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719个相关内容

追梦的土壤

最近笔者在宴会上碰到位朋友,刚在中山置业,计划在退休后作移居之用。中山物业价廉物美,环境舒适,朋友赞不绝口。席间也有年青人表示羡慕中山的低楼价,相对于香港,年轻人没有「父干」的话,要靠自己能力置业,似乎是遥不可及。 年青人置业难并不是香港独有,在任何大城市都是很普遍!纽约、伦敦、东京的物业固然是天价,即使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或深圳,相对当地年青人的收入,置业都是不容易负担。 置业难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也并不是这一代独有。在笔者年青时的一代也是面对相近的困境!但上一代跟年青一代想法,却有很大的分别。我们那一代工作就是赚钱养家的途径,即使没有兴趣也不得不埋头苦干,勤奋地完成指派的任务,兴趣只能在紧张的工作期间,偶尔抽闲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那一个年代在职场上诚恳地工作的人员,不是没有梦想,也不是没有兴趣,更不是自甘作金钱的奴隶,而是把责任放在首位,希望父母安享晚年,盼望着下一代能够衣食无忧,快乐成长,活得幸福快乐。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的年青一代物质丰富了,见识丰富了,人生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有条件按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追求梦想,发展事业,可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梦想和事业不一定适合香港又或者世界各个大城市的土壤,譬如耕作,不大可能要求纽约、伦敦或者香港改变城市规划,以方便擅长耕种的朋友发展事业吧! 新一代希望实践梦想是好事,也是我们上一代努力工作的追求,问题是那么多元化的兴趣和梦想不一定都适合在香港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实现,所有大城市的地价和租金都高不可攀,箇中自有原因和道理。 农村里希望赚大钱快钱的人,只能移居到大城市来,过着北漂、港漂的生活,同样地香港的年青人拥有不能在大城市实现的梦想,与其天天抱怨,不妨放眼天下找寻合适的土壤 假若要留在香港,就要寻找合适的工作,并努力不懈地做出成绩,而不是天天躲在家里,用兴趣做借口,打着「斜杠族」的旗号,但却一事无成,然后怨天怨地!

楼市用家主导 危中有机莫悲观

2023年转眼间又到了7月份,虽然只是6个月时间,楼市却经历了不同的市场情绪。去年底楼价不断下跌,跌幅达15%时市场情绪曾经非常悲观,笔者在去年12月时已在此撰文「楼市曙光初现,反弹约在春季」,幸运地估中国内放宽防疫措施,香港楼市也借中港通关,成交数量大幅上升,高峰在2月至3月间,3月的田土厅成交登记达8,599宗,相对于202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4,465宗,上升了92%。根据城市领先楼价指数,楼价在2023年上半年也反弹了6.71%。 可惜乐观的情绪只维持了3个月左右,踏入4月份成交却明显下降,5月及6月的成交量继续萎缩,6月份的田土厅成交登记已经回落至4,765宗,这主要反映5月份的市况,6月份相信会更差。以十大屋苑成交为例,6月份只有90宗,创五年新低,而官方公布的楼价指数在2023年连升4个月之后,5月份已经按月下跌0.74%。美国息口不明朗、俄乌战争持续、中国内地经济欠佳、香港本地消费疫弱、未来土地供应大增等等负面因素,令楼市在半年间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转变之快也是非常罕见!当今香港的楼市又回复去年的悲观气氛之中! 笔者过去两周分别介绍过韩国及澳洲楼市的近况,也值得大家参考来评估一下香港的情况。韩国的情况似香港的97版,大量投机活动令楼价疯狂快速上升,结果当息口上升打破了楼市神话后,换来的是漫长的熊市。相反澳洲楼市虽然也受冲击,但大量移民在疫后涌入,令需求大增,租金大幅上升,吸引的回报令租金大幅缓和,相信再下跌的风险有限! 笔者估计香港的情况较接近澳洲,过去几年政府辣招及银行的压力测试,令投机活动绝迹之余,连投资物业也越来越少,楼价没有大升的背景下,大跌的机率就自然减少。何况,官方公布的租金指数罕有地与楼价背道而驰,连续4个月上升,租金反映实质需求,这种趋势应该会延续下去。香港政府公布「高才通」的招人才计划已批出5万个申请,相信这批「人才」带来的住房需求将于下半年陆续显现在市场上。由于买楼收租的行为在高息的情况下,短线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可供出租单位变得买少见少,租金向上相信是无法逆转。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又再次大胆估计,辣招即将放宽,只要措施放宽得宜,换楼活动一旦被再次启动,将会为楼市注入新动力,大家不用太悲观!香港作为中西方的交汇点,仍然有不少的优势,只要大家好好把握,笔者仍然相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楼市惨淡终会完通关迎来新商机

