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639个相关内容

深中通道快完工 中山楼价有支持

近日,笔者终于可以到中山处理积压了近三年的事务,期间碰到不少香港人,他们也是到中山收楼,申请房产证或者处理装修事宜! 由于疫情加上近年中国政府对内地房地产的紧缩政策,三条红线发挥了作用,中山楼价近年也是向下,高峰期火炬开发区的新楼,可以去到每平米近2万元,现在1万5千元已经有不少选择;东区市中心情况好一点,香港人至爱之一– 新鸿基发展的奕翠园仍然可以卖到近2万元,当然比高峰期每平米也下跌了近4至5千元!笔者有些朋友早年已经买入中山物业,自然与笔者讨论是否会沽出获利。 今次笔者重游中山,市容比以前整齐,尤其是东区,商场人流也不错,经济似乎还可以,但最吸引笔者注意的是大量在建设中的高架天桥,尤其是在火炬开发区!查阅资料得知,大部份天桥都是为了接驳即将于明年6月完工通车的深中通道而设。笔者2016年购入中山物业时,也是憧憬此建设带来的升值机会。转眼间,深中通道由原先的概念,即将变成事实,能否真正发挥促进深中同城的效用,将大大影响中山物业的前景,港珠澳大桥至今仍然未能发挥其真正效果,更令不少投资者警惕! 相对于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只有24公里,行车时间只需20多分钟,便可以由深圳前海至中山的马鞍岛。前海已经是深圳最繁荣的地区之一,相比港珠澳大桥的地点在机场,由市中心至机场又是34公里的距离,走高速公路也要30分钟,即使港车北上,不需要落车过关,由香港市中心至珠海关口,最快也要近1个半小时,若加上通关手续,2个小时是最低消费! 相反,由前海至马鞍岛只需要20多分钟,至中山火炬区也是约30分钟,至中山东区市中心也不超过40分钟,时间上非常之快速!前海楼价高,动辄每平米15万元起,即使驾车走25公里,去到福田也要最少30分钟(不塞车的话),楼价也超过10万,去到最远的坪山区,65公里距离,需时1小时15分,楼价也在3万至4万之间。 中山楼价在每平米1万至2万之间,一定对深圳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再细看深中通道资料,是八线行车设计,比港珠澳大桥的六线行车更进一级,也反映中央对此项目的信心。借着深中通道,中山将轻易便捷接驳周围五 大机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及四大深水港(广州南沙、深圳盐田、香港葵涌、珠海高栏)。物流成本下降使中山有望成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交通枢纽! 最后,笔者也建议朋友再坐一会,等待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发挥效用,楼价有望进一步提升!

北上生活体验佳 移居深圳变可能

北上深圳消费已经成为城中热门话题,单在10月份北上消费的港人已有53.5万人次,笔者上月也因公事前往珠海,亲身体验内地当今的服务水平。 首先在餐厅的饮食方面,价钱便宜香港约40-50%,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但笔者从80年代已经有在国内不同地方行走,价钱一向都比香港便宜,但以往笔者都不太敢随便在街上的餐厅进食,大家应该都记得「地沟油」事件,食物安全往往令人却步,所以当时只敢在大酒店内用餐。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国内对食物安全也注重起来,现在除了路边小贩外,对国内餐厅的食品安全都不至太担心,当然食物的多样化及服务员的质素,远胜香港也是关键因素! 再举一例,笔者经过珠海的华发商都,商场固然是美轮美奂,设计追上时代外,更重要的是销售的服务态度。经过「DJI大疆」无人机专门店,只是随便问一下,服务员却殷勤地解释,令笔者这位门外汉也能略懂一二,再立即拉笔者到门外广场试飞,经过一番努力笔者也乐于付款购买!更令笔者感动的是销售人员愿意花了近一小时,帮助笔者完成很多起飞前的预备功夫,相反在香港著名的电器连锁店购买,除了收钱就没有任何服务,就连收钱往往也要排长龙!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在国内有物业,大部份管理公司都会为业主建立群组,或管理员也会有微信直接联络个别业主,一旦业主有要求,例如公众地方有杂物或邻居深夜嘈吵,都可以立即通知管理员处理,但管理费往往只是香港的1/10,甚至是1/20!笔者相信北上热潮将会越演越烈,先是饮食、购物为主,其他生活配套也会随着国内的生活要求上升而改善,吸引越来越多香港人移居。 笔者公司也有年轻人最近移居深圳,每天经口岸由福田坐地铁到沙田上班,往返两小时至两个半小时,比居住在大西北往返的时间差不多,但租金只需要2,000元左右,节省最少8,000元的租金,加上饮食便宜,购买淘宝也较香港方便,相信非常适合没有家庭的年轻人居住!再过10年,北部都会区开始成形,居住在深圳,往返中港两地可能比在九龙或港岛居住更方便快捷。 移居深圳,令香港更进一步融入大湾区,有助降低香港的经营成本,无异也是一件美事,但香港政府在规划土地发展及投资土地的收益计划上,可能也需要留意有关的影响!

