数字已经超过了过去两年平均水平的1/3。根据分析,2024年全年的一手成交预计将突破20,000宗,远超过过去10年平均每年的15,900宗。 至于二手市场,尽管上周末十大屋苑成交仅有10宗,但其活跃程度仍不及新盘的火爆。预计整个三月份的成交量将回升至4,000宗以上,而全年二手成交预计将达到约50,000宗。 成交量上升的一个现象是“一客多食”,即一位客户购入多个单位。最新消息显示,Belgravia Place有一位客户一次性购入了24个单位,这很可能是市场上单笔成交最大的案例! 这些购买者往往是投资客甚至是投机者,他们利用有限公司购买房产,以享受长期的楼花期或者成交期。由于物业只需支付较低的首期款,这些投资者可以在接近成交期时以更高的价格转手,从中获利。 炒风再起已成为人们担心的焦点议题。银行业立即表态拒绝提供“摸货”按揭,这使得投机者不太容易在中途转售房产。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明白,如果楼市完全没有投资者和投机者,将会导致市场陷入一潭死水。这对于急于出售房产的业主来说非常不利,同时也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市场炒风若太过猛烈,可能会重现类似1997年楼市崩溃的情况,这将对经济和民生造成影响。 笔者回顾了97年和98年楼市的情况,当时银行的借贷资料并不完备,买家可以利用一份税单向不同银行借款。结果是,一些炒家可以轻易地拥有十套甚至更多的物业。笔者亲眼见过不少拥有超过百套物业的炒家! 当时,楼市一旦逆转,情况就变得难以应对。许多炒家被迫急于抛售物业。然而,现在银行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在中央信贷资料齐全的情况下,炒家只能利用一手长期成交来炒卖。只要市场情况好转,开发商自然会收紧付款方式,这样炒风就不会无限放大,大家可以放心。

租金升支持英国楼价 曼城一支独秀居首位

过去三年,不少港人移居英国,令物业市场曾掀起一阵置业潮,大家在不同媒体都会发现大量英国物业的展销会,但随着移居热潮走近尾声及利率上升,过去半年英国物业市场也进入低潮!不少专做英国物业的代理行也转型销售东南亚或日本等海外物业。 但踏入9月份,形势又开始转变,英国其中一间最大型的发展商Berkeley在铜锣湾时代广场对面,租用了整幢三层高建筑物作为展销厅,为期一个月,展出超过40个不同发展项目,可谓不惜工本!购买英国物业的买家又再出动,今次却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入场!笔者翻查资料,Benham & Reeves 8月的报告指出,海外人士持英国物业的价值达到788亿英镑,而香港业主占整体的13.7%,居于首位,共持有24,759伙,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新加坡则居二位,占9.1%,持有15,725伙,价值72亿英镑;第三位是美国,而阿联酋和中国内地分别位于第四及第五,香港可谓遥遥领先! 其实除了近两年的BNO买家外,因回报而投资英国物业已经存在很久。英国物业过去35年楼价都是稳步上升,整体楼价约15年便升一倍,根据官方数字,1988年7月英国楼价升穿5万镑,13年后的2001年就升破10万镑,翻了一翻,而14年后的2015年又再升破20万镑,再过了8年的今天,整体楼价已经破了29万镑,又差不多升了一倍! 近期利息上升,楼价升幅放缓,却又再度吸引投资者支持的原因是租金狂升,根据Hamptons 8月租金指数,全英国平均每月租金已突破1,300镑,按年升12%,创下历史新高,内伦敦区(Inner London)则升11.8%,外伦敦区更急升18.1%。更夸张的是曼彻斯特(Manchester),根据JLL的报告,去年租金升幅达19.6%。曼彻斯特的一房平均楼价是22.3万镑、两房为30.9万镑、三房为37.4万镑,差不多是伦敦的一半。租金一房每月平均1,225镑、两房1,600镑、三房2,200镑,租金回报全部超过6%。曼彻斯特人口不断增加,过去一年升幅达9.7%,而工作机会也增加了28%,相反楼宇供应却因疫情而减慢了,租金估计升势仍会持续。 所以笔者相信以今天的楼价购入楼花,两年后入伙,租金回报可达8%,也是合理推算,这也自然受到投资者的注意了!