2022年尚余数天便会结束,对于楼市来说,这一年可以说是非常惨淡。先说成交量,截至12月22日为止,整体成交宗数只有58,823宗,成交金额只有5,489亿,比2021年的96,133宗及9,178亿的成交,无论是数量及金额都下跌了40%;至于楼价,参考城市领先指数由去年底的186.19跌至上周的156.37,下跌了16%,2021年楼市成交异常炽热,成交金额甚至突破1997年的8,680亿,可惜踏入2022年,香港疫情爆发第五波,医疗系统不胜负荷,由于染疫人数众多,工商活动也大受影响,最严重阶段,餐厅堂食也只能维持至下午六时,在此背景下睇楼也变成高危活动,成交量自然大受影响! 除了疫情外,俄乌战争爆发,也令世界的供应键产生巨变,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上升,令欧美的通货膨胀加剧,为了压抑物价各大经济体的央行都大幅加息,美国加息超过4厘,对于投资市场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罕有地债市及股市同时大幅下跌,连香港的外汇基金在首3季累积亏蚀了2,655亿,香港楼市自然也不能幸免,置业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楼市成交只有集中在上车盘,换楼客在观望中暂缓出手,而投资客受到楼市辣招影响已经退出市场很久了。 在年底,国内的防疫措施传来颠覆性改变,大幅放宽各项管制措施。国家卫健委更在12月26日公布免隔离通关消息,在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核酸测试及集中隔离措施,大大减低港人北上的障碍,亦自然吸引国内人士放心出外!由于这是全国性措施转向,有助国内经济的恢复,中国及香港在2023年将会是复常之年。其实自从消息公布后,换楼客也开始积极起来,交投量已经回升。加上美国加息在2023年也将有望见顶,香港楼市有望重获生机,楼市将进入「转角市」,有需要置业自住或换楼人士,应尽快留意楼市走向,笋盘可能很快会被市场消化,而家是八折买楼,相信是置业良机!

美息高高挂 楼市危危乎

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各国央行都利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来解决问题,2020年全球疫情,央行「放水」规模更大,当市场被大水盈满,有形资产(例如房地产)的价格被抢高,有话说︰「楼价其实没有升,只是钱不见用了。」如果以各地楼价指数推算,以2010年12月为起点,美国、香港、加拿大,甚至中国的楼价已经翻了一倍,但自从去年美国开始加息,全球主要大城市的楼价也从高位回落,只有美国楼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抗跌力非常强,但真的能独善其身? 翻查纪录,过去30年美国曾经有6次加息周期,但只有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那一次,楼价有近10%跌幅,其他周期都没有对楼价造成太大压力!其中首个原因是美国债券市场发展成熟,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长年期的定息按揭,10年、15年、20年,甚至30年都有,而美国人也倾向以定息去做按揭,所以当下大部份业主的按揭支出并没有受到加息的影响,但随着维持高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就会逐渐浮现。 除了2004年至2006年及2015年至2018年这两次之外,其次的加息周期由开始至见顶到再重新减息,都相隔大约一年,而2004年至2006年用了两年时间加息至5.25%,而且维持了307日才开始减息,前后接近三年,威力就明显加强!另一方面,息率高自然也是关键,2015年至2018年虽然加息周期长达三年有多,但利率的高点也只是2.5%,由0%至3%的威力远低于由3%加至6%,而6%加至9%就是飓风级的威力了! 今次的加息期由2022年开始,用了1年多时间升至5.25%,对美国楼市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所以究竟下年会否继续加息,何时会完结,即使完结后利息在高位会维持多久,也是致命因素。市场上不少声音估计今年加息潮完结,但也有评论认为美息有可能升至7%,在俄乌战争及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胀率已经难以下降至2%的目标,现在又爆发以巴战争,一旦扩散至其他中东国家的话,油价若果再爆升,对通胀自然是火上加油,一旦利率又再上升并长期维持,美国的楼市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中央楼市政策转向 特区政府莫犹疑

