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66个相关内容
上周特首李家超前往中东进行访问,主力唱好香港,吸引中东资金来港。访问阵容除了官方成员,还包括30多名财经、工商、贸易、科技、物流等界别的代表,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贸发局主席林建岳及各大银行的高层也有随行。除了访问阵容庞大,时间上碰巧是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去年底访问沙特之后,因此坊间有不少报导指特首坚负游说沙特国家巨企 –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来香港作二次上市。 沙特阿美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2019年在沙特当地的雅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前美国、香港、日本及英国都寻求其在本地第二上市。香港的交易所一向以本地及中国的企业为主,沙特阿美来港上市若能成事,更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可以借此作为样板,吸引更多国际大型企业来港,包括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一带一路上国家能源矿产企业。 促成此事很不容易,根据陈文鸿先生的分析,困难主要有二︰首先香港交易所要求最低的公众持股是5%,而沙特阿美海外上市只会有3%,香港需要修例配合;第二,香港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足以容纳如此庞大的融资金额,因此必须与内地合作,如何有效引流内地的资金,将考验香港政府财金官员的能力及智慧。 也有评论认为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只是中国大棋局上的一步而已!传闻习近平主席在沙特的访问中,游说对方把石油交易中10%的金额以人民币结算,目标自然是打破美国多年以来借「石油美元」取得的优势。要实现如此庞大目标,必须解决对方获得人民币后,可以投资的渠道,香港的地位就变得更重要了!若透过香港的交易所,可以投资全球一带一路的巨企,成事的机会就大增。当然,下一步交易所也必须可以用人民币结算,推动数字人民币也刻不容缓! 简单来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若能结合中国的金融实力进一步强化,不单单对香港本身是天大喜讯,也是对国家竞争战略上,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所以特首此行不容有失,为大局必须交出成绩!
最近特首李家超及财爷陈茂波在不同场合说要搅活香港的夜市!笔者正在意大利旅游,在到Lecce的酒店时,司机行了差不多大半个城市都无法接近我们预订的酒店,一问之下才知道酒店一带封路庆祝节日,晚上城区灯火通明,街道和广场都亮着七彩缤纷的灯饰,广场中央设有一个小小的舞台,不断演奏着悦耳的交响乐,周边有灯牌的街道上零星散布一些街头表演如:电子琴演奏、街舞、演唱等等,算不上精彩,看来都是业余的表现爱好者!街边摆卖的摊档却非常多,卖熟食零食的、日常用品的、稀奇古怪的、古董、艺术品和手工艺都有,虽不是精品却无碍吸引街上游人如鲫,摩肩接踵,一家老幼盛装出巡,笑意盈盈地到处逛,食肆和商店的职员都忙过不亦乐乎,节日气氛是满满的! 笔者无意间参加了Lecce的夜市,发现原来快乐可以好简单,搅活夜市也不难! 香港市区过往有不少霓虹光管招牌,肯定比Lecce的土炮灯饰漂亮!旺角西洋菜街、油麻地庙街及上环大笪地也曾光辉,也有不少街头表演者,可惜都因各式各样的法例规限下被取替或日渐式微!街边档更是只续旧牌,不发新牌,档主去世了便收回牌照,也将变成历史陈迹! 如果只靠长官意志,搅几埸节日活动,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政府必须有长期规划及配套,才能重振夜市。最后,可能更重要的是人心!当今香港的角色及前景存在不少不确定性,加上楼市不振、利息高企,市民自然都不愿意消费。要搅活夜市,前提必须振兴经济,楼市减辣,楼价稳定,市民才有心情去夜市!