坏消息已尽出楼市曙光初现

上周美国公布其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为7.7%,比市场预计的8%低,也连续3个月下跌!市场认为是通胀见顶的讯号,再加上部份美国联储局官员表示加息幅度可以减慢的言论,令市场预期美国息口会在明年上半年见顶!过去一年各大央行要大幅加息来压抑通胀,如果一旦通胀真的继续回落,加上停止加息的话,楼市摆除了其中一个负面因素! 除了息口因素,中国的防疫政策也在调整当中,上周宣布取消航班溶断机制,也宣布隔离政策由「7+3」改为「5+3」,虽然短期内不会改变「动态清零」的政策,但要求各地要更精准防疫,尽量避免对民生带来困扰及经济带来不必要损失!政策方向正确,相信随着病毒的减弱,中国会循序渐进地复常,跟香港通关的日子会越来越近! 当然,逆全球化、中美角力、俄乌战争等等负面因素,也非短时间可以全部消除,但中美元首终于可以在会议上当面会谈,德国总理也亲身来到中国与习近平主席见面。外交活动频繁,笔者当然不知道细节内容,但有接触、有沟通,肯定比没有好,也减低了擦枪走火的机会。 由于过去几个月,市场坏消息不绝,一致看淡,连行内地产代理的大行,也因生意淡薄而计划减200间分行及大幅裁员,大家其实不要太认真,这只是计划,落实执行的话,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只要楼市有起色,计划就会立即改变!作为业主,更加不要贱卖物业。 在市场上,每月都有些超跌盘出现,刚刚笔者留意到沙田第一城,有一低层单位成交价竟然是350万,同面积的历史高位是640万。虽然同层是凶宅单位,笔者觉得仍然是超跌价。另外,九龙凯帆轩一个两房单位以690万售出,银行估价却为930万,相信也是业主急于套现,加上看淡前景而大幅降价。淡市对买家来说,其实非常有利,现在买楼虽然加息,但实际支出更少!不用拿上面这么极端的例子,就以正常2021年9月份第一城1座高层H室为例,去年成交价为618万,息口2.4%,借款80%,分30年还款计算,每月需还款$19,754,今年最近成交为488万,楼价跌130万,供款利息即使升至2.925%,也只需每月还款$16,652,即使再加息至3.425%,每月供款也只是$17,741,仍比上年每月供少$2,013元。 笔者想强调,淡市买楼有优势,不要被淡市气氛影响而搁置,必须留意市场负面因素是否改变,要买到「超跌笋盘」,就必须紧贴市场,不要走宝!

2023年澳洲购房,哪些地区与关键字高踞年度热搜榜?

2023年澳洲房产市场表现不俗,Domain房地产集团新近发布的2023年终报告总结了买家找房的位置偏好和所寻找的房产特征,显示了海外投资者最关注的地区所在。 报告发现,澳洲各首府城市的房价达到了70万澳元的高峰。 然而,随着近来房价的上涨势头持续放缓,预计2024年买家将会感到轻松一些。 报告说,澳洲各地售出的房产数量创下新高,包括312,579套独立房和115,893套公寓房。 以下为澳洲各州最受买家青睐的8个地区: 卡伦湾 Cullen Bay 布鲁克菲尔德 Brookfield 克洛韦利 Clovelly 福雷斯特 Forrest 百特立角 Battery Point 东汉普顿 Hampton East 安利 Unley 贝德福代尔 Bedfordale 报告发现,最受买家欢迎的独立房一般拥有四间卧室、两个卫浴间和两个车位;最受欢迎的公寓房一般拥有两间卧室,一个卫浴间和一个车位。 至于购房者们喜爱与追求的房产特征,从关键字搜索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学习”的搜索由2020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二位,由此可见“学习”也越累越重要生活方式和位置成为更多的焦点,人们对“游泳池”、“庭院”和“水景”的搜索也在上升。而“庭院”的搜索词也逐渐在代替“阳台”。 随着 "老奶奶公寓 "的兴起,租房市场的紧俏以及人们希望有一份被动、更多的工作空间或跨代居住的需求也在增加。   以下为2023年找房时搜索量最高的9个词汇: 游泳池 学习 景观 水景 新房 庭院 车房 棚屋 老奶奶公寓 照片取自 Domain.com.au Domain认为海外移民人数已经达到了顶峰,预计将在2025年恢复正常。近期的移民人数将继续影响澳洲的房地产市场。经过Domain的分析发现,人口增长对房价具有长期累积效应。 因此,在2024年及以后,人口增加将继续对澳洲房地产市场起到推动的作用。再加上紧张的租凭市场,这使得购房更有吸引力,并可能在面对租凭的挑战下,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购房。 作为享有盛誉的房产科技集团,居外IQI一直致力于为华人在海外建立梦想之家。 我们对澳洲不同社区有着深入了解。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澳洲买房的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减辣助人才置业 居留要求要搞清