上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布了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方向,以往一再强调的「房住不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房住不炒」这口号在2016年首次提出,之后自2019年起,每年的政治局会议都有此声明,今次消失是明确向市场表明中央政策正由压抑楼市转向支持楼市。 中央过往的楼市控制措施五花八门,限贷、限购、限价,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当然以一线城市最为严格。用香港的术语,即是用不同的楼市辣招去压抑楼市。内地政府放宽的背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佳,自新冠疫情消退,经济没有像预期一般有强劲的复苏!房地产业能带动上下游的很多产业,包括工程、装修、建材、家具、家电、房贷等等,房地产兴旺必定能更有效带动经济! 其实内地经济欠佳,香港的金融及贸易生意也是乏善可陈,不少中小企老板正面对极为艰难的营商环境,加上物业价格下跌,正好为银行「落雨收遮」提供最佳借口,房价下跌不单是地产商或地产代理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特区政策也应该紧随中央步伐「适时优化」政策,笔者认同要保留部份辣招,以防止投机炒卖,但针对上车客、换楼客及投资者的措施,却有可调整的空间。过去特区也曾推出林郑Plan、波叔Plan等等,对上车客的照顾较多,但仍有可改善之处,例如可以延长政府对居屋的担保期,令白居二买家继续得到银行提供较优厚的贷款条件。至于换楼客,15%的预缴税费及二层物业的压力测试都大大减低换楼的可行性!结果,发展商为了卖楼,又直接向换楼业主提供贷款,免压力测试,九成按揭,甚至定期按揭,花样百出,当然这些都是二手业主无法提供。政府的辣招令交易倾向于一手,又是合理及健康吗? 在香港买楼自住,落地生根,对「留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是特区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至于「买楼投资」就要支付15%的从价印花税,然而租金回报只率只有2-3%,高昂的税费自然扼杀买楼收租的投资意欲!可以想像可供出租的物业会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少!疫情期间还有不少外国专才因疫情而离港,今天都纷纷回流。由于笔者居住于清水湾一个小区,当中十间屋有八间都是外国人居住,在疫情高涨时有五间都是吉的,今天已经住满回流的外国人,再没有吉屋了!每月租金也逆市不断上升,一旦更多「专才」到港,一屋难求的情况可以预测。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也考虑尽快调整辣招,在高息的大背景下,正是减辣的好时机,估计对楼价的刺激有限,反而更能让房地产回复活力,健康发展,推动内部消费对重推香港的经济相信是重要的一步!

交投显著回升!楼市大阳春再现?

2022年香港楼市经历了凄惨的一年,楼价下跌了15%,而交投量也大跌了40%,令不少代理行罕有地在年底减铺减人,但随着国内突然彻底地改变防疫政策及全面对外开放,为香港楼市打入一支强心针。 翻看成交资料,在2023年1月份的注册量为4,427宗,虽然这数字也属偏低水平,但已经比去年12月的3,565宗上升了24%。再看看2023年截至2月16日的注册宗数为3,695宗,上升幅度就非常明显,只是半个月已经超过去年12月全月的成交数量。大家更要明白,从签署临时合约成交至签正式合约,会有大约14天时间的延后,2月1日至16日的成交期正好是春节假期,以往一般都是全年交投最淡静的月份,但今年2月份将打破惯例,笔者估计2月份全月将有超过7,000宗成交,楼市可说是已经完全复常了! 楼价方面,指数回升只有2-3%,但市场上的「超笋价」、「超跌盘」已经完全消化了,去年底笔者在专栏中不断提醒对楼市不要太悲观,自住买家应趁机入市,希望读者能把握执平货的机会。虽然超平价的笋盘短期内都不会再现,但市场价格仍然比去年有近10%的差距,楼价会否延续升势,相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展商动态亦是举足轻重! 虽然二手市场已经回复畅旺,但一手市场未有大型新盘出售,发展商仍然静观其变,2023年以来一直只是卖货尾,截至2月16日也只有717宗注册成交,笔者相信在2月尾,各大发展商会开始推售新盘,市场反应良好的话将会进一步推升楼市气氛。 另外,香港政府推出的「抢人才」计划,也有不错的成绩,据报导「高端人才」计划在推出不足2个月时间,已经有近万人申请,7,000人获批,这计划的人数并没有上限,只要反应好,每年为香港增加5-10万人不足为奇,对香港的高端住宅市场,将有不错的支持作用! 当然,美国加息幅度、俄乌战争等等外围因素,仍会对香港楼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已经下降,只要不太负面,相信无碍香港楼市的动力。长远来说香港楼市的动力必须看经济,经济繁荣收入增加才能令楼市更上一层楼。在中美交恶的年代,香港中介人的角色无可避免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另谋出路,特首李家超出访中东,推动中东油企资金来港投资及上市集资,有利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多元化,都是正确的方向。笔者也冀望香港政府及商界一同努力,多加利用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为香港开出新路,经济好,楼市自然好!