财政预算续赤字 楼市复常保收益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其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赤字达到$1,398亿(已计入政府发债收入),远超预计的$563亿赤字,差额达到$835亿。 当中卖地收入$711亿,比原先预计少了$489亿,印花税收入也比预计少了$460亿,只有$670亿,单单这两个项目的缺口共计已经$949亿。换句话,只要这两个项目合乎政府预算,,政府的赤字预算就会符合预期,不会超标。展望未来一年,地价收入预算回升至$850亿(+20%),而印花税收入预算上升27%至$850亿!香港政府的财政一向倚靠地产及金融,楼市股市畅旺,土地有价,出售土地收入高而相关印花税也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去年底国内复常通关,为楼市打入一支大大的强心针,楼价也见底回升,预算案内也就没有对楼市「辣招」动手术,只是对首置客的印花税作轻微宽减。 $300万细价楼印花税由$4.5万元减至$100;而$400-900万减幅约2成,最多约$70,000元,相信对楼市没有太大刺激作用! 相反,预算案中说明会推动投资移民计划,虽然购买房产并不会计算入要求投资的类别之中,但根据上次经验,一旦取得移民资格,不少人都会选择在港置业作居住用途。由于去年施政报告推出措施,合资格人才在港居住满七年,取得永久 居民的身份后,就可以退回早年购入物业时付多了的「辣招」税。对于这类投资移民,就可以采用「先征后退」的方法,不用一定等到七年后才置业!笔者觉得这对楼市有一定帮助,除了投资移民之外,也有不少一直在港留学然后留港工作的「新香港人」,过往满七年就会置业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了一篇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在2021年这种「新香港人」有63%居于私楼,居住于公屋的有28%,而资助房屋为6%。同期全港人口居于私楼的只有52%,而公屋及资助房屋比例是30%及16%。明显地「新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较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及「抢人才」、「抢企业」的推动,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居住,对香港的私楼市场,带来实质的需求。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连续4年出现赤字,在审慎理财的大原则下,楼市需要回复正常才能稳住财政,所以预计「新香港人」对香港各方面都有好处,相信也会陆续有来!

减辣不足,楼价难升 人口增加利长远需求

上星期三,万众期待的施政报告出台,对于急于售楼的业主来说,并未有带来足够的好消息,由于财爷事先已扬言会有所行动,大众的期望越高,自然失望的机会就变越大。今次只有「减辣」,并非完全「撤辣」,其实并不奇怪!为官之道自然求安全为先,失撤一半,再看形势,如有需要再减辣也可。 不过笔者觉得宁愿买家印花税可以不减,而是先将香港人买第二套房的从价印花税跟首置税看齐,现在由15%减一半至7.5%属「半缩水」,根本没有作用,当今的情况是在高利率年代,存款有5%的收益,买楼收租只有3%以下的回报。越来越少人投资买楼收租,可供出租的单位自然越来越少,租金也不断在上升。政府应该优先鼓励置业收租,配合「抢人才」,大量人口将会移民香港,居住的需求有增无减,租盘现在变成奇货可居。当然,政府也有顺应民意,将合资格人才的印花税,由过去「先征后退」改为「先免后征」,大大减轻来港专才在买物业时的额外负担。 施政报告中,另外一项德政是放宽资助房屋的按揭贷款保证年期,由以往的30年延长至50年,目前市场上不少居屋的楼龄都在20至30年甚至更高,按揭年期变得很短,经此安排凡资助房屋的楼龄小于40年便可做足九成按揭,让居屋二手市场上的买家可以享受更多的选择,而不用再一窝蜂去抢购楼龄新的居屋,也有助居屋第二市场的楼价更合理化! 另一个施政报告的亮点,是人口政策。在吸睛角度自然是每位新生儿父母可获两万元的「利是」,虽然数目微不足道,但反映政府增加人口的立的立场,加上其他的辅助设施,连上楼也优先,可见政府在面对香港老龄化的问题下,开始下功夫认真地处理! 除了「谷生育」外,更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吸引外地移民,所以推出了投资移民政策,虽然买房产并不计算在$3,000万要求之内,但移民始终会带来实质的居住需求。重要的是政府的目标是将香港打造成有1,000万人口的大都会,所以也推出及加强各种「抢人才」计划,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计划五花八门,相信移民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长远来说香港的房屋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楼价短期可能会受高利率影响,但利率有升有降,笔者对香港的物业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中央楼市政策转向 特区政府莫犹疑

