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163个相关内容

减辣助人才置业 居留要求要搞清

施政报告的楼市减辣措施生效了超过两星期,一如所料楼价及成交都没有出现大幅增加!二手急售的业主仍然需要劈价才能成功出售单位,过去周末的二手十大屋苑成交仍然维持在10宗以下的低位,当然相比施政报告前的冰封情况是有些好转,但要显著改善还需要一些时间。 至于一手方面,在周末有两个全新楼盘开售,一个是位于启德的大型项目,另一个是在香港仔的单幢楼,合共成交104宗,创了近10周的新高。以全新项目来说成绩也不算特别标青,根据报导有近半买家是新香港人,部份并未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而是利用「先免后征」的新措施,提前购入物业。 笔者在市场也见到不少查询,都在了解国内专才来港购买物业,在新税制下并不是所有签证都可获得优惠,最容易误会的是即将实施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俗称投资移民,就不在优惠名单之内,申请人买物业仍然需要支付15%的印花税,而合资格的人才计划只有7种,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一般就业政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根据从事这类入境计划的专业顾问向笔者透露,以「高端人才计划」最受欢迎,因为申请手续简便,灵活性也高,有内地网红(KOL)曾经表示申请4天便获批准,而香港政府也公布已经批出超过10万个申请。 笔者也有内地朋友,本就很有兴趣来港置业,但碍于30%的印花税而犹豫,当施政报告公布新安排后,便表示会申请专才来港,以便享受跟本地人一样的印花税率。但笔者提醒这位国内朋友条例是「先免后征」,要求申请人在入境后的九年内成为永久性居民,才可以真正减免税费,否则原来的税费就需要补上。要成为永久性居民就要连续7年以香港作为经常性的居住地,虽然没有规定必须在香港居住的日数,但申请人在港有工作,有居住地址,就是相当好的证明。 换句话说,每年都有10万或以上的专才来港,他们只要有20%,即2万名愿意申请成为永久性居民,就有2万个租住或购买物业的需求。近年全港每年的新增住宅供应平均在2万个左右,可见这项措施对物业需求影响更深远,其影响力也会随着时间日渐加强!笔者认为楼价下跌最恶劣的日子已经过去,有意置业人士应加快入市,以免错失良机!

二手盘价量齐升新盘大手客再现

上周笔者在本栏提到,中港正式通关,楼市会回复正常,并预计二手笋盘会在未来1-2个月消化完成,但经过一周的时间,楼市复常的速度比笔者估计更快。二手交投方面,一月上半月十大屋苑成交录得164宗,比同期上升88%,海怡花园升幅最高,达16倍;屋苑呎价也全面上升,以将军澳新都城升14%称霸,可谓价量齐升,近年罕见! 至于新盘市场,在没有新盘开售的背景下,也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以量计算粉岭ONE INNOVALE交投最多,半月成交有96伙。上车盘外,豪宅表现也一样出色,当中位于启德跑道区的沄璟,本月已有15宗成交,此盘全属2,000呎以上大单位,呎价近5万元,每单成交都近亿元以上。除此之外,九龙区St. George's Mansions也有5宗成交,呎价也有超过5万元,总价也是亿元成交;至于新界区也是不惶多让,马鞍山Silversands顶层连天台特色户以$5,600万成交,成交呎价超过$35,000,创项目成交价及呎价新高!更令笔者意外的是新盘大手客再现,九龙区Grand Victoria II有客人一口气买入8个单位,每个单位成交价都超过$2,000万,总价超过1亿6千万元。 笔者原先估计,通关初期由于签证等手续所限,人流应该有限,南下的会以「新香港人」为主,从政府的入境数字来看,应该与事实符合,但对楼市的刺激,却似乎比预期中更正面!笔者也有留意到网上有不少评论认为,国内近年经济及楼市不振,通关未必带来购买力,反而令国内业主方便南下沽货,令香港楼市反而会进一步下跌。在理论上,这种说法合符推理的逻辑,但实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及直接! 对于物业的买家来说,买楼始终是重大决定,会倾向保守,喜欢实地考察,封关期间不会贸然出击,而是倾向等待时机,所以购买力是可以累积!相反,如果国内业主遇到财困,一般都是急于套现,即使隔离措施麻烦也不会等待,何况通关时间是未知数,只会尽快行动,所以沽货的压力是不会累积的! 而且,据笔者在市场上的了解,国内业主为求尽快套现,会倾向先向财务公司加按。买入物业时银行一般只能按楼价的3~4成,财务公司乐于加按至七成,加按套现后业主同时会在市场放售,卖出物业的款项用作还款!如果迟迟未能成功放售便会成为银主盘。笔者从财务公司或银行的银主盘名单中,发现豪宅物业数量极之有限,所以笔者相信国内业主在通关后,会大举沽货的数量也有限! 加上美国的通胀率又再下降至6.5%,加息压力下调,香港楼市春节后,相信会进一步向好。有需要的买家宜尽早留意当中的变化,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

