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586个相关内容
上周末美国的矽谷银行在48小时内极速爆煲,本周末又轮到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出事! 银行创立于1856年,历史悠久,在全球都有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4,783亿瑞士法郎,员工人数超过47,000人。由于是「大至不能倒」,结果由瑞士政府出面游说了瑞士银行(UBS),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银行只承担最多50亿瑞郎的损失,而瑞士政府负责其后90亿的损失,并向两间银行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资金。简单来说,又是以纳税人的钱来解决问题。至于股东也损失惨重,瑞士信贷的股价在2021年2月份还有15美元,去周已经跌至2美元,今次交易总价30亿瑞郎计,相当于每股0.76瑞郎,股东虽然未至于一无所有,但也所剩无几!瑞士信贷银行的大股东是沙乌地国家银行,所以也有评论认为今次是美国挑起火头,向欧洲及沙地割韭菜,相信与否就见仁见智。 反而,笔者更关心此次银行危机,带来的影响及后遗症。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美国的加息效应,原来市场估计本周美国联储局有机会加息0.25%或0.5%,经过此事,为了避免对银行制造更大压力,加息0.25%成为主流,机会率有近八成,也有不加息的可能。更重要是到年中,便会开始减息,未来一年有机会减息1厘! 除了息口加快见顶外,美国联储局正在进行中的「量化紧缩」(QT)相信也会暂停,其实过去一年QT只收了市场近6000亿美元资金,但过去一周联储局为救市,已向市场投入近3000亿,以改善市场流动性。联储局在挽救出事银行时,推出了一项新计划,名为「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BTFP)」,主要针对银行购买了不少国债及房地产批押债券(MBS),虽然此类资产因利率上升而在帐面上有所损失,但银行仍然可以用帐面价值向联储局借款。换句话,银行可以在市场用$80购入面值$100的国债或MBS,然后向联储局借回$100,买得多借得更多,市场估计会有2000亿美元的资金因而流入市场。 短期而言金融市场仍会有些震荡,但减息及放水的背景下,加上国内在周末也降准0.25%,齐齐加入放水行列,对香港的楼市会带来一些支持力;长远而言,金融投资频频出事,也有助投资者重投买楼投资的行列。
香港的住宅楼市受到国内复常及通关有利因素影响,在2023年第一季有好表现,价格比去年底反弹近7%,成交也显著增加。买家眼见楼价已从高位回落超过15%,纷纷改变过去一年的观望态度,抢闸入市!但经过首三个月的反弹后,业主见形势有转纷纷反价,而心急出售的业主,包括移民客户已经在首季出售了物业,二手市场上的业主叫价都是「企硬」,买家见楼价已经迅速反弹,又不急于再加价追货,形成二手市场出现拉锯形势;一手方面发展商也不停部署出货,始终现楼待售单位已超过18,000伙,发展商也是用同区二手市价推盘为主,换句话可以用旧楼价买得到新货,理应反应不俗,但除了个别有铁路概念的楼盘销情尚可,其他高价物业的成交也是寥寥可数。当然相比去年差不多完全停顿为佳,但是要大规模去货,就必须外间因素配合。 由于豪宅的买卖,不少是与国内买家有关,中国的疫后经济仍然疲弱,楼市销情一路未回复,现楼楼价不振,财富效应影响下,连消费力也需要政府大力刺激!另外,美国联储局六月加息的机会率又上升至40%,令港元按揭息口有上升压力,再加上债务危机,令买家选择按兵不动,所以笔者估计香港住宅楼市在未来6个月都不会太景气,二手市场了个别笋盘外,大致上都是买卖两闲。至于发展商一手市场的持货力较强,都会考虑长远的因素。 大家都相信美国债务危机,国院二院始终会妥协解决,而美国的息口在年底或明年初回落的机会也极大。再者香港近期不断优化专才到港的措施,除了新设的高端专才计划,连原先正在实施的优才计划,其人力清单也由13项加大覆盖至51项不同行业,政府的目标是每年增加35,000个外来的优才或专才,这类人才必会带动房屋需求,笔者估计这类大都是中产阶级,对香港中价物业的租赁市场带来实质需求! 另外,政府也公布了新田科技城300公顷土地的详细规划,这里主力发展创科行业,面积等于14个大埔科学园,笔者相信也会吸引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巨企进驻!以后专才不会再集中居住在港岛或九龙市中心,北部都会区一旦形成,新界的物业可能会跑赢大市,甚至在深圳的物业也连带受到刺激,大家不妨多加留意未来发展的走向! 总括而言,笔者对香港住宅物业的长远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北上深圳消费已经成为城中热门话题,单在10月份北上消费的港人已有53.5万人次,笔者上月也因公事前往珠海,亲身体验内地当今的服务水平。 