上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布了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方向,以往一再强调的「房住不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房住不炒」这口号在2016年首次提出,之后自2019年起,每年的政治局会议都有此声明,今次消失是明确向市场表明中央政策正由压抑楼市转向支持楼市。 中央过往的楼市控制措施五花八门,限贷、限购、限价,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当然以一线城市最为严格。用香港的术语,即是用不同的楼市辣招去压抑楼市。内地政府放宽的背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佳,自新冠疫情消退,经济没有像预期一般有强劲的复苏!房地产业能带动上下游的很多产业,包括工程、装修、建材、家具、家电、房贷等等,房地产兴旺必定能更有效带动经济! 其实内地经济欠佳,香港的金融及贸易生意也是乏善可陈,不少中小企老板正面对极为艰难的营商环境,加上物业价格下跌,正好为银行「落雨收遮」提供最佳借口,房价下跌不单是地产商或地产代理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特区政策也应该紧随中央步伐「适时优化」政策,笔者认同要保留部份辣招,以防止投机炒卖,但针对上车客、换楼客及投资者的措施,却有可调整的空间。过去特区也曾推出林郑Plan、波叔Plan等等,对上车客的照顾较多,但仍有可改善之处,例如可以延长政府对居屋的担保期,令白居二买家继续得到银行提供较优厚的贷款条件。至于换楼客,15%的预缴税费及二层物业的压力测试都大大减低换楼的可行性!结果,发展商为了卖楼,又直接向换楼业主提供贷款,免压力测试,九成按揭,甚至定期按揭,花样百出,当然这些都是二手业主无法提供。政府的辣招令交易倾向于一手,又是合理及健康吗? 在香港买楼自住,落地生根,对「留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是特区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至于「买楼投资」就要支付15%的从价印花税,然而租金回报只率只有2-3%,高昂的税费自然扼杀买楼收租的投资意欲!可以想像可供出租的物业会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少!疫情期间还有不少外国专才因疫情而离港,今天都纷纷回流。由于笔者居住于清水湾一个小区,当中十间屋有八间都是外国人居住,在疫情高涨时有五间都是吉的,今天已经住满回流的外国人,再没有吉屋了!每月租金也逆市不断上升,一旦更多「专才」到港,一屋难求的情况可以预测。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也考虑尽快调整辣招,在高息的大背景下,正是减辣的好时机,估计对楼价的刺激有限,反而更能让房地产回复活力,健康发展,推动内部消费对重推香港的经济相信是重要的一步!

施政报告宜设自置居所目标

李家超政府上任又接近一年,正在筹划新一年的施政报告,当中房地产政策一如既往必定成为焦点。去年政策的重点在提建提量,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去年介绍施政报告时表示「政策会透过兴建简约公屋、大幅增加公屋供应、公屋提前上楼计划等,尽快让住在劏房或居住环境不理想的市民搬到适切居所」,这个目标设定笔者非常赞成。 兴建大量公屋是手段,让市民不要再居住在劏房及笼屋才是目标,但中间可能会出现错配,例如公屋设计为求数量,面积越来越细,甚至只有200多呎,根本不适合家庭,而且不少地点位于新界,对于需要在市区工作及就学的劏房户吸引力大减。所以大量公屋落成,当然有助解决问题,但若执行欠佳,也可以出现「有楼冇人住,有人冇楼住」的困局,所以政府必须设立准确的目标,政策才可以发挥到最大的效益。 公营房屋的政策是明确的,相反去年的施政报告并没有明确的制订及展示私营房屋政策目标。房屋局局长只提到会「再度推出首置项目及继续提供资助出售房屋,以实现市民的置业愿望」,除此之外政府会同时推进「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开发足够的土地以解决长期土地不足及楼价高昂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这些都是政策手段,不是目标,董健华在上任后提出七成自置居所比率才是目标! 「安居」才能「乐业」,市民才有幸福感,社会才能安定!对于中层阶级而言,既不符合入住公屋要求,让他们能够自置居所才是正确的目标! 明显地,楼价高昂是令人难置业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全部,极端来说假如香港楼价下跌一半,但经济却因而萧条,市民收入大减,加上信心不足,也不会自置居所,甚至加速移民离开。所以楼价高低根本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新加坡的私楼价格非常高,但无碍市民的自置居所比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在施政报告当中必须确立此目标。 有了明确目标,就能发现楼市辣招的作用,并不应该控制楼价的高低,何时设,何时退,就更加清晰明确了!

