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245个相关内容

美缓加息联储放水 楼价升势可持续

上周末美国的矽谷银行在48小时内极速爆煲,本周末又轮到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出事! 银行创立于1856年,历史悠久,在全球都有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4,783亿瑞士法郎,员工人数超过47,000人。由于是「大至不能倒」,结果由瑞士政府出面游说了瑞士银行(UBS),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银行只承担最多50亿瑞郎的损失,而瑞士政府负责其后90亿的损失,并向两间银行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资金。简单来说,又是以纳税人的钱来解决问题。至于股东也损失惨重,瑞士信贷的股价在2021年2月份还有15美元,去周已经跌至2美元,今次交易总价30亿瑞郎计,相当于每股0.76瑞郎,股东虽然未至于一无所有,但也所剩无几!瑞士信贷银行的大股东是沙乌地国家银行,所以也有评论认为今次是美国挑起火头,向欧洲及沙地割韭菜,相信与否就见仁见智。 反而,笔者更关心此次银行危机,带来的影响及后遗症。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美国的加息效应,原来市场估计本周美国联储局有机会加息0.25%或0.5%,经过此事,为了避免对银行制造更大压力,加息0.25%成为主流,机会率有近八成,也有不加息的可能。更重要是到年中,便会开始减息,未来一年有机会减息1厘! 除了息口加快见顶外,美国联储局正在进行中的「量化紧缩」(QT)相信也会暂停,其实过去一年QT只收了市场近6000亿美元资金,但过去一周联储局为救市,已向市场投入近3000亿,以改善市场流动性。联储局在挽救出事银行时,推出了一项新计划,名为「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BTFP)」,主要针对银行购买了不少国债及房地产批押债券(MBS),虽然此类资产因利率上升而在帐面上有所损失,但银行仍然可以用帐面价值向联储局借款。换句话,银行可以在市场用$80购入面值$100的国债或MBS,然后向联储局借回$100,买得多借得更多,市场估计会有2000亿美元的资金因而流入市场。 短期而言金融市场仍会有些震荡,但减息及放水的背景下,加上国内在周末也降准0.25%,齐齐加入放水行列,对香港的楼市会带来一些支持力;长远而言,金融投资频频出事,也有助投资者重投买楼投资的行列。

政治社会现混乱 西方楼市有隐忧

过去一周,英国、美国,甚至日本政局都出现大震荡。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周五发表演讲时遇刺,胸部中枪,送院后救治无效去世!安倍晋三虽然已经卸任,但在政坛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行凶动机跟其施政是否有关,仍有待查明。 但另一位英国首相约翰逊也于同一天自动宣布辞职,背景就跟施政有莫大关系,近半年他身陷政治丑闻,一个月前才惊险地逃过国会的不信任动议。表面上,派对门以及副党魁「咸猪手」事件,是压垮约翰逊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脱欧后的效果强差人意,跟欧盟的关系固然越走越远,跟美国的贸易条约也未能签署,随着俄乌战争爆发,不惜跟欧盟唱对台,力撑乌克兰继续抗战。相反,英国国民则面对油价高涨,生活日用品短缺,约翰逊却视若无睹。笔者有位亲戚刚也移民至英国,告诉笔者以往一部几千英镑的二手车因缺乏零件,已经涨价至几万镑,而新车更是短缺,不知何时有货供应! 至于美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国内的枪击事件,固然是无日无之,最近最高法院更否决了女性的堕胎权,推翻了过去50年的法例!更要命的是堕胎权只是表面的争议,事实上却是两个政党利用此话题,作为政治上的表态,类似香港2019年的「蓝黄」之争。属民主党的拜登总统,竟然公开批评最高法院的共和党法官,呼吁群众在11月的国会选举中投票民主党,以求改变法例!笔者有位已经移民美国25年的朋友,已在当地成家立室,他感到现在的美国没有安全感,若情况进一步恶化,会再移民至加拿大,只求安稳的生活,不想每天感到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在政治社会混乱的背景下,近年各地的房屋受到低息及资金泛滥的影响,大都大幅上升。今年利息趋升,楼市会受到真正考验,尤其是美国,有报导指出其房贷抵押证券指数近期急跌,会否是楼市大跌的先兆,大家在海外置业时,务必更加小心!