首先在餐厅的饮食方面,价钱便宜香港约40-50%,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但笔者从80年代已经有在国内不同地方行走,价钱一向都比香港便宜,但以往笔者都不太敢随便在街上的餐厅进食,大家应该都记得「地沟油」事件,食物安全往往令人却步,所以当时只敢在大酒店内用餐。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国内对食物安全也注重起来,现在除了路边小贩外,对国内餐厅的食品安全都不至太担心,当然食物的多样化及服务员的质素,远胜香港也是关键因素! 再举一例,笔者经过珠海的华发商都,商场固然是美轮美奂,设计追上时代外,更重要的是销售的服务态度。经过「DJI大疆」无人机专门店,只是随便问一下,服务员却殷勤地解释,令笔者这位门外汉也能略懂一二,再立即拉笔者到门外广场试飞,经过一番努力笔者也乐于付款购买!更令笔者感动的是销售人员愿意花了近一小时,帮助笔者完成很多起飞前的预备功夫,相反在香港著名的电器连锁店购买,除了收钱就没有任何服务,就连收钱往往也要排长龙!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在国内有物业,大部份管理公司都会为业主建立群组,或管理员也会有微信直接联络个别业主,一旦业主有要求,例如公众地方有杂物或邻居深夜嘈吵,都可以立即通知管理员处理,但管理费往往只是香港的1/10,甚至是1/20!笔者相信北上热潮将会越演越烈,先是饮食、购物为主,其他生活配套也会随着国内的生活要求上升而改善,吸引越来越多香港人移居。 笔者公司也有年轻人最近移居深圳,每天经口岸由福田坐地铁到沙田上班,往返两小时至两个半小时,比居住在大西北往返的时间差不多,但租金只需要2,000元左右,节省最少8,000元的租金,加上饮食便宜,购买淘宝也较香港方便,相信非常适合没有家庭的年轻人居住!再过10年,北部都会区开始成形,居住在深圳,往返中港两地可能比在九龙或港岛居住更方便快捷。 移居深圳,令香港更进一步融入大湾区,有助降低香港的经营成本,无异也是一件美事,但香港政府在规划土地发展及投资土地的收益计划上,可能也需要留意有关的影响!
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各国央行都利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来解决问题,2020年全球疫情,央行「放水」规模更大,当市场被大水盈满,有形资产(例如房地产)的价格被抢高,有话说︰「楼价其实没有升,只是钱不见用了。」如果以各地楼价指数推算,以2010年12月为起点,美国、香港、加拿大,甚至中国的楼价已经翻了一倍,但自从去年美国开始加息,全球主要大城市的楼价也从高位回落,只有美国楼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抗跌力非常强,但真的能独善其身? 翻查纪录,过去30年美国曾经有6次加息周期,但只有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那一次,楼价有近10%跌幅,其他周期都没有对楼价造成太大压力!其中首个原因是美国债券市场发展成熟,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长年期的定息按揭,10年、15年、20年,甚至30年都有,而美国人也倾向以定息去做按揭,所以当下大部份业主的按揭支出并没有受到加息的影响,但随着维持高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就会逐渐浮现。 除了2004年至2006年及2015年至2018年这两次之外,其次的加息周期由开始至见顶到再重新减息,都相隔大约一年,而2004年至2006年用了两年时间加息至5.25%,而且维持了307日才开始减息,前后接近三年,威力就明显加强!另一方面,息率高自然也是关键,2015年至2018年虽然加息周期长达三年有多,但利率的高点也只是2.5%,由0%至3%的威力远低于由3%加至6%,而6%加至9%就是飓风级的威力了! 今次的加息期由2022年开始,用了1年多时间升至5.25%,对美国楼市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所以究竟下年会否继续加息,何时会完结,即使完结后利息在高位会维持多久,也是致命因素。市场上不少声音估计今年加息潮完结,但也有评论认为美息有可能升至7%,在俄乌战争及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胀率已经难以下降至2%的目标,现在又爆发以巴战争,一旦扩散至其他中东国家的话,油价若果再爆升,对通胀自然是火上加油,一旦利率又再上升并长期维持,美国的楼市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上星期笔者看到信报的社评「辣招税适可而止,主力墙莫轻拆」,文章中指出楼市是支柱产业,等如物业的「主力墙」,一旦让其「凌迟式」崩毁,有机会重演香港1998年至2003年的危机。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有很长的产业链,除了直接涉及地产代理、建筑、装修、家具,间接影响银行、律师行等等众多行业,楼价下跌也会带来财富效应,令消费减少。