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362个相关内容

澳洲顶尖的10所大学,2024年最新排名更新!

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澳洲顶尖的10所大学分别是: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和麦考瑞大学。 澳大利亚共有43所大学,其中40所是由当地政府资助的国立大学,开办的课程包括文凭,学士,硕士及博士课程。 学士课程一般为时3年至4年,成绩优异者可申请继续修读一年,以考取荣誉学士学位。澳洲大专通常采用双学期制,即每年2月到6月为第一学期,7月到11月为第二学期;学期之间有个短假和年底长达两个多月的暑假。 以下是澳洲10大大学(根据2024QS全球排名的排名): 1.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2024QS世界大学排行14) 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建校于1853年,为澳大利亚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维多利亚州最古老的大学。墨尔本大学在许多学术领域都累积了优异的学术声望,尤其于医学、社会科学、教育学、法学、商学、艺术与人文领域。 学校官网:墨尔本大学 2. 悉尼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2024QS世界大学排行19) 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校创立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悉尼大学历史上培养了一系列著名及重要的人物,包括七位澳大利亚总理、两位澳大利亚总督、23位澳大利亚联邦高等法院法官等等,此外有七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和克拉福德奖。 学校官网:悉尼大学 3. 新南威尔士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24QS世界大学排行19) 新南威尔士大学成立于1949年,其主校区位于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 新南威尔士大学工程学院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工程学院,其工程系以学士的电机工程学专业的名气最响亮,紧随其后的是博士研究阶段的太阳能光伏专业。 学校官网:UNSW官网 4. 澳洲国立大学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24QS世界大学排行34)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特区堪培拉的研究型国立大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和南半球的学术殿堂;在全球约两万所大学之中,ANU于各主流大学排行榜皆稳居世界前一百大。ANU各学术领域皆属世界一流,达全球前五十名;其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更是堪称世界顶尖。 学校官网:ANU官网 5. 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2024QS世界大学排行42)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创校于1958年,校名以澳大利亚著名的工程师、军官、公共行政人员约翰· 蒙纳士爵士(Sir John Monash)命名。 虽然说大学位于澳洲,但莫纳什大学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均设有分校,更方便国际学生入读这家闻名遐迩的大学。 学校官网:莫纳什大学、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6. 昆士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24QS世界大学排行43) 1909年12月10日成立于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为昆士兰的第一所大学。 UQ的强势专业包括运动科学和矿业工程、工商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农林学以及环境科学等。昆士兰大学也以注重学生思辨能力闻名,其辩论队实力雄厚。 学校官网:昆士兰大学 7. 西澳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24QS世界大学排行72) 1911年创校,是澳大利亚著名高等学府。 它位于澳大利亚联邦西澳的首府珀斯,是西澳第一所大学,加上特殊的沙岩建筑和壮观的植物园,在澳大利亚被归为6所砂岩学府(Sandstone universities)之一。 学校官网:西澳大学 8. 阿德莱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2024QS世界大学排行89) 1874年创校,位于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市中心,一直是澳大利亚具历史和代表性的研究型学府之一。阿德莱德大学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红酒管理课程在国际间有代表性,除此以外,其商业、会计、经济等多门学科被留学生视为热门选择。 学校官网:阿德莱德大学-中文官网 9. 悉尼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24QS世界大学排行90) 是澳大利亚的公立大学。创立于1988年,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之首府悉尼。由于校名和#2的悉尼大学只差了一个字,老是被人搞混,有些人甚至认为悉尼科技大学是家名不见经传的野鸡大学。 但其实,悉尼科技大学最著名的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系很注重实用,特别注重在批判理论方面的研究,系中设有澳大利亚独立记者协会。 此外,悉尼科技大学在电影制作研究方面闻名于世,许多好莱坞、迪士尼的大型科技制作电影,UTS的IT科系学生都深入参与,包括魔戒三部曲、黑客帝国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等。 学校官网:悉尼科技大学-中文官网 10. 麦考瑞大学 Macquarie University(2024QS世界大学排行130) 创立于1964年,该校为于悉尼大都会区的麦考瑞公园郊区,是一所享有四星级声誉的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悉尼大都会区第三所成立的大学,同时也是该地区规模第四的大学。麦考瑞大学在研究和学术领域的卓越表现使其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学校设有五个学院,提供87个本科课程和124个研究生课程。其海外交流项目在全澳范围内居领先地位。在研究实力方面,麦考瑞大学与众多研究中心、学校以及学术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学校官网:麦考瑞大学 远赴澳洲留学,想寻找理想房屋?或是正打算拓展投资组合,进军潜力十足的澳洲房市? 让我们的专业团队,为您寻找最理想的房子!留下您的联系资讯,咨询团队将尽快联系您。