在家工作恒常化 写字楼前景黯淡

在疫情期间,不少公司的雇员都被迫在家工作,当初当然不适应,工作流程及设备都要作出相应的配合。但经过三年的实施,在家工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即使疫情过去了,不少公司仍然实施在家工作的模式。 在家工作恒常化,自然影响对写字楼的需求,笔者翻查政府在年初公布的《香港物业报告2023》,报告内指出香港的写字楼在2022年底空置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呎,相当于10幢IFC2 ,空置率已经达到14.4%,创出1998年后的新高纪录,相当惊人!空置面积大增主因是供应增加,单是2022年便有超过370万平方呎的写字楼落成,为2021年落成量的7倍,而展望2023年落成量则是287万平方呎,而2024年则是114万平方呎,如果需求不增加的话,空置面积则会继续上升至超过2400万平方呎。根据专门做写字楼的代理朋友透露,高危期在2024年至2025年,他们估计会有大量外资银行的租约到期,银行是喜欢实施在家工作的行业之一,可以预期当租约到期,自然会大量缩减写字楼的租赁面积,空置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香港其实已经较为幸运,相比外国,在家工作更为流行。笔者有两位女儿在工作,一位在澳洲,她每星期只有一天回写字楼,其余日子都是在家工作;相反,在香港工作的女儿则是每星期有一天在家工作而已。而笔者有亲戚也在英国工作,他在新公司工作了九个月,只有三天回公司工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工作。可见在外国写字楼面对的困境,比起香港更加困难! 香港的写字楼业主,尤其是甲级,大部份都是大财团或是身经百战的投资者,借贷杠杆一般不高,被迫贱卖的机会很小,再加上国内经济一旦复常,人民币国际化持续,香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离岸交易中心,对写字楼的需求是有增无减,危机较低。 相反,外国的写字楼不少是由基金或ETF形式持有,过去几年利用低息进行借贷入市,杠杆比例高,一旦空置率上升,租金收益下跌,在利息上升的背景下,供款也可能出现问题,一旦违约银行就会收楼迫仓,贱卖物业,新一波的信贷危机由写字楼引发,一点也不出奇! 作为投资者,宜减低同类物业或金融产品的投资,若利用杠杆借贷的话更宜及早行动,减低风险!

新加坡楼价升势急 马来西亚新山水涨船高

最近市场已有不少评论指由于新加坡已经复常,吸引了不少香港资金及人才移居,楼价租金都有显著升幅。上周,笔者有机会跟一位已经移居新加坡三十多年的香港人,谈谈新加坡物业近况! 根据他的描述,新加坡市面真的很兴旺,除了香港人外,东南亚也有不少资金及人才,原先可能会考虑香港,现在也转移至新加坡,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家长以往会将子女送到欧、美、澳等国家留学,并会申请居留,但在中美角力背景下,新加坡成为他们的首选,反而成为受益者。 笔者常听说新加坡的房子也是非常抢手,优秀地段变成一房难求,私人物业租金在今年已经上涨了近三成,由于一般劳工大众都会居住在新加坡的公营房屋,私人物业租金上升,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原来新加坡有不少东南亚籍的外地输入劳工,由于没有房屋福利,对他们的影响最为直接! 结果,马来西亚的新山由于连接新加坡,就变成抢手货。情况就像20年前的深圳跟香港,两地只是一桥之隔,每天有大量香港人在香港工作,放工后返回深圳居住。根据资料,星马的新山口岸,每天都有30-40万人流通,新山覆盖的面积很大,中央市中心区,地段位置最优越、最接近新加坡,是最值得投资的地区! 新加坡的楼价由最平每平方呎港币5000元至市中心豪宅区最贵可达每呎港币20,000元,而新山市中心地段的价钱每呎在港币2000元以下,跟新加坡有一大段距离,所以也吸引不少新加坡人在这里置业,作渡假之用! 当然,香港人也喜欢在马来西亚置业,因为除了价钱平之外,饮食、语言、气候、时区等等都有优势,之前的MM2H第二家园暂停,加上疫情令热潮退却,现在往返交通及检疫方便得多,而MM2H也开始重启,虽然要求条件比之前严格,相信也会吸引港人投资或移居新山。 谈到投资前景的最大亮点,就是新加坡的地铁将延长至新山,工程已经展开,预计2026年底完成,地铁落成后两地的交通将大大改善,两地的楼价将进一步拉近。在新加坡物业前景看涨的背景下,新山的投资气象自然也会热闹起来!