笔者认识不少饮食业老板,也在叫苦连天!银行为了竞争,按揭回赠不断提升,部份更创新高至3%,部份银行则提供大湾区港币按揭,可见生意难做。单看唯一上市代理的业绩,去年已经亏蚀了5亿元,是过去5年盈利的总和,今年首季成绩好转,全港有近13,000宗二手成交,平均每月近4,000宗,比去年第4季平均只有约2,500宗上升了60%,不过踏入4月份,成交又显著回落,估计5月份二手总成交会跌破3,000宗以下。至于传统十个大型屋苑在5月只有94宗成交,过往成交大户沙田第一城5月只有6宗成交,大部份代理相信又回复亏蚀状态,更严重的是这也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相关行业也在面对艰难岁月! 笔者从前线了解到,不少业主是有能力、有需要换楼的,问题是在「辣招」下变得困难重重。换楼业主若选择先买入新物业进行装修,搬入后才卖出现住物业,在交接上是最方便的,问题是要先付巨额首期外(五成至六成楼价),还要先付15%的「辣招税」,待卖出旧物业才可以退回。 15%税加上首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换楼业主有能力负担,银行又会否提供按揭?要通过两个物业一齐供款的压力测试谈何容易,结果只能被迫选择先卖后买,但当楼市淡静,沽出物业已经不容易,又当大家都一齐先沽后买形成沽售压力,令楼价进一步下跌,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神仙也难救! 刚好在同一天的信报头版头条,新闻是「内地振经济,研放宽买楼助购车」,内地首季经济明显回升,主要受防疫措施放宽影响,踏入4月后却显著放慢。市场有憧憬中央会加码救楼市,以振经济。在房屋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框架下,也要想办法为楼市加入动力,否则经济在欠缺「主力墙」下,随时有倒塌危机,经济就更难有起色! 香港比内地幸运,只要政府检讨一下「辣招」。实施了十多年的「需求管理措施」是一种特效药,固然能够控制短炒投机,防止外来的抢购潮,但也有后遗症,一旦长期服用令物业市场变成一潭死水,经济只会更雪上加霜,也违反当初立例的原意。冀望政府及早行动,检讨及取消不合时宜的「辣招」,令经济重获活力!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其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赤字达到$1,398亿(已计入政府发债收入),远超预计的$563亿赤字,差额达到$835亿。 当中卖地收入$711亿,比原先预计少了$489亿,印花税收入也比预计少了$460亿,只有$670亿,单单这两个项目的缺口共计已经$949亿。换句话,只要这两个项目合乎政府预算,,政府的赤字预算就会符合预期,不会超标。展望未来一年,地价收入预算回升至$850亿(+20%),而印花税收入预算上升27%至$850亿!香港政府的财政一向倚靠地产及金融,楼市股市畅旺,土地有价,出售土地收入高而相关印花税也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去年底国内复常通关,为楼市打入一支大大的强心针,楼价也见底回升,预算案内也就没有对楼市「辣招」动手术,只是对首置客的印花税作轻微宽减。 $300万细价楼印花税由$4.5万元减至$100;而$400-900万减幅约2成,最多约$70,000元,相信对楼市没有太大刺激作用! 相反,预算案中说明会推动投资移民计划,虽然购买房产并不会计算入要求投资的类别之中,但根据上次经验,一旦取得移民资格,不少人都会选择在港置业作居住用途。由于去年施政报告推出措施,合资格人才在港居住满七年,取得永久 居民的身份后,就可以退回早年购入物业时付多了的「辣招」税。对于这类投资移民,就可以采用「先征后退」的方法,不用一定等到七年后才置业!笔者觉得这对楼市有一定帮助,除了投资移民之外,也有不少一直在港留学然后留港工作的「新香港人」,过往满七年就会置业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了一篇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在2021年这种「新香港人」有63%居于私楼,居住于公屋的有28%,而资助房屋为6%。同期全港人口居于私楼的只有52%,而公屋及资助房屋比例是30%及16%。明显地「新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较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及「抢人才」、「抢企业」的推动,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居住,对香港的私楼市场,带来实质的需求。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连续4年出现赤字,在审慎理财的大原则下,楼市需要回复正常才能稳住财政,所以预计「新香港人」对香港各方面都有好处,相信也会陆续有来!