减辣助人才置业 居留要求要搞清

施政报告的楼市减辣措施生效了超过两星期,一如所料楼价及成交都没有出现大幅增加!二手急售的业主仍然需要劈价才能成功出售单位,过去周末的二手十大屋苑成交仍然维持在10宗以下的低位,当然相比施政报告前的冰封情况是有些好转,但要显著改善还需要一些时间。 至于一手方面,在周末有两个全新楼盘开售,一个是位于启德的大型项目,另一个是在香港仔的单幢楼,合共成交104宗,创了近10周的新高。以全新项目来说成绩也不算特别标青,根据报导有近半买家是新香港人,部份并未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而是利用「先免后征」的新措施,提前购入物业。 笔者在市场也见到不少查询,都在了解国内专才来港购买物业,在新税制下并不是所有签证都可获得优惠,最容易误会的是即将实施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俗称投资移民,就不在优惠名单之内,申请人买物业仍然需要支付15%的印花税,而合资格的人才计划只有7种,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一般就业政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根据从事这类入境计划的专业顾问向笔者透露,以「高端人才计划」最受欢迎,因为申请手续简便,灵活性也高,有内地网红(KOL)曾经表示申请4天便获批准,而香港政府也公布已经批出超过10万个申请。 笔者也有内地朋友,本就很有兴趣来港置业,但碍于30%的印花税而犹豫,当施政报告公布新安排后,便表示会申请专才来港,以便享受跟本地人一样的印花税率。但笔者提醒这位国内朋友条例是「先免后征」,要求申请人在入境后的九年内成为永久性居民,才可以真正减免税费,否则原来的税费就需要补上。要成为永久性居民就要连续7年以香港作为经常性的居住地,虽然没有规定必须在香港居住的日数,但申请人在港有工作,有居住地址,就是相当好的证明。 换句话说,每年都有10万或以上的专才来港,他们只要有20%,即2万名愿意申请成为永久性居民,就有2万个租住或购买物业的需求。近年全港每年的新增住宅供应平均在2万个左右,可见这项措施对物业需求影响更深远,其影响力也会随着时间日渐加强!笔者认为楼价下跌最恶劣的日子已经过去,有意置业人士应加快入市,以免错失良机!

新加坡楼价升势急 马来西亚新山水涨船高

最近市场已有不少评论指由于新加坡已经复常,吸引了不少香港资金及人才移居,楼价租金都有显著升幅。上周,笔者有机会跟一位已经移居新加坡三十多年的香港人,谈谈新加坡物业近况! 根据他的描述,新加坡市面真的很兴旺,除了香港人外,东南亚也有不少资金及人才,原先可能会考虑香港,现在也转移至新加坡,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家长以往会将子女送到欧、美、澳等国家留学,并会申请居留,但在中美角力背景下,新加坡成为他们的首选,反而成为受益者。 笔者常听说新加坡的房子也是非常抢手,优秀地段变成一房难求,私人物业租金在今年已经上涨了近三成,由于一般劳工大众都会居住在新加坡的公营房屋,私人物业租金上升,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原来新加坡有不少东南亚籍的外地输入劳工,由于没有房屋福利,对他们的影响最为直接! 结果,马来西亚的新山由于连接新加坡,就变成抢手货。情况就像20年前的深圳跟香港,两地只是一桥之隔,每天有大量香港人在香港工作,放工后返回深圳居住。根据资料,星马的新山口岸,每天都有30-40万人流通,新山覆盖的面积很大,中央市中心区,地段位置最优越、最接近新加坡,是最值得投资的地区! 新加坡的楼价由最平每平方呎港币5000元至市中心豪宅区最贵可达每呎港币20,000元,而新山市中心地段的价钱每呎在港币2000元以下,跟新加坡有一大段距离,所以也吸引不少新加坡人在这里置业,作渡假之用! 当然,香港人也喜欢在马来西亚置业,因为除了价钱平之外,饮食、语言、气候、时区等等都有优势,之前的MM2H第二家园暂停,加上疫情令热潮退却,现在往返交通及检疫方便得多,而MM2H也开始重启,虽然要求条件比之前严格,相信也会吸引港人投资或移居新山。 谈到投资前景的最大亮点,就是新加坡的地铁将延长至新山,工程已经展开,预计2026年底完成,地铁落成后两地的交通将大大改善,两地的楼价将进一步拉近。在新加坡物业前景看涨的背景下,新山的投资气象自然也会热闹起来!