撤辣时机未至 调整却属必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访问香港,发表了一些关于香港楼市的言论,IMF认为若来自炒卖需求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减退,港府可分阶段取消买家印花税(BSD)及税率达15 %的住宅从价印花税(DSD),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回应说︰「在目前环境下,毋须调整住宅物业的需求管理措施」。笔者明白作为政府,当然不希望楼价大升或大跌,在今年年初楼价自高位下跌了15%以上,当时市场估计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会有减辣措施!但国内一通关,形势岂即大逆转,楼价也迅速反弹,所以政府很害怕一旦撤辣或减辣,都会为市场带来额外需求,形成炒风,所以就一动不如一静! 但这些楼市辣招,已经实施了超过13年,有部份的确有赶绝炒风的作用,例如SSD(额外印花税)就令到炒家绝迹,适宜保留;但15%的住宅从价印花税,就会令长线投资者成本大增,也退出市场,尤其是中价物业业(楼价在1500 万至5000万之间),市场少了投资者,租客的选择少了,租金自然也难以下跌。部份资金利用家中的子女首置免税买楼,令到上车盘的需求更加大,间接也推高了上车盘的价位! 至于买家印花税,笔者也不建议完全取消,避免太多境外资金涌入,但若是用专才身份来港定居,希望有一所自置居所是合情合理之事,理应受到豁免,而且有名额限制,对推升楼价的影响也自然有数计。 在放宽从价印花税的同时,政府可以考虑增加供应以平衡需求,除了觅地、加快兴建等等远水之外,其实在发展商手里有大量已落成但未出租或出售的空置房屋。根据房屋局公布的数字,2023年3月已落成的空置物业数目达到18,000间,数量多过一年的落成量,相比10年前2013年,此类空置物业只有4,000个,增幅可谓非常惊人! 其实,2019年9月,政府曾经就订立空置税刊宪,但始终无法三读通过,在2020年11月政府宣布撤回法案,令「空置税」流产告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香港住在劏房、笼屋的「冇壳蜗牛」,天天见到大量空置的新楼在丢空,这两句出自杜甫的诗句可说是最佳写照。笔者也明白发展商不是恶意而为,只是辣招增加了投资的成本,令新楼去货困难,只要政府适当调整辣招,重燃市场的投资及换楼意欲,货尾单位自然可以较易放售,在此背景下加征「空置税」阻力也自然减少。 习主席名言「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自然更加不应该让房子空置,浪费是固然,也容易令人误解是囤积居奇,政府也是责无旁贷!

财政预算续赤字 楼市复常保收益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其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赤字达到$1,398亿(已计入政府发债收入),远超预计的$563亿赤字,差额达到$835亿。 当中卖地收入$711亿,比原先预计少了$489亿,印花税收入也比预计少了$460亿,只有$670亿,单单这两个项目的缺口共计已经$949亿。换句话,只要这两个项目合乎政府预算,,政府的赤字预算就会符合预期,不会超标。展望未来一年,地价收入预算回升至$850亿(+20%),而印花税收入预算上升27%至$850亿!香港政府的财政一向倚靠地产及金融,楼市股市畅旺,土地有价,出售土地收入高而相关印花税也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去年底国内复常通关,为楼市打入一支大大的强心针,楼价也见底回升,预算案内也就没有对楼市「辣招」动手术,只是对首置客的印花税作轻微宽减。 $300万细价楼印花税由$4.5万元减至$100;而$400-900万减幅约2成,最多约$70,000元,相信对楼市没有太大刺激作用! 相反,预算案中说明会推动投资移民计划,虽然购买房产并不会计算入要求投资的类别之中,但根据上次经验,一旦取得移民资格,不少人都会选择在港置业作居住用途。由于去年施政报告推出措施,合资格人才在港居住满七年,取得永久 居民的身份后,就可以退回早年购入物业时付多了的「辣招」税。对于这类投资移民,就可以采用「先征后退」的方法,不用一定等到七年后才置业!笔者觉得这对楼市有一定帮助,除了投资移民之外,也有不少一直在港留学然后留港工作的「新香港人」,过往满七年就会置业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了一篇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在2021年这种「新香港人」有63%居于私楼,居住于公屋的有28%,而资助房屋为6%。同期全港人口居于私楼的只有52%,而公屋及资助房屋比例是30%及16%。明显地「新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较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及「抢人才」、「抢企业」的推动,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居住,对香港的私楼市场,带来实质的需求。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连续4年出现赤字,在审慎理财的大原则下,楼市需要回复正常才能稳住财政,所以预计「新香港人」对香港各方面都有好处,相信也会陆续有来!