沙中线通港岛,哪区楼价最受惠?| 居外专栏

沙中线通往港岛湾仔会展的延伸线,终于在今年5月15日通车。这条铁路线由70年代开始计划,前前后后经历50年才完工。期间宋皇台车站曾发现古迹,红磡站也曾爆出造假及偷工减料等丑闻,可谓一波三折。无论如何,这条铁路是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大大改善繁忙时间地铁过海段的挤迫情况。   当然,站在投资香港物业的角度,哪个地区最受惠更为大家关注。由于过海段新建车站只增加了会展站,而会展站处于差不多纯商业区,对于当地的办公楼价格,当然直接受惠。 有部份评论认为对红磡站附近物业有帮助,但该区住宅数量也有限,铁路上盖物业只有都会轩,而步行距离十分钟内的只有半岛豪庭及海滨南岸,其余的都以酒店及办公楼为主。   以笔者的观察及判断,反而东铁线上的新界东住宅,得益可能更大。以往新界东住宅,由于交通不便,往返港岛商业中心的工作地点需时长,大大影响楼价。   当新铁路线通车后,由大围至会展只需四个站,需时大约15分钟,有同事发现比乘搭屯马线,由大围去马鞍山站的时间更短更快捷,即使大埔也不用30分钟可到达中环,由边境罗湖站或皇岗站,40分钟也可直达。   根据历史数据,西铁在2009年连通尖东站时,大大减少元朗区至市区的行车时间,有利在市区工作的年青人迁入元朗区,车站上盖物业更是直接受惠。   当年2009年12月Yoho Town平均呎价为5,147,到2022年4月呎价已升至17,174,涨幅达到333%。参考全港楼价指数则由2009年底的134.7升至2022年3月的381.3,升幅为283%,可见元朗Yoho Town的楼价跑赢大市近两成。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妨多留意东铁沿线物业,加上政府大力推动北部都会计划,此区的升值潜力不容忽视。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新特首,新政纲:提速、提效、提量 | 居外专栏

特首候选人李家超于4月29日公布政纲,相信读者都很关注其房屋政策。其中分为四大核心政策,打头阵的是精简程序,解燃眉之急。   当中各项措施中,以「公屋提前一年上楼」最为市场瞩目。其余还包括重启私人参建居屋、优化及精简土地相关程序、善用市场力量、加速土地房屋的供应,其至广泛运用新科技建公屋缩短建筑时间。   至于第二项核心政策是成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及「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目的是加强统筹不同政府部门的建屋工作,令整个建屋流程达到提速、提效及提量的效果。   从上面两顶政纲,可以见到李家超的房屋政策,跟以往的特首最大的分别,是更关注短期及运作效率。过往房屋政策,往往只提到未来10年、20年的计划,并强调建屋量并非一时三刻可以提升,要长远规划,结果十年又十年,问题继续恶化,结果又将问题留给下一任特首。     至于长期房屋政策,政纲中第三项核心政策,提到会继续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计划,并会审视「绿化地带」、「棕地」,研究作安老院舍及住宅的可行性。最后一项核心政策,则是确立以基建先行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与深圳的互联互通。   在传媒的答问大会上,李家超又明确表示︰「楼价,我觉得应该保持稳定,因为楼价我不希望波动太大,所以在政府对于这个立场,我相信要清晰说给市民听,稳定的楼价是最适合香港社会。」稳定楼价是政府长远房屋政策的目标方向。   至于今年首季楼市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受疫情影响成交量大跌是意料中事,一手成交只有1,723宗,比去年同期下跌53%;二手成交有8,333宗,比去年同期下跌42%,但楼价只是轻微下跌3%,楼市经历了这个压力测试再加上李家超的政纲,楼价在年内会大跌的想法,相信落空的机会很大了。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日元持续走弱,是利是弊?| 居外专栏