移民增加,房屋短缺澳洲疫后租金狂升

上星期跟大家分享过韩国首尔的楼市,今天转去看看澳洲楼市的情况!澳洲楼价在2021年达到高峰,主因也是受低利率带动,2021年澳洲利息降至0.1%,回想90年代澳元是高息货币,利率最高曾至17.5%,两者对比好像是天方夜谭。 超低利息带动澳洲整体楼价在2021年上升了超过20%,悉尼更升超过25%。但2022年5月开始加息,楼价也从高位回落,连跌10个月,整体跌幅超过10%,悉尼跌幅达14%。但澳洲楼市并不像首尔般越跌越有,反而在今年4月开始企稳,主要原因是租金大升所带动。 根据当地著名地产网站Realestate.com.au公布,澳洲2023年首季租金中位数按年上升11%,当中布里斯本上升15.6%、墨尔本升9.32%、悉尼升11.32%,悉尼受欢迎的区份更是升幅超过30%。当中原因是澳洲的移民人口大增,因为当地推出了多项「抢人才」计划,包括Global Talent (GTI) 签证、港人救生艇计划等,令去年人口增长创历史纪录的48.2万人。 今年4月3日,澳洲国家住房金融及投资公司(NHFIC)发表报告,从2023年起计10年,澳洲将新增超过180万个家庭,未来5年的房屋缺口累计增加至10.63万套,公寓占6.23万套,独立屋占4.4万套。当中布里斯本的缺口将达1.23万套,而悉尼仍缺1万套。 当然去年底,中国放宽了防疫措施,令大量留学生回流也是原因之一。以笔者在墨尔本市中心一个公寓为例,疫情前以每周700澳元的租金租于中国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留学生没有了,便租给一对本地夫妇,租金曾经跌至每周480澳元,但今年初同类单位在市场租金曾超过每星期900澳元,升幅非常惊人! 需求大增,而供应受制于高利息、贷款成本增加及楼价下跌的影响,令发展商放慢起楼的速度。根据NHFIC的估计,澳洲未来3年的每年新增供应只有不足14万套,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增加! 当然,随着租金的显著上升,必然会推高售价,以往来自澳洲代理公司的宣传电邮,都是向笔者推销楼盘,这也是自然的事,但最近都是询问笔者会否有卖楼的意向,可见当地不愁买家,反而笋盘难求,要越洋向旧业主打主意放盘。展望澳洲空置率只有低于1.5%,租金易升难跌,加上澳元处于低位,看来澳洲房屋的前景似乎相当不俗!

定存息高过按息 垄断按揭显手段

过去一年,美国利率提高已经超过5厘,而香港的港元定期存款也普遍在4厘以上,甚至个别VIP客户可以达到5厘。然而香港物业的按揭利率仍然处于3.625至3.75厘之间,主要受益于有封顶的机制,一般封顶利率(最优惠利率)P-2.25%,在过去一年大银行的P利率只由5%加至5.875%,换句话即是升了一厘也没有。相反,银行间的同业拆息(HIBOR) 已经升至近年高位,一个月的利率已经超过5厘,令不少缺乏存款基础的银行要提高定期存款的利率去吸引资金。 这不禁令人奇怪,银行是否在做蚀本生意?客户有钱存入银行,银行要付出4至5厘的利息,而银行借钱给客户买楼则只收取4厘以下的利息。当然银行是不会做赔本生意!首先银行的贷款除了楼宇按揭之外,也有不少工商贸易贷款,大部份都没有封顶的机制,换句话说银行收取的利息是随着HIBOR而提高。而银行获得资金的途径,除了定期存款之外,活期存款也有不少,而活期存款的利率一般与最优惠利率(P)挂钩,所以现在还没有1厘! 最近,某大银行公布中期业绩,在2022年定期存款只占其总存款的7%,而2023年因定存利率提升,不少存户将资金由活期转至定期,比率也只是提升至25% ,可见大银行在此拥有非常好的优势,此类低息存款提供了足够的资金,让此大银行可以将按揭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提高最优惠利率(P)虽然可以收取较高的按揭利息,但活期储蓄也相应提高,对他们来说并不化算。查看其中期业绩,今年的香港净息差为1.83%,比去年同期的1.32%高出了半个百分点,因此大银行也因利率提升而获利更丰。 除此之外,由于其他缺乏低息存款的细银行,过往都是倚靠同业借资金,当大银行刻意将按揭息率保持低于同业拆息,令此类细银行的资金成本大增,无法与大银行竞争按揭生意,部份银行已经自行提升比大银行更高的按揭利率及取消现金回赠等等,以减少按揭生意成本,但变相放弃市占率。其实,近两年的楼宇买卖大减,银行之间竞争生意也更激烈,大银行掌握了大量低息存款的优势,及刻意保持按揭息率低位,相信会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令按揭业务垄断在少数大银行的手里!