股市楼市不振搅 夜市恐成「朝三暮四」的翻版

香港经济自年初因通关因素曾有短暂的起色外,之后就不断下滑,股市及楼市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指标,恒生指数由15,000点反弹至近23,000点后便不断下滑,最近已经跌破18,000点,大家的MPF相信也损失不少。楼市情况也一样惨淡,楼价指数在年初曾反弹约7%,现在又返回下跌轨道,相信至年底这7%的升幅将会完全抵消。加上汇丰突然宣布提升新造按揭的封顶息率,由P-2.25%调整至P-1.75%,效果等同加息半厘,楼市自然雪上加霜。随着跌势加剧,2023年底的楼价比2022年更低也有可能! 经济不景,市民自然减少在港消费,或者选择北上消费,香港的夜市自然萧条,作为财爷陈茂波当然知道情况严峻,便推出振兴夜市的提议。这却令笔者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此寓言出自《庄子.齐物论》,其内容是说有一个养猴人跟猴子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橡果,而下午则喂食四升橡果」,猴子们很不高兴,觉得上午太少了!于是养猴人改为「上午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陈茂波大锣大鼓地振兴夜市,工商界又随长官意志,增加夜市的优惠去吸引市民夜间消费,但若在经济仍没有起色的背景下,市民只会将日间消费改为夜间消费,总额上可能没有增加,就如猴子整天都是七升橡果,只是「朝三暮四」或是「朝四暮三」的分别而已!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振兴夜市,但单靠此项救助工作绝对不足以振兴经济,反而直接振兴楼市股市,效果才会明显。在股市而言,减免印花税未必一定可以提高成交量,但高额的印花税却必定窒碍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免除红酒税及遗产税的效果已经有很好的参考例子,希望财爷一刀切完全减免印花税,效果可能更佳。 至于楼市,国内都不断在放宽各种限购限贷,甚至限售政策,可见楼市不振对经济的严重性!楼市不振一方面会令银行收紧信贷,各老板唯有出售物业吐现还贷,在楼市不景气下自然越卖越平,恶性循环一旦启动,要重新转向就很费劲了!希望政府尽快检讨各项辣招税,为楼市带来一些曙光。对于普罗大众,在财富效应下也自然减少消费,楼市不振、股市不振,夜市很难有起色,即使有生意代价是减少其他方面或日间的消费,对振兴经济也是徒劳无功。

抗压能力靠累积 企业个人都要识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压力测试」,在申请楼宇按揭时,银行必须假设利率加高三厘,在供款相应提高的情景下,买家是否仍有足够的供款能力。除了个人之外,其实企业也必需进行「压力测试」,量度一下自己的「抗压能力」。   有一些压力来源是可以预先估计到,利率增加只是一例,经济衰弱来临,消费型的生意自然受影响;原料涨价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也是意料得到!但有一些压力来源可能是无法事前预计,就例如今次COVID令全球不少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企业又应该如何作出准备?   本周是五一黄金周,国内游客回复,大量游客令企业生意滔滔,有听说单单是酒店房间都已经涨价一倍,但对于未能坚持至今天,已经关门的商店、餐厅或旅行社,却是无福消受了!又例如刚刚公布新一年的米芝莲得主,新获一星的餐厅叠囍居却在同一天结业,如果他有能力挨多一段时间,结局可能又不一样。   抗压能力强在企业层面不外乎两个情况,第一种就是财政实力强,即是大把钱不怕蚀,三年疫情月月蚀、年年蚀都可以挨下去!当然这类公司相信并不少,也不知蚀到何年知月。无可否认,如果企业财政薄弱,短期一年半载的逆景,随时可以摧毁他们!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企业的应变能力,遇到困难市场改变亦不会墨守成规,餐厅不能堂食,可以做外卖;私房菜没有客人光临,就改做到会;客户消费能力减弱就改做两餸饭!当然敏锐的适应能力,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能拥有,通常都是以一次一次小改变,慢慢磨练出来。这种「抗压能力」不单企业独有,个人也必需具备,在数十年的岁月里必定有经过起落,一遇逆景就放弃,永远无法建立信心及能力去挑战更大、更高、更难的目标。   不少父母对其小朋友百般呵护,每一件事都替其绸缪,其至越俎代庖,会打击及担搁小朋友的自信心建立,也令小朋友的「抗压能力」变得虚弱,无法自己渡过逆境,建立人生应该有的「抗压能力」