矽谷银行极速爆煲金融投资陷阱处处

美国矽谷银行倒闭的新闻占据了本周财经版的主要篇幅,由3月9日其出售投资组合中的210亿美元债券,导致18亿美元亏损,公司随即公布集资遂引起存户恐慌挤提,结果翌日美国存款保险公司接管了银行,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 在周末,事件再发酵至另一间美国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传出限制资金提取的消息,引致不少存户在门外通宵排队,希望能够赶及在周一银行开门时,第一时间提取存款,避免损失。美国联储局及有关财金官员见形势非常恶劣,若不及时处理存户心态,将有机会波及其他银行掀起新一波金融风暴。于是在周一上午(香港时间),美国财政部宣布向矽谷银行Silvergate Bank 及Signature Bankg的全部存款户提供存款百分百保证,防止信心进一步崩溃,去到中午汇控宣布以1英镑收购矽谷银行英国支部。笔者希望今次事件能够暂时落幕,不会再引发连串的金融风暴。 今次事件的起因背景,是矽谷银行的主要客户大部分是初创的科技公司,以往低息年代,集资容易,水喉充足,矽谷银行的存款以极高速增长,银行便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库债券作为资金出路,以赚取息差!不幸的是上年美国接连加息,令初创科技公司集资困难,再没有新资金存入银行之外,也不断提款以支持经营。当银行发现有危机,唯有出售债券以套现,在高息背景下自然会带来亏损,所以只好集资以应对亏损,不过一旦集资又将银行不利的形势宣传开去,令存户成为惊弓之鸟,一齐走去「提款」,挤提一旦出现就唯有靠政府打救了! 今次恐怖之处是表面上矽谷银行有40年历史,是美国16大银行,经营上循规蹈矩,批押品也是美国国债,结果也可以在48小时内极速恶化,存款要由政府包底,公司价值化为乌有!换句话说,股东将成为牺牲品,随时变成一无所有! 在香港,笔者一向接触到不少投资者,以往都倾向置业收租保值,但自从政府为楼市设置辣招,令他们唯有将资金转至金融产品,而银行也很乐意提供杠杆融资,结果过去几年不少业主都录得颇大损失,真是爱你变成害你!

在家工作恒常化 写字楼前景黯淡

在疫情期间,不少公司的雇员都被迫在家工作,当初当然不适应,工作流程及设备都要作出相应的配合。但经过三年的实施,在家工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即使疫情过去了,不少公司仍然实施在家工作的模式。 在家工作恒常化,自然影响对写字楼的需求,笔者翻查政府在年初公布的《香港物业报告2023》,报告内指出香港的写字楼在2022年底空置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呎,相当于10幢IFC2 ,空置率已经达到14.4%,创出1998年后的新高纪录,相当惊人!空置面积大增主因是供应增加,单是2022年便有超过370万平方呎的写字楼落成,为2021年落成量的7倍,而展望2023年落成量则是287万平方呎,而2024年则是114万平方呎,如果需求不增加的话,空置面积则会继续上升至超过2400万平方呎。根据专门做写字楼的代理朋友透露,高危期在2024年至2025年,他们估计会有大量外资银行的租约到期,银行是喜欢实施在家工作的行业之一,可以预期当租约到期,自然会大量缩减写字楼的租赁面积,空置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香港其实已经较为幸运,相比外国,在家工作更为流行。笔者有两位女儿在工作,一位在澳洲,她每星期只有一天回写字楼,其余日子都是在家工作;相反,在香港工作的女儿则是每星期有一天在家工作而已。而笔者有亲戚也在英国工作,他在新公司工作了九个月,只有三天回公司工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工作。可见在外国写字楼面对的困境,比起香港更加困难! 香港的写字楼业主,尤其是甲级,大部份都是大财团或是身经百战的投资者,借贷杠杆一般不高,被迫贱卖的机会很小,再加上国内经济一旦复常,人民币国际化持续,香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离岸交易中心,对写字楼的需求是有增无减,危机较低。 相反,外国的写字楼不少是由基金或ETF形式持有,过去几年利用低息进行借贷入市,杠杆比例高,一旦空置率上升,租金收益下跌,在利息上升的背景下,供款也可能出现问题,一旦违约银行就会收楼迫仓,贱卖物业,新一波的信贷危机由写字楼引发,一点也不出奇! 作为投资者,宜减低同类物业或金融产品的投资,若利用杠杆借贷的话更宜及早行动,减低风险!