减辣不足,楼价难升 人口增加利长远需求

上星期三,万众期待的施政报告出台,对于急于售楼的业主来说,并未有带来足够的好消息,由于财爷事先已扬言会有所行动,大众的期望越高,自然失望的机会就变越大。今次只有「减辣」,并非完全「撤辣」,其实并不奇怪!为官之道自然求安全为先,失撤一半,再看形势,如有需要再减辣也可。 不过笔者觉得宁愿买家印花税可以不减,而是先将香港人买第二套房的从价印花税跟首置税看齐,现在由15%减一半至7.5%属「半缩水」,根本没有作用,当今的情况是在高利率年代,存款有5%的收益,买楼收租只有3%以下的回报。越来越少人投资买楼收租,可供出租的单位自然越来越少,租金也不断在上升。政府应该优先鼓励置业收租,配合「抢人才」,大量人口将会移民香港,居住的需求有增无减,租盘现在变成奇货可居。当然,政府也有顺应民意,将合资格人才的印花税,由过去「先征后退」改为「先免后征」,大大减轻来港专才在买物业时的额外负担。 施政报告中,另外一项德政是放宽资助房屋的按揭贷款保证年期,由以往的30年延长至50年,目前市场上不少居屋的楼龄都在20至30年甚至更高,按揭年期变得很短,经此安排凡资助房屋的楼龄小于40年便可做足九成按揭,让居屋二手市场上的买家可以享受更多的选择,而不用再一窝蜂去抢购楼龄新的居屋,也有助居屋第二市场的楼价更合理化! 另一个施政报告的亮点,是人口政策。在吸睛角度自然是每位新生儿父母可获两万元的「利是」,虽然数目微不足道,但反映政府增加人口的立的立场,加上其他的辅助设施,连上楼也优先,可见政府在面对香港老龄化的问题下,开始下功夫认真地处理! 除了「谷生育」外,更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吸引外地移民,所以推出了投资移民政策,虽然买房产并不计算在$3,000万要求之内,但移民始终会带来实质的居住需求。重要的是政府的目标是将香港打造成有1,000万人口的大都会,所以也推出及加强各种「抢人才」计划,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计划五花八门,相信移民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长远来说香港的房屋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楼价短期可能会受高利率影响,但利率有升有降,笔者对香港的物业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交投显著回升!楼市大阳春再现?

2022年香港楼市经历了凄惨的一年,楼价下跌了15%,而交投量也大跌了40%,令不少代理行罕有地在年底减铺减人,但随着国内突然彻底地改变防疫政策及全面对外开放,为香港楼市打入一支强心针。 翻看成交资料,在2023年1月份的注册量为4,427宗,虽然这数字也属偏低水平,但已经比去年12月的3,565宗上升了24%。再看看2023年截至2月16日的注册宗数为3,695宗,上升幅度就非常明显,只是半个月已经超过去年12月全月的成交数量。大家更要明白,从签署临时合约成交至签正式合约,会有大约14天时间的延后,2月1日至16日的成交期正好是春节假期,以往一般都是全年交投最淡静的月份,但今年2月份将打破惯例,笔者估计2月份全月将有超过7,000宗成交,楼市可说是已经完全复常了! 楼价方面,指数回升只有2-3%,但市场上的「超笋价」、「超跌盘」已经完全消化了,去年底笔者在专栏中不断提醒对楼市不要太悲观,自住买家应趁机入市,希望读者能把握执平货的机会。虽然超平价的笋盘短期内都不会再现,但市场价格仍然比去年有近10%的差距,楼价会否延续升势,相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展商动态亦是举足轻重! 虽然二手市场已经回复畅旺,但一手市场未有大型新盘出售,发展商仍然静观其变,2023年以来一直只是卖货尾,截至2月16日也只有717宗注册成交,笔者相信在2月尾,各大发展商会开始推售新盘,市场反应良好的话将会进一步推升楼市气氛。 另外,香港政府推出的「抢人才」计划,也有不错的成绩,据报导「高端人才」计划在推出不足2个月时间,已经有近万人申请,7,000人获批,这计划的人数并没有上限,只要反应好,每年为香港增加5-10万人不足为奇,对香港的高端住宅市场,将有不错的支持作用! 当然,美国加息幅度、俄乌战争等等外围因素,仍会对香港楼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已经下降,只要不太负面,相信无碍香港楼市的动力。长远来说香港楼市的动力必须看经济,经济繁荣收入增加才能令楼市更上一层楼。在中美交恶的年代,香港中介人的角色无可避免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另谋出路,特首李家超出访中东,推动中东油企资金来港投资及上市集资,有利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多元化,都是正确的方向。笔者也冀望香港政府及商界一同努力,多加利用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为香港开出新路,经济好,楼市自然好!