财爷陈茂波已预告在十月施政报告会对楼市辣招进行调整,在楼市成交整度疏落,楼市大幅下跌的背景下,迟到好过冇到!只希望其调整到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为奄奄一息的楼市打加强针,为香港经济重振旗鼓打好基础! 在提出笔者的建议前,先回顾所谓的辣招。首先一直以来香港置业都需要支付印花税(Stamp duty),印花税应付的金额是根据楼价而征收,由港币$100至楼价的4.25%不等,这税项就是从价印花税(Ad Valorem Stamp Duty, AVD)。自2010年起,不同阶段增设额外印花税(Special Stamp Duty, SSD)、买家印花税(Buyer Stamp Duty, BSD)及双倍印花税(Double Stamp Duty, DSD),通过上面三种税收来压抑住宅物业的投机及投资需求,防止楼价急升。其实投机活动已经绝迹多时,而投资活动也大幅减少,令租盘供应越来越少,租金也自然被提高,而楼价自去年高位下跌已达15%,在这种背景下调整辣招已经是无可避免。各界人士都在呼吁减辣的情况下,港府仍坚持不减辣只令大家觉得反应过于保守及缓慢! 无论如何,财爷预告减辣,希望今次调整措施能够一步到位,不要只做少修少补,对香港并无好处。首先,笔者建议SSD并不需要撤销,持有物业少于6个月需缴交的SSD是20%楼价、6个月至12个月是15%、12个月至36个月是10% ,SSD对压抑投机炒风等影响是正面的,值得维持。不过业主如果能提出若干特殊情况下必需卖楼的原因,例如陷入财困、需债务重组,或业主及直属亲属不幸患上重病等等,需庞大医药费,经有关政府部门核实及批准,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获得豁免,就增加了辣招的灵活性,也令辣招更人性化! 第二,当今只要买家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及首次置业的话,都需要支付15%楼价的DSD,对买楼投资者来说15%的税费需要超过5年的租金收益才能收回成本,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其实买楼收租是一项长期而稳定的正当投资,在市场稳定下来的背景下,容许香港市民购买第二个物业作投资收租,是值得鼓励!所以建议港人购买第二个物业,应可免付DSD,只需支付正常的AVD就可以;至于非港人或有限公司,支付的税率也可以减半。 第三,BSD是非永久居民购买住宅时需缴付15%的楼价,连同DSD合共要付30%楼价的税金,金额非常惊人,与「抢人才」、「抢企业」的政策背道而驰。笔者建议可取消BSD,只收取DSD以防止外地人士抢高上车盘,损害首置客的上车机会,免税可规定只适用于1,000万以上的住宅物业,另外也可以参考澳洲对外地人的置业限制,只准购买新盘,不准外地人买二手物业,既可以保护二手楼盘免被抢高,照顾本地需求,也同时让发展商有客源保证,投标地皮时也自然更积极,间接提高库房收入,香港市民也自然有所裨益。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其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赤字达到$1,398亿(已计入政府发债收入),远超预计的$563亿赤字,差额达到$835亿。 当中卖地收入$711亿,比原先预计少了$489亿,印花税收入也比预计少了$460亿,只有$670亿,单单这两个项目的缺口共计已经$949亿。换句话,只要这两个项目合乎政府预算,,政府的赤字预算就会符合预期,不会超标。展望未来一年,地价收入预算回升至$850亿(+20%),而印花税收入预算上升27%至$850亿!香港政府的财政一向倚靠地产及金融,楼市股市畅旺,土地有价,出售土地收入高而相关印花税也自然水涨船高。 由于去年底国内复常通关,为楼市打入一支大大的强心针,楼价也见底回升,预算案内也就没有对楼市「辣招」动手术,只是对首置客的印花税作轻微宽减。 $300万细价楼印花税由$4.5万元减至$100;而$400-900万减幅约2成,最多约$70,000元,相信对楼市没有太大刺激作用! 相反,预算案中说明会推动投资移民计划,虽然购买房产并不会计算入要求投资的类别之中,但根据上次经验,一旦取得移民资格,不少人都会选择在港置业作居住用途。由于去年施政报告推出措施,合资格人才在港居住满七年,取得永久 居民的身份后,就可以退回早年购入物业时付多了的「辣招」税。对于这类投资移民,就可以采用「先征后退」的方法,不用一定等到七年后才置业!笔者觉得这对楼市有一定帮助,除了投资移民之外,也有不少一直在港留学然后留港工作的「新香港人」,过往满七年就会置业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了一篇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在2021年这种「新香港人」有63%居于私楼,居住于公屋的有28%,而资助房屋为6%。同期全港人口居于私楼的只有52%,而公屋及资助房屋比例是30%及16%。明显地「新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较强,随着投资移民计划及「抢人才」、「抢企业」的推动,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居住,对香港的私楼市场,带来实质的需求。 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连续4年出现赤字,在审慎理财的大原则下,楼市需要回复正常才能稳住财政,所以预计「新香港人」对香港各方面都有好处,相信也会陆续有来!
上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布了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方向,以往一再强调的「房住不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房住不炒」这口号在2016年首次提出,之后自2019年起,每年的政治局会议都有此声明,今次消失是明确向市场表明中央政策正由压抑楼市转向支持楼市。 中央过往的楼市控制措施五花八门,限贷、限购、限价,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当然以一线城市最为严格。用香港的术语,即是用不同的楼市辣招去压抑楼市。内地政府放宽的背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佳,自新冠疫情消退,经济没有像预期一般有强劲的复苏!房地产业能带动上下游的很多产业,包括工程、装修、建材、家具、家电、房贷等等,房地产兴旺必定能更有效带动经济! 其实内地经济欠佳,香港的金融及贸易生意也是乏善可陈,不少中小企老板正面对极为艰难的营商环境,加上物业价格下跌,正好为银行「落雨收遮」提供最佳借口,房价下跌不单是地产商或地产代理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特区政策也应该紧随中央步伐「适时优化」政策,笔者认同要保留部份辣招,以防止投机炒卖,但针对上车客