铺桥搭路争阿美为大局不容有失!

上周特首李家超前往中东进行访问,主力唱好香港,吸引中东资金来港。访问阵容除了官方成员,还包括30多名财经、工商、贸易、科技、物流等界别的代表,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贸发局主席林建岳及各大银行的高层也有随行。除了访问阵容庞大,时间上碰巧是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去年底访问沙特之后,因此坊间有不少报导指特首坚负游说沙特国家巨企 –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来香港作二次上市。 沙特阿美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2019年在沙特当地的雅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前美国、香港、日本及英国都寻求其在本地第二上市。香港的交易所一向以本地及中国的企业为主,沙特阿美来港上市若能成事,更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可以借此作为样板,吸引更多国际大型企业来港,包括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一带一路上国家能源矿产企业。 促成此事很不容易,根据陈文鸿先生的分析,困难主要有二︰首先香港交易所要求最低的公众持股是5%,而沙特阿美海外上市只会有3%,香港需要修例配合;第二,香港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足以容纳如此庞大的融资金额,因此必须与内地合作,如何有效引流内地的资金,将考验香港政府财金官员的能力及智慧。 也有评论认为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只是中国大棋局上的一步而已!传闻习近平主席在沙特的访问中,游说对方把石油交易中10%的金额以人民币结算,目标自然是打破美国多年以来借「石油美元」取得的优势。要实现如此庞大目标,必须解决对方获得人民币后,可以投资的渠道,香港的地位就变得更重要了!若透过香港的交易所,可以投资全球一带一路的巨企,成事的机会就大增。当然,下一步交易所也必须可以用人民币结算,推动数字人民币也刻不容缓! 简单来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若能结合中国的金融实力进一步强化,不单单对香港本身是天大喜讯,也是对国家竞争战略上,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所以特首此行不容有失,为大局必须交出成绩!

加息周期见顶 楼市曙光初现

上周,美联储召开了例行会议,与预期一致地宣布维持利率不变。然而,出乎市场预料的是,联储预告2024年将会实施0.75%的降息。市场对此反应强烈,一些专业人士甚至预测明年美国可能实施1.5%的降息,并且计划在明年3月份开始实施。这一消息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下跌至4%以下。  与联邦储备系统在九月初首次停止升息并强调“Higher for Longer”的言论相比,当时市场普遍认为明年减息的步伐将会非常缓慢,甚至可能整个2024年都将保持不变,首次减息可能会被推迟至2025年。  仅仅过了三个月,联邦储备系统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大幅度调整。除了债券收益率的下降,美股也持续刷新历史新高,市场对明年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避免衰退的信心不断增强。  然而,笔者对这一情况保持谨慎态度。明年是美国的大选年,联邦储备系统可能需要创造一个有利的经济环境,以支持拜登的选情。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笔者计划明年六月份赴美国,亲自了解真实情况,并在之后向大家做出报告。  无论如何,明年降息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事实。现在的问题仅仅在于减息的幅度以及何时启动。对于香港疲弱的楼市而言,这可以算作是一些久违的好消息。  市场的反应比笔者预计的要强烈,一手市场在12月的前17天已经达成了超过千宗的成交。相较于2023年前11个月每月平均不足900宗的成交登记,这可以说是相当热闹的市况。  其中,新鸿基天荣站的成交占据了大多数,自月初以来已经连续进行了3个星期的推售,每次都成功售出近300套,总计达到了891套。本周将继续进行第4轮发售,这表明仍然存在强劲的购房需求。可以预见,减息的刺激效应是其中一个原因!  至于二手市场,成交量也出现回升。在过去的周末两天,10个主要屋苑的成交量从原本的3-4宗上升至9宗。尽管成交价和成交量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潜在买家的看房兴趣显著增加。根据前线同事的反馈,买家的出价意愿也明显上升,这可以认为与对减息的期望有关。  香港楼市受到美国利率的影响之外,国内经济状况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景气,房价继续下跌,那么前来香港投资房地产的意愿和财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上周,上海和北京相继降低了第二套房的首付和利率,希望能够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总的来说,笔者相信香港楼市最糟糕的时期应该已经过去,市场出现了一些曙光。明年的实际情况将取决于美国利率的变化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改善。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发展。 