财政预算续赤字 楼市复常保收益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其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赤字达到$1,398亿(已计入政府发债收入),远超预计的$563亿赤字,差额达到$835亿。 当中卖地收入$711亿,比原先预计少了$489亿,印花税收入也比预计少了$460亿,只有$670亿,单单这两个项目的缺口共计已经$949亿。换句话,只要这两个项目合乎政府预算,,政府的赤字预算就会符合预期,不会超标。展望未来一年,地价收入预算回升至$850亿(+20%),而印花税收入预算上升27%至$850亿!香港政府的财政一向倚靠地产及金融,楼市股市畅旺,土地有价,出售土地收入高而相关印花税也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去年底国内复常通关,为楼市打入一支大大的强心针,楼价也见底回升,预算案内也就没有对楼市「辣招」动手术,只是对首置客的印花税作轻微宽减。 $300万细价楼印花税由$4.5万元减至$100;而$400-900万减幅约2成,最多约$70,000元,相信对楼市没有太大刺激作用! 相反,预算案中说明会推动投资移民计划,虽然购买房产并不会计算入要求投资的类别之中,但根据上次经验,一旦取得移民资格,不少人都会选择在港置业作居住用途。由于去年施政报告推出措施,合资格人才在港居住满七年,取得永久 居民的身份后,就可以退回早年购入物业时付多了的「辣招」税。对于这类投资移民,就可以采用「先征后退」的方法,不用一定等到七年后才置业!笔者觉得这对楼市有一定帮助,除了投资移民之外,也有不少一直在港留学然后留港工作的「新香港人」,过往满七年就会置业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了一篇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在2021年这种「新香港人」有63%居于私楼,居住于公屋的有28%,而资助房屋为6%。同期全港人口居于私楼的只有52%,而公屋及资助房屋比例是30%及16%。明显地「新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较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及「抢人才」、「抢企业」的推动,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居住,对香港的私楼市场,带来实质的需求。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连续4年出现赤字,在审慎理财的大原则下,楼市需要回复正常才能稳住财政,所以预计「新香港人」对香港各方面都有好处,相信也会陆续有来!