施政报告亮点多 落实提速真关键

上周,李家超公布其万众瞩目的首份施政报告,作为地产界的一份子,对楼市没有调整辣招,当然是失望,其中唯一的改变,是外地尖子来港可以先置业、先付税,居住满七年后尖子成为本地永久居民,就可以退回多付的税金,这政策无论对吸引尖子来港或揽活楼市,似乎效用都是微乎其微! 除了短期「减辣」措施欠奉之外,其他土地及房屋措施,却有不少新意!当中简约公屋最实际,在未来五年兴建约三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令公屋轮候时间立即「封顶」,目标在四年内,将平均轮候年期由6年降至4.5年,大量兴建公屋才能解决香港贫穷人口的居住问题,他们现在住在劏房笼屋,环境狭小而恶劣,正是最迫切需要帮忙的一群,每年的施政报告,都在设计不同的方法以加快兴建速度,但真正落成数量,仍然是远远落后于计划,令轮候时间越来越长。今次简约公屋可暂时缓解一下压力,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需要看政府如何改善整个流程︰包括觅地、改变规划用途及建筑的速度。 当然,施政报告就此作出不少建议,当中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会开发更多土地,笔者也认同是明智之举,不单住宅用地缺乏,其他工商、物流等等都是不足够,如果要配合「抢人才、抢企业」,充足的土地、廉价的租金,肯定对跨国大企业有莫大的吸引力。施政报告中,另一重点发展策略是基建先行,所以提出了三条新公路及三条新铁路。基建先行,就是先建成上述公路及铁路,改善了交通网络,有利于北区与大湾区融合,也有利于将军澳新区连接市区,笔者冀望李家超能落实其先行的概念,打破以往的恶性循环。以往新区欠交通,自然没有人愿意迁入,却又因欠人口,大型基建便不愿冒险兴建,鸡蛋同鸡,政府要带头用基建先行去创造条件,新区才能有机会成功开展。更加令笔者感到高兴的一点,施政报告内建议,将金钟四成的办公楼,迁至北部都会区,政府肯做领头羊,自然会令其他企业跟随。 最后,希望新一届政府能做到「提速、提效、提量」,尽快落实施政报告中的措施,改善市民的生活,才能留住本地及吸引外来的人才!

以巴冲突 经济影响有利有弊

10月7日以来,以色利与巴勒斯坦再次发生冲突,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是断断续续,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远方的香港要辨清事实究竟如何?到底谁是谁非?很多时也是难以分出对错! 笔者幸运地在9月份到访以色利,有一位犹太籍的导游同行,因而对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的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对犹太人的想法及取态有更深的体会!先从历史讲起,从犹太人的角度,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整片巴勒斯坦土地也是上帝给予他们的,这些都记载在旧约圣经里。但从2000年前犹太人就被当时的罗马人驱逐出这片土地,被迫在世界各地流散,没有自己的国家及土地,而这片巴勒斯坦地区却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 自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被德国人屠杀,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犹太人也兴起回到此地重建以色列国土,自然与居住在此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冲突,联合国为了平息冲突推出所谓「两国方案」 ,将这片土地一分为二,以色列人口虽然占比不足20%,却被分配超过一半以上的土地,这安排自然不为巴方接受,从此战争不断。不过以色列有美国支持,拥有精良的武器,成功不断扩大以色列的控制范围,当今只余下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在阿拉伯人手中。在巴勒斯坦人眼中,这片土地他们已经居住了超过2000年,以色列不断在其土地上设立定居点,建立犹太人社区,是以色列的另类「殖民地」,也是不断在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今次控制加沙的哈玛斯对以色列发起袭击行动,源于2022年11月内塔尼亚胡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他以强硬见称,在过去十多个月也加强了对加沙地带的骚扰及攻势,引起哈玛斯的不满,进行以暴易暴的报复及反击!笔者从导游口中得知,以色列人是很自负的,对此报复行动以牙还牙、血洗加沙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其他阿拉伯国家包括沙地、伊朗等等大国,自然会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 50年前的石油危机,也是因为以巴冲突引发全球石油恐慌,使油价疯狂上升。 以往美国国力如日中天时,尚有能力控制战局不至太失控,但当今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以巴冲突进一步升级的机会颇大,石油价格难免会进一步升高,推高欧美国家的通胀率,利息的下降速度自然减慢,对全球经济复苏自然不利!不过美国已经要应付俄乌战争,若再加上中东战争的话,对围堵中国的策略很不利,中国的前景却可以看高一线。 话虽如此,笔者也希望以巴冲突能够缓和,减少伤亡,事情未来发展如何值得大家留心!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