施政报告的楼市减辣措施生效了超过两星期,一如所料楼价及成交都没有出现大幅增加!二手急售的业主仍然需要劈价才能成功出售单位,过去周末的二手十大屋苑成交仍然维持在10宗以下的低位,当然相比施政报告前的冰封情况是有些好转,但要显著改善还需要一些时间。 至于一手方面,在周末有两个全新楼盘开售,一个是位于启德的大型项目,另一个是在香港仔的单幢楼,合共成交104宗,创了近10周的新高。以全新项目来说成绩也不算特别标青,根据报导有近半买家是新香港人,部份并未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而是利用「先免后征」的新措施,提前购入物业。 笔者在市场也见到不少查询,都在了解国内专才来港购买物业,在新税制下并不是所有签证都可获得优惠,最容易误会的是即将实施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俗称投资移民,就不在优惠名单之内,申请人买物业仍然需要支付15%的印花税,而合资格的人才计划只有7种,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一般就业政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根据从事这类入境计划的专业顾问向笔者透露,以「高端人才计划」最受欢迎,因为申请手续简便,灵活性也高,有内地网红(KOL)曾经表示申请4天便获批准,而香港政府也公布已经批出超过10万个申请。 笔者也有内地朋友,本就很有兴趣来港置业,但碍于30%的印花税而犹豫,当施政报告公布新安排后,便表示会申请专才来港,以便享受跟本地人一样的印花税率。但笔者提醒这位国内朋友条例是「先免后征」,要求申请人在入境后的九年内成为永久性居民,才可以真正减免税费,否则原来的税费就需要补上。要成为永久性居民就要连续7年以香港作为经常性的居住地,虽然没有规定必须在香港居住的日数,但申请人在港有工作,有居住地址,就是相当好的证明。 换句话说,每年都有10万或以上的专才来港,他们只要有20%,即2万名愿意申请成为永久性居民,就有2万个租住或购买物业的需求。近年全港每年的新增住宅供应平均在2万个左右,可见这项措施对物业需求影响更深远,其影响力也会随着时间日渐加强!笔者认为楼价下跌最恶劣的日子已经过去,有意置业人士应加快入市,以免错失良机!