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见到一位独立股评人的文章,认为租楼较买楼划算。他解释购入一个$1,100万的物业,即使经纪佣金及厘印费不算,30年的总利息支出便达到$684万(以3.5厘计算),买入的物业总成本为$1,784万。而租金以每月$2万推算,如果租金不变的话,总成本为$720万,即使以每年4%通帐计算,加租30年的总租金为$1,346万,也比买楼便宜! 这位股评人似乎忘记了,经过30年后,买楼业主仍然拥有物业可以继续自住,继续节省租金,甚至可以做逆按揭,每月收取年金直至终老,成为业主能安享晚年的重要资产;或者将物业出售或出租,物业价值长期跟通帐挂勾,是抗通帐的最佳手段。相反作为租客,付出了30年的租金后,仍然是一无所有,过去支付的租金都是纯支出。其实,除了用30年后作比较外,拥有物业可以带给业主金钱以外的满足感与方便! 作为业主,不怕物业两年的租约到期,随时可能被业主要求迁出,拥有物业会为家庭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尤其是女性,这不是金钱能计算的。实质上,也可以花更多时间、心机及精力于装修自己的物业上,令其更适合自己的个人喜好,更加名正言顺成为自己家庭的「安乐窝」。除此之外,物业也会为业主带来更多机会,笔者年轻时为了创业,也是靠卖出自住物业套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在过去30多年的营商环境里,笔者也明白到跟银行贷款时,往往根据贷款人有多少物业,不抵押也好,抵押也好,即使是有政府保证的贷款,有物业的话银行就容易商量多了! 当然,赞同租楼的,往往认为租楼可保留更多现金在手,可以进行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投资,灵活好多,不需要硬性规定每月供款,有被绑死一世的感觉!对于真正精于投资的专家来说,可能是真的,但对于很大部份普罗大众来说,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掌握的事,往往「损手烂脚」,随时得不偿失! 而且没有固定的负担,年轻人更容易倾向过度消费,长辈作为过来人深明此理,所以往往会为子女付首期,变相迫子女有一定责任感去供款,也是「强迫储蓄(Forced Savings)」的一种。其实根据过往的按揭供款纪录,按揭大多在10年左右便供满,趁年轻收入容易提升的背景下,买楼就变相令其储蓄上升,对日后创业也好,或将来退休也好,也有一定的倚靠了! 所以在香港生活,有一套自住的物业,是利多于弊的,始终比租楼好!
香港经济自年初因通关因素曾有短暂的起色外,之后就不断下滑,股市及楼市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指标,恒生指数由15,000点反弹至近23,000点后便不断下滑,最近已经跌破18,000点,大家的MPF相信也损失不少。楼市情况也一样惨淡,楼价指数在年初曾反弹约7%,现在又返回下跌轨道,相信至年底这7%的升幅将会完全抵消。加上汇丰突然宣布提升新造按揭的封顶息率,由P-2.25%调整至P-1.75%,效果等同加息半厘,楼市自然雪上加霜。随着跌势加剧,2023年底的楼价比2022年更低也有可能! 经济不景,市民自然减少在港消费,或者选择北上消费,香港的夜市自然萧条,作为财爷陈茂波当然知道情况严峻,便推出振兴夜市的提议。这却令笔者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此寓言出自《庄子.齐物论》,其内容是说有一个养猴人跟猴子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橡果,而下午则喂食四升橡果」,猴子们很不高兴,觉得上午太少了!于是养猴人改为「上午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陈茂波大锣大鼓地振兴夜市,工商界又随长官意志,增加夜市的优惠去吸引市民夜间消费,但若在经济仍没有起色的背景下,市民只会将日间消费改为夜间消费,总额上可能没有增加,就如猴子整天都是七升橡果,只是「朝三暮四」或是「朝四暮三」的分别而已!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振兴夜市,但单靠此项救助工作绝对不足以振兴经济,反而直接振兴楼市股市,效果才会明显。在股市而言,减免印花税未必一定可以提高成交量,但高额的印花税却必定窒碍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免除红酒税及遗产税的效果已经有很好的参考例子,希望财爷一刀切完全减免印花税,效果可能更佳。 至于楼市,国内都不断在放宽各种限购限贷,甚至限售政策,可见楼市不振对经济的严重性!楼市不振一方面会令银行收紧信贷,各老板唯有出售物业吐现还贷,在楼市不景气下自然越卖越平,恶性循环一旦启动,要重新转向就很费劲了!希望政府尽快检讨各项辣招税,为楼市带来一些曙光。对于普罗大众,在财富效应下也自然减少消费,楼市不振、股市不振,夜市很难有起色,即使有生意代价是减少其他方面或日间的消费,对振兴经济也是徒劳无功。