中港正式通关楼市复常之年

踏入2023年,第一个好消息便是中国在1月8日跟香港恢复「通关」。自去年底中国政府大幅调整防疫政策,放松各项防疫措施,不再强制核酸及封控以尽快让经济「复常」,便期待尽快「通关」的日子! 中国好,香港自然好,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受挫,香港当然不会好。 2022年香港GDP收缩了3.2%,令买家担心经济前景,不敢贸然入市,成交量创自1996年有纪录以来最低,楼价也回落15%,加上环球息口上升,股市、汇市及债市全面下挫,「负财富效应」进一步摧毁市民的置业信心! 中港通关不代表立即有大量国内买家入市买楼,但是极具「复常」的象征意义,广大市民对今后的经济展望立即会转为乐观!再者,美国加息因素也似乎接近尾段,市场估计可能加多半厘便到达顶峰,而在明年上半年更有机会减息!相对于欧美及英澳等国家,香港加息幅度有限,三次累加少于1%,实质影响较微,只是加息打击了信心而已! 所以自去年12月中旬,买家的信心已经渐渐回复,无论成交量及睇楼量都节节上升,暂时只有少量业主封盘加价,幅度也是很少,但随著成交增加,楼市升温,估计笋盘在未来1-2个月会被市场消化。买家是否愿意追价,楼价回升的力度如何,值得大家留意! 当然,发展商的取态也很重要。 2022年一手住宅成交量少于一万宗,也是近年新低,令累积未售的楼花接近三万伙。去年发展商见到购买力弱,未有大举出货,今年购买力转佳,就有很大的动机推售!基于未来几年新楼供应有限,笔者估计发展商会待二手市场的笋盘消化后,在农历新年后才大举出击,但售价只会稍为调整,不会大幅减价求卖! 而楼市能否扭转去年跌势为升,就很倚赖「抢人才」的成效。人才年薪要求达$250万以上,居住单位估计将会是高档的私人屋苑,而且人数每年会超过3万5千人,对中价物业的需求帮助很大,这也是过往几年香港各类物业中,最疲弱的一个种类!踏入下半年,这些「人才」会陆续到港,而移民人士也走得七七八八,此消彼长下笔者估计下半年楼价才有显著回升! 但由于俄乌战争仍然胶着,不知会扩大抑或结束,这直接影响欧美的经济情况,2023年欧洲及英国差不多可以肯定会衰退,而美国则是一半一半,香港楼市虽然会复常,但相信楼价难以大幅飙升。中间变数仍有很多,自住的买家不妨尽早入市,及时抢购笋盘;而投资者不宜过于急进,可以再观察多项变数的发展,方为稳妥!

交投显著回升!楼市大阳春再现?

2022年香港楼市经历了凄惨的一年,楼价下跌了15%,而交投量也大跌了40%,令不少代理行罕有地在年底减铺减人,但随着国内突然彻底地改变防疫政策及全面对外开放,为香港楼市打入一支强心针。 翻看成交资料,在2023年1月份的注册量为4,427宗,虽然这数字也属偏低水平,但已经比去年12月的3,565宗上升了24%。再看看2023年截至2月16日的注册宗数为3,695宗,上升幅度就非常明显,只是半个月已经超过去年12月全月的成交数量。大家更要明白,从签署临时合约成交至签正式合约,会有大约14天时间的延后,2月1日至16日的成交期正好是春节假期,以往一般都是全年交投最淡静的月份,但今年2月份将打破惯例,笔者估计2月份全月将有超过7,000宗成交,楼市可说是已经完全复常了! 楼价方面,指数回升只有2-3%,但市场上的「超笋价」、「超跌盘」已经完全消化了,去年底笔者在专栏中不断提醒对楼市不要太悲观,自住买家应趁机入市,希望读者能把握执平货的机会。虽然超平价的笋盘短期内都不会再现,但市场价格仍然比去年有近10%的差距,楼价会否延续升势,相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展商动态亦是举足轻重! 虽然二手市场已经回复畅旺,但一手市场未有大型新盘出售,发展商仍然静观其变,2023年以来一直只是卖货尾,截至2月16日也只有717宗注册成交,笔者相信在2月尾,各大发展商会开始推售新盘,市场反应良好的话将会进一步推升楼市气氛。 另外,香港政府推出的「抢人才」计划,也有不错的成绩,据报导「高端人才」计划在推出不足2个月时间,已经有近万人申请,7,000人获批,这计划的人数并没有上限,只要反应好,每年为香港增加5-10万人不足为奇,对香港的高端住宅市场,将有不错的支持作用! 当然,美国加息幅度、俄乌战争等等外围因素,仍会对香港楼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已经下降,只要不太负面,相信无碍香港楼市的动力。长远来说香港楼市的动力必须看经济,经济繁荣收入增加才能令楼市更上一层楼。在中美交恶的年代,香港中介人的角色无可避免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另谋出路,特首李家超出访中东,推动中东油企资金来港投资及上市集资,有利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多元化,都是正确的方向。笔者也冀望香港政府及商界一同努力,多加利用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为香港开出新路,经济好,楼市自然好!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