新加坡发展佳 精英管治效率高

笔者上周因公事到访新加坡,回想已经有10多年没有踏足于此。笔者发现在市区多了很多美伦美奂的高楼大厦,在旺区的百货公司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其实,新加坡的面积比香港还要少,当今用地面积约为728 平方公里,约为香港70%,而在60年代新加坡用地只有581.5平方公里,换句话,60年间,新加坡利用填海让国土增加了25% 可用土地。虽然受限于土地有限,新加坡却充份利用填海去增加可发展土地,令经济发展相当凌厉。去年的人均GDP 已达91,000美元,相比香港只有不足50,000美元,远胜香港。除了土地缺乏,新加坡的水资源也是极之倚赖马来西亚,为了避免受限于人,新加坡大力发展再生水及海水化淡,当今已经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新加坡的组屋发展也是值得骄傲,超过 90% 的新加坡公民可以购买自己的房屋,相信是全球最高的比率,由于公民可以利用公积金做首期,令置业变得轻松。 2022年新建组屋价钱每呎只售3,000元港币左右,二手转让的介乎200万– 300万之间,平均呎价约5,000 港元! 这种亲民价钱令香港人羡慕,至于私人物业只占市场十分之一,呎价介乎港币10,000 – 20,000元,视乎地区而定,物业中位价约港币1,000万。最近两年,大量中国人涌入市场令售价及租金都大幅上升,令新加坡政府对外国人置业的印花税提升至 60%,非常夸张! 新加坡政府永行精英主义,在英明的官员管理下,自独立以来都管理得头头是道,但凡事都有代价,家长式的管理也有时变得很严格,例如,法律规定必须将食具返却,否则可以被检控罚款、在街上指定的空旷地点才能吸烟,甚至法律禁止食香口胶。所以笔者一向很奇怪一些所谓追求自由的人会移民至新加坡! 至于笔者老本行,物业代理的运作模式也跟香港不一样,代理的前线员工全部都是没有底薪,分成却高达 90%,公司提供的资源也有限,大部份倚靠同事自己操作。当今最火热的模式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买卖楼宇的知识及陷阱,变身成为专家或导师,获得买家信任后,再转介予相关的代理跟进。 新加坡的资源缺乏,又夹在大国的中间,生存也不容易,能够发展至今天的 繁荣,实有赖其精明及效率的管理,值得香港借镜 !

“香港已玩完” 说法太夸张 

此前,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金融时报发文「香港已玩完」(引起社会上热烈的讨论。 西方人士对中国及香港发表恶意批评其实见怪不怪,当中不少人,根本对中国及香港没有深入认识,但罗奇一向被视为「中国大好友」,1980年代初便在香港和中国经济研究有30多年,一直看好中国及香港的发展! 此次立场倒转,因此更令人关注!  罗奇在其文章中是用恒生指数的表现认定「香港已死」。他说从2019年至今,恒生指数由3万点下跌至现在16000点,跌幅近半。从1997年回归至今,恒生指只涨了5%。   恒生指数只是金融市场内几十只股票的股价表现,何以能够反映香港的盛衰,股价不升长跌,涉及多种因素,美国股票屡创新高。  依罗奇的思维,岂不是美国的国力应该如日中天? 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美国的两党政治内耗严重,国内分裂也很明显,对外债台高筑,美之地位岌岌可危。   今年尾大选,特朗普一旦未能当选,其支持者可能不服从选举结果,要求推翻结果,发生动乱也有可能,「美国已玩完」的机会似乎比「香港已玩完」更见说服力。  虽然不同意其结论,但也研究了他提出的三大因素,借此理解西方人如何看香港,也有价值!  罗奇认为第一个因素是本地政治,由2019年的「逃犯条倒」引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令中央实施「国安法」削弱了香港的自治,令「五十年不变」的承诺腰斩!   笔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若没有国安法和23条,外国机构(包括间谍组织)在香港和中国境内的活动,香港政府没有足够的法律基础去监管及制裁。这与“一国两制”和50年不变的承诺毫不相干!笔者也寄望在爱国者治港的环境下,中央有信心让香港有机会进一步普选特首,让外国人明白香港的高度自治,并没有改变!  第二个因素是国内经济的困局,特别是「三个D」,即高债务、通货紧缩和人口结构老化(Debt, Deflation and Demography),笔者同意国内经济短期面临的一些困难,也令香港受到影响!  中国过往过份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转向消费型,寻求高质量发展,No Pain No Gain,经过艰难日子,相信好日子会重临。  至于第三点是中美之间的竞争令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受到影响,这无异令香港与欧美的贸易减少了,但其他地区的机遇却不少,例如中东及东南亚。重点是香港能够转型,适应世界的改变。   任何一个地方,墨守成规不求进步,自然会被淘汰,香港也不例外。 罗奇的言论正好警剔我们要加倍努力,不要被人家看低!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