楼市用家主导 危中有机莫悲观

2023年转眼间又到了7月份,虽然只是6个月时间,楼市却经历了不同的市场情绪。去年底楼价不断下跌,跌幅达15%时市场情绪曾经非常悲观,笔者在去年12月时已在此撰文「楼市曙光初现,反弹约在春季」,幸运地估中国内放宽防疫措施,香港楼市也借中港通关,成交数量大幅上升,高峰在2月至3月间,3月的田土厅成交登记达8,599宗,相对于202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4,465宗,上升了92%。根据城市领先楼价指数,楼价在2023年上半年也反弹了6.71%。 可惜乐观的情绪只维持了3个月左右,踏入4月份成交却明显下降,5月及6月的成交量继续萎缩,6月份的田土厅成交登记已经回落至4,765宗,这主要反映5月份的市况,6月份相信会更差。以十大屋苑成交为例,6月份只有90宗,创五年新低,而官方公布的楼价指数在2023年连升4个月之后,5月份已经按月下跌0.74%。美国息口不明朗、俄乌战争持续、中国内地经济欠佳、香港本地消费疫弱、未来土地供应大增等等负面因素,令楼市在半年间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转变之快也是非常罕见!当今香港的楼市又回复去年的悲观气氛之中! 笔者过去两周分别介绍过韩国及澳洲楼市的近况,也值得大家参考来评估一下香港的情况。韩国的情况似香港的97版,大量投机活动令楼价疯狂快速上升,结果当息口上升打破了楼市神话后,换来的是漫长的熊市。相反澳洲楼市虽然也受冲击,但大量移民在疫后涌入,令需求大增,租金大幅上升,吸引的回报令租金大幅缓和,相信再下跌的风险有限! 笔者估计香港的情况较接近澳洲,过去几年政府辣招及银行的压力测试,令投机活动绝迹之余,连投资物业也越来越少,楼价没有大升的背景下,大跌的机率就自然减少。何况,官方公布的租金指数罕有地与楼价背道而驰,连续4个月上升,租金反映实质需求,这种趋势应该会延续下去。香港政府公布「高才通」的招人才计划已批出5万个申请,相信这批「人才」带来的住房需求将于下半年陆续显现在市场上。由于买楼收租的行为在高息的情况下,短线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可供出租单位变得买少见少,租金向上相信是无法逆转。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又再次大胆估计,辣招即将放宽,只要措施放宽得宜,换楼活动一旦被再次启动,将会为楼市注入新动力,大家不用太悲观!香港作为中西方的交汇点,仍然有不少的优势,只要大家好好把握,笔者仍然相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挽救楼市信心 “辣招”调整要到位

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官方楼价指数为312.1,这表明在2023年楼价下跌了6.75%。与2021年高峰期的392.7相比,这意味着香港楼市在过去两年间经历了20%的降幅。  不仅如此,成交量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担忧,一手住宅在过去两年内的成交量一直维持在一万宗左右,达到了10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二手住宅的成交量也连续两年维持在每年约36,000宗左右,甚至低于2003年(SARS)的46,000宗。  在低成交量的情况下,业主和发展商面临出售物业套现还债的困境。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也采取了保守的策略。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指出,即使是以低调着称的富豪何祟本家族也不得不向财务公司借入8,500万港元的短期贷款,而这笔贷款的利息率竟然高达20厘。尽管这个家族拥有大量豪宅,但由于豪宅难以出售,他们只能寻求财务公司的帮助来解决资金压力。  这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面对高利率和疲软的市场成交量,银行开始执行迫仓贷款(Call Loan),业主只能接受“低价”才能出售物业来偿还债务。然而,这种降价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银行也因此加大了催债(Call Loan)的力度,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差估署的数据,过去一年内租金上涨了6.61%,与楼价下跌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购房者面临着高达7.5%的印花税,这显然抑制了购房的热情。  尽管租金持续攀升,发展商的物业却陷入了滞销的境地,预计空置待售的物业高达3万套,呈现出“有楼没人住”的另类景象。  上周,广州市政府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限购政策的消息,不仅放宽了对120平方米以上物业的限购,而且对于居民家庭将自住物业转为出租,购买新物业时可以相应减去持有物业的数目。这一政策变相为业主购买物业出租提供了便利,消除了一些政策上的障碍。这种灵活的政策措施值得香港学习!  在即将公布的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大家都期望财政部门进一步减轻负担,甚至可能考虑“全面撤辣”。作者一直认为,并非必须“全撤”,只需在必要的方面进行优化就可以。其中,让香港本地居民可以购买多一套物业出租,与广州市的优化措施不谋而合。  在楼价已经下跌20%的临界点上,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楼价继续下跌。尽管目前尚未见到悬崖性崩盘的迹象,但必须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生潜在的问题,要重建市场信心将变得更加困难。期待财政预算案在2月份为市场带来一些正面的消息,为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注入一些稳定和信心。 