北部都会+明日大屿 土地稀缺,此情不再

7月13日立法会通过了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草案,此草案在2022年12月9日才刊宪首读,经过6个月时间就能通过,效率比过去高很多!此法宪包含城市规划、土地回收、填海造城、铁路工程等主要法案,目的是压缩造地时间,加速发展。 笔者在读书年代,书本上香港经常被形容为地少人多,土地缺乏,所以楼价高企!但事实上,在香港近11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4.7%被开发,而住宅发展只有低至7%,远远落后于新加坡的14%,伦敦的33%及纽约的34%。实情是香港从来不缺乏土地,只是极少土地能够被发展造屋,当中发展经历的程序非常冗长及复杂,今次改革乃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一个土地使用率偏低的原因,是与深圳连接的新界北部,有大量闲置土地,以往这被视为边界,距离市中心又远,自然缺乏发展机会。林郑政府在最后一届的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计划,透过发展正式与深圳「同城化」。香港与深圳都是大湾区的龙头城市,若能透过北部都会区令两者之间互补不足,便能为香港的发展踏上新的台阶!例如北部都会区能够提供大量土地,供大湾区企业成立科研中心,当有足够的经济活动,就能带动就业及基建。不过北部都会区当中有不少私人土地,在收地及规划过程中,必会遇到不少挑战。今次法例的通过,正好协助加快各项流程。虽然如此,政府估计仍需20年才可以见到雏型! 20年时间仍然是一个非常长的日子,当中的变数也多!明日大屿却刚刚相反,土地是填海而来,完全可以控制在政府手里,估计2024年就可以开始填海,2032年就可以有居民搬入,时间上可以弥补香港中期需要。也因为明日大屿提供了部份土地,能协助北部都会区在收地上的谈判能力,两者可谓息息相关,互相补足!再者,明日大屿也有计划铁路通往前海,联通深圳,再通过广深第二高铁经过深圳,联通广州及东莞,大湾区三个龙头城市都能够快速地联通起来! 所以笔者认为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两个大规模发展计划,都应该同时上马。除了彻底解决土地开发不足的难题外,也能够联通深圳及广州,对大湾区发展大有裨益,可谓一石二鸟!

以巴冲突 经济影响有利有弊

10月7日以来,以色利与巴勒斯坦再次发生冲突,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是断断续续,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远方的香港要辨清事实究竟如何?到底谁是谁非?很多时也是难以分出对错! 笔者幸运地在9月份到访以色利,有一位犹太籍的导游同行,因而对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的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对犹太人的想法及取态有更深的体会!先从历史讲起,从犹太人的角度,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整片巴勒斯坦土地也是上帝给予他们的,这些都记载在旧约圣经里。但从2000年前犹太人就被当时的罗马人驱逐出这片土地,被迫在世界各地流散,没有自己的国家及土地,而这片巴勒斯坦地区却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 自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被德国人屠杀,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犹太人也兴起回到此地重建以色列国土,自然与居住在此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冲突,联合国为了平息冲突推出所谓「两国方案」 ,将这片土地一分为二,以色列人口虽然占比不足20%,却被分配超过一半以上的土地,这安排自然不为巴方接受,从此战争不断。不过以色列有美国支持,拥有精良的武器,成功不断扩大以色列的控制范围,当今只余下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在阿拉伯人手中。在巴勒斯坦人眼中,这片土地他们已经居住了超过2000年,以色列不断在其土地上设立定居点,建立犹太人社区,是以色列的另类「殖民地」,也是不断在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今次控制加沙的哈玛斯对以色列发起袭击行动,源于2022年11月内塔尼亚胡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他以强硬见称,在过去十多个月也加强了对加沙地带的骚扰及攻势,引起哈玛斯的不满,进行以暴易暴的报复及反击!笔者从导游口中得知,以色列人是很自负的,对此报复行动以牙还牙、血洗加沙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其他阿拉伯国家包括沙地、伊朗等等大国,自然会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 50年前的石油危机,也是因为以巴冲突引发全球石油恐慌,使油价疯狂上升。 以往美国国力如日中天时,尚有能力控制战局不至太失控,但当今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以巴冲突进一步升级的机会颇大,石油价格难免会进一步升高,推高欧美国家的通胀率,利息的下降速度自然减慢,对全球经济复苏自然不利!不过美国已经要应付俄乌战争,若再加上中东战争的话,对围堵中国的策略很不利,中国的前景却可以看高一线。 话虽如此,笔者也希望以巴冲突能够缓和,减少伤亡,事情未来发展如何值得大家留心!