日元最近的持续弱势表现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日元汇率一度触及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上,创下自2015年12月以来的6年多新低。 此次日元的大幅贬值,不仅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也令不少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调整其今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预测。为何日元汇率于近期如此低落?疲软的日元究竟对经济,是利是弊? 美债和日美利率,是决定日美汇率方向的重要原因 首先,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对于利率政策的不同走向,是开启此轮日元兑美元走弱的导火索。在通胀指数一路高歌的压力下,美国正式进入加息週期。 但相对于美国,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虽也连月上升,但上涨幅度明显偏低,日本央行仍维持著宽鬆政策;两大央行的利率政策分歧,促使美元兑日元表现强势,而日元出现了被抛售的情况。 受美联储升息加速,以及今年内高达6次加息的预期影响,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走高至2.5%左右,这远高于日本10年期政府债券仅0.25%左右的收益率;而二国的短期收益率差异更为显著,相较于日本2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处于负值区间的水平,美国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2.3%左右。基于利率的巨幅差异,显然持有美元的回报率将远远超越日元。 弱势日元或推高通胀,好处有限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可谓弱势日元的推崇者,他始终认为日元升值将对出口依赖型经济的日本带来威胁,因此,自他2013年执掌日本央行以来,一直执行通过大规模货币刺激计画使日元处于弱势的政策。   现时,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对弱势日元带来挑战,日元贬值将会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支出,日本的企业和家庭将会受到高油价和高电价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虽然,日本政府试图通过补贴等措施来缓解能源价格飙升带来的负担,但日元贬值还是会很大概率地推升通胀,届时,日本央行将面对更大的抉择压力。   风险披露:本公司提供的环球市场、日本房地産市场等情况和分析,幷非以发行的産品爲参考,只旨在提供信息给投资者以瞭解市场和进行投资决策思考。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上述情况和分析不能确保其内容和引用的数据的正确性,也非作爲任何特定投资産品,策略,计划的建议或推荐。   资深金融专家陈柏轩 带您疫后寻宝,全球创富 联系邮箱:cs@brainbridge.com.hk  

新特首新房策,告别㓥房有办法 | 居外专栏

李家超将成为新一任特首,相信已无疑问,由于他是武官出身,过往很少就房屋政策发表意见,大家都在关注他的房屋政策,如何带领香港解决这积存已久的深层次矛盾。 虽然政纲仍未发表,但他多次强调施政方向 :「以结果为目标」,明显是针对过往AI文官体系,施政往往重视程序,而牺牲效率,削弱效果的丑习。这也是香港房屋问题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笔者的观察,李家超在会见房地产业务相关的选委后见记者时透露,他听到业界就房屋短缺,有不少中长期的解决方案,但能快速解决的短期方案则欠奉。 明显地,他的作风跟林郑截然不同,回顾2017年林郑上台,就先揽个土地供应事务小组,进行全港土地供应大辩论,报告在2018年12月发表,而政府发展局则在2019年2月20日接纳报告内8大建议,其中应该优先处理的三项,即发展棕地、新界私人农地及收回粉岭高球场,林郑5年任期即满,具体行动有多少?效果又有多少?大家心里有数。 笔者也有留意李家超竞选阵营中,其中一位副主任是黄元山,他被媒体认为是未来特首就房屋政策的智囊。黄元山在2022年1月发表了一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报告︰拆墙松绑精简程序,速解「十二万伙急」短缺。 根据该报告,自2013年《长远房屋策略》以来,过去8年内没有一年房屋落成量能达标,累计拖欠12万个公私营单位。要填补供应缺口,就要简化现有的官僚程序,令原先在2026年至2030年间才能落成的房屋提前至2025年前建好。 报告中很详细列明那些项目已经在较后期阶段,如拆墙松绑,就能实现提早于2025年前落成的目标!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