一手销情未达目标 放手减辣难掀炒风

上周有新界洪水桥的汇都及港岛黄竹坑站上盖的海盈山两个全新盘开售,前者是上车盘,绝大部份都是$700万以下的楼价;相反港岛区楼价由$1,000万至$3,000万不等,以往相同位置的楼盘都是换楼客及投资者为主。这两个新盘受到市场的特别关注,因为是财爷放宽楼按的首次大型新盘开售。结果销情并不理想,汇都只出售64间,约占推出单位的1/3,而黄竹坑的海盈山也只售出48个单位,占推出的40%左右。一般来说,首次推盘发展商也会克制定价,以求「一Q清袋」,制造抢购气氛,有利再推售余下的单位! 今次反应未达目标,其实笔者不太意外,虽然有放宽楼按政策,但对上车盘汇都来说实际帮助有限,最高仍然是可按九成,只是保险按揭由30%改为20 %,保险费便宜了。自从上一次财爷将九成按揭扩展至$1000万,$600万以下细价楼的优势就已经减少了,买家开始倾向买$600万以上的物业,因首期相差不大,而地点及面积却有更多的选择,今次汇都正正受到此影响销情。至于海盈山的主要客群之一是投资者,但在高息及高税的背景下,放宽楼按对其帮助有限,至于另一种主要客群是换楼人士,虽然受益于放宽楼按,但15%的印花税仍需预先支付,要通过两间物业的压力测试仍然是困难重重! 今次售楼结果,充份反映当前香港住宅购买力的瘦弱,市场上的投资者在当下投资市场连一般定期存款都有4厘以上的利息,更不要说一些年期较长的投资债券,也很容易有5厘以上的回报。笔者也刚刚购入达6厘的汇丰银行债券,相对于2厘左右回报的物业租金收益,大部份投资者都不会轻易出手买楼收租。另一方面,香港近年有大量年轻人的移民,他们都是上车盘的主力买家,刚刚上月加拿大又放宽对香港年轻人的移民资格,令近十年大专毕业生只要在加拿大工作一年,便可获得永久居民资格,这种「抢人才」计划,又不知将会抢去香港多少年青人。 相反,外地来港的「专才」、「优才」,却要支付30%印花税,对吸引他们来港落地生根,无疑是一种阻碍。财爷应放心减辣,首先应对此等「人才」,暂缓缴付印花税,若七年内卖楼才征收额外税项,才能补充离港的购买力,也间接令人才愿意留港发展,收一石二鸟之效! 在购买力疲弱的背景下,笔者大胆预测,即使财爷取消全部辣招,也难掀起炒风!相反若不及时行动,楼市信心再进一步下跌的话,要挽回却是非常困难!

楼市曙光初现反弹约在春季

2022年踏入最后一个月,楼价指数正不断寻底,估计今年楼价跌幅约15%。不过楼价指数是滞后数据,当指数出现反弹时,反映市场的即时成交价已经上扬,买家在市场买到「超笋价」的机会就相对困难了! 估计楼市是否见底,首先要看大户动向!楼市大户当然是发展商,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发展商是毫不吝啬地劈价,甚至破例地发佣金让代理散货,代理的一手楼销售业务,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相反,今次虽然龙头代理行老板不断鼓吹发展商应该减价卖楼,众多发展商异常地齐心,宁愿货尾团积至超过15,000伙,也不肯大幅减价。笔者相信发展商也知道未来几年的新楼供应有限,待楼市复常才卖楼也不迟! 这也说明发展商也在等!等到何时?形势似乎越来越好!美国联储局鲍威尔上周明言将会放慢加息步伐,市场估计美国明年再加息1厘便到顶!当美国明年真的进入衰退,2024年又有望减息推动经济复苏! 国内的防疫政策,对香港这个代理人角色影响很大,无论是人才及资金都很难进入市场,结果楼市及股市都是一潭死水。近期国内的防疫政策似乎正在转变,大家必须留意发展动向,2023年复常应该是务实的想法。一旦复常,香港的经济又会活跃起来。不少专家都认为股市已经见底,那么楼市还会远吗? 移民卖楼是其中一个劈价的主要原因,但卖海外物业的同事反映,大部分移民已经离开香港,高峰期已过,可以想像这股压力也会越来越低。相反国内人才会随着防疫政策改变更方便到港,居住及投资需求也会迅速到位,笔者估计可以填补移民的影响。楼市的正面因素还需要时间发酵,加上年尾又碰上世界杯,利好消息会在农历年后,陆续被市场认同及确认! 笔者也估计在明年春季的官方楼价指数,自高位会有15%-20%的跌幅,触动政府的神经,撤回辣招税的机会颇大!而且,重推投资移民以填补人才流失也是当务之急,若一并将置业纳入投资计划之内,必定能够让楼市重新加入动力!所以笔者估计在明年春季,多项利好消息刺激之下,楼市可以摆脱当前的悲观情绪,回复较正常的市况! 如果大家想执「超笋价」的物业,就要好好把握当前的良机了!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