美息高高挂 楼市危危乎

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各国央行都利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来解决问题,2020年全球疫情,央行「放水」规模更大,当市场被大水盈满,有形资产(例如房地产)的价格被抢高,有话说︰「楼价其实没有升,只是钱不见用了。」如果以各地楼价指数推算,以2010年12月为起点,美国、香港、加拿大,甚至中国的楼价已经翻了一倍,但自从去年美国开始加息,全球主要大城市的楼价也从高位回落,只有美国楼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抗跌力非常强,但真的能独善其身? 翻查纪录,过去30年美国曾经有6次加息周期,但只有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那一次,楼价有近10%跌幅,其他周期都没有对楼价造成太大压力!其中首个原因是美国债券市场发展成熟,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长年期的定息按揭,10年、15年、20年,甚至30年都有,而美国人也倾向以定息去做按揭,所以当下大部份业主的按揭支出并没有受到加息的影响,但随着维持高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就会逐渐浮现。 除了2004年至2006年及2015年至2018年这两次之外,其次的加息周期由开始至见顶到再重新减息,都相隔大约一年,而2004年至2006年用了两年时间加息至5.25%,而且维持了307日才开始减息,前后接近三年,威力就明显加强!另一方面,息率高自然也是关键,2015年至2018年虽然加息周期长达三年有多,但利率的高点也只是2.5%,由0%至3%的威力远低于由3%加至6%,而6%加至9%就是飓风级的威力了! 今次的加息期由2022年开始,用了1年多时间升至5.25%,对美国楼市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所以究竟下年会否继续加息,何时会完结,即使完结后利息在高位会维持多久,也是致命因素。市场上不少声音估计今年加息潮完结,但也有评论认为美息有可能升至7%,在俄乌战争及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胀率已经难以下降至2%的目标,现在又爆发以巴战争,一旦扩散至其他中东国家的话,油价若果再爆升,对通胀自然是火上加油,一旦利率又再上升并长期维持,美国的楼市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租金平过供楼 租楼?买楼?

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见到一位独立股评人的文章,认为租楼较买楼划算。他解释购入一个$1,100万的物业,即使经纪佣金及厘印费不算,30年的总利息支出便达到$684万(以3.5厘计算),买入的物业总成本为$1,784万。而租金以每月$2万推算,如果租金不变的话,总成本为$720万,即使以每年4%通帐计算,加租30年的总租金为$1,346万,也比买楼便宜! 这位股评人似乎忘记了,经过30年后,买楼业主仍然拥有物业可以继续自住,继续节省租金,甚至可以做逆按揭,每月收取年金直至终老,成为业主能安享晚年的重要资产;或者将物业出售或出租,物业价值长期跟通帐挂勾,是抗通帐的最佳手段。相反作为租客,付出了30年的租金后,仍然是一无所有,过去支付的租金都是纯支出。其实,除了用30年后作比较外,拥有物业可以带给业主金钱以外的满足感与方便! 作为业主,不怕物业两年的租约到期,随时可能被业主要求迁出,拥有物业会为家庭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尤其是女性,这不是金钱能计算的。实质上,也可以花更多时间、心机及精力于装修自己的物业上,令其更适合自己的个人喜好,更加名正言顺成为自己家庭的「安乐窝」。除此之外,物业也会为业主带来更多机会,笔者年轻时为了创业,也是靠卖出自住物业套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在过去30多年的营商环境里,笔者也明白到跟银行贷款时,往往根据贷款人有多少物业,不抵押也好,抵押也好,即使是有政府保证的贷款,有物业的话银行就容易商量多了! 当然,赞同租楼的,往往认为租楼可保留更多现金在手,可以进行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投资,灵活好多,不需要硬性规定每月供款,有被绑死一世的感觉!对于真正精于投资的专家来说,可能是真的,但对于很大部份普罗大众来说,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掌握的事,往往「损手烂脚」,随时得不偿失! 而且没有固定的负担,年轻人更容易倾向过度消费,长辈作为过来人深明此理,所以往往会为子女付首期,变相迫子女有一定责任感去供款,也是「强迫储蓄(Forced Savings)」的一种。其实根据过往的按揭供款纪录,按揭大多在10年左右便供满,趁年轻收入容易提升的背景下,买楼就变相令其储蓄上升,对日后创业也好,或将来退休也好,也有一定的倚靠了! 所以在香港生活,有一套自住的物业,是利多于弊的,始终比租楼好!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