自从去年底,国内防疫政策大逆转,全国通关后香港居民对大湾区物业的查询也相当热烈。闭关三年积累了不少购买力,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中国房地产受到收紧政策影响,投资热潮已经退却,单靠真实用家为主的购买力仍然强劲,却是始料不及! 以往港人购买大湾区,以中山及珠海为主,除了价钱较便宜之外,限购政策也相对宽松,港人基本上很容易有资格买到,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佛山及广州在疫情前限购令都很严格,除非港人在当地长期工作,否则很难取得购买资格。就以顺德区为例,位置非常接近广州南站,往返香港非常方便,而且又属鱼米之乡,食材也是一流,不少港人籍贯都是顺德,包括笔者,在顺德有不少亲朋戚友,如果退休居住顺德也是首选之列。以往港人在当地只能选购公寓,现在却可以选择真正的住宅了! 除了限购取消带来更多选择之外,楼市冷却都为港人带来更多机会。虽然以往香港居民在深圳可以购买一套房屋,但实际上深圳楼市一向炽热,不少楼盘在开盘当天都会沽清,热门的甚至数小时就沽清了,购买人数远超供应,要抽签决定买家,成功机会往往微乎其微!当今情况稍为好转,大家都有机会选购。 以往内地跟香港接壤的区域,如罗湖、福田都已经发展成熟,新建物业很少,二手物业也较残旧;深圳湾则单靠大桥连接,没有铁路,对没有两地车牌的大部份港人来说不太方便,加上南山区、前海区的房价都不太便宜,在屯门区置业可能更经济! 笔者最近在考虑莲塘新口岸带来的机遇,港牌私家车可直达口岸,步行数分钟可过关至深圳的盐田区,离口岸不远也有地铁站,环境配套听说也不错!房价也远低于福田、南山等区,交通方面往返香港粉岭不用半小时,一小时可到达市中心,远远方便于中山或珠海,笔者也决定去盐田区考察一下! 当今国内银行对楼宇按揭贷款的态度是相当积极,利率也一减再减,基本上跟香港差不少。在香港拥有物业,准备退休的话,不妨考虑沽出香港物业,套回一大笔现金,然后在大湾区置业,在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Cash is king」,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国内环境及配套越来越完善,融入大湾区生活确实是理想的选择。
笔者刚刚去了以色列旅行,由于自小都在基督教学校长大及就读,耶路撒冷的圣经故事自然是听了不少,今次亲身到此,给笔者的第一个印象竟然是荷枪实弹的警察,不论在旅游景点或繁荣的大街上,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有警察在戒备,在旅游景点也会挂着被恐怖袭击死去的警察照片,这跟犹太人及阿拉伯人的恩怨有关。 笔者前往耶稣的出生地– 伯利恒,此处位于巴勒斯坦的自治区内,犹太人不敢去,所以我们需要换车、司机及导游,而我们的手机也收到警告,以色列的紧张气氛令笔者感到香港的安全,实在是难能可贵,有时身在福中不知福,失去了才知道重要。 虽然如此,以色列的经济并不差,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是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活水平跟香港也差不多。另外,在以色列会发现大量小朋友,原来他们家庭一般都有超过四个子女,六个至十个都很普遍。翻查记录以色列1948年立国时,只有200万人口,只经过70多年人口已经达到900万,增长迅速。人口增加有助于经济发展,也强化以色列对附近阿拉伯国家的挑战!家庭要负担多名子女,当然不是轻松的事,也绝不会是政府去鼓励就可以促成,他们心中定有远大的目标要实现,才会这么齐心!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犹太教的圣地,其中圣殿山是犹太教昔日圣殿的所在地,他们当然非常渴望在此重建圣殿,但是同样地对伊斯兰教来说,此处也是昔日穆罕默德升天之处,在此建有金顶的清真寺。即使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圣殿山也仍由阿拉伯人管理。我们的犹太籍导游来到这里,也表示总有一天以色列会强大到足以取回圣殿山,可见其内心有一团火,去实现以色列的强大! 回想到香港,在笔者童年,经济环境差,狮子山精神协助香港早期的发展,之后香港是自由港,只谈经济不谈政治,随着中国开放打造了香港成为「世界联系人」,贸易、金融、地产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现在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摆脱了欧美的影响,又应该「何去何从」?没有一种说法,容易令社会感到失去方向,也有不少人说「香港没前途」,香港的楼价已经过了顶峰!香港政府揽「夜市」只是枝叶,更重要是给大家一个愿景,香港的发展应如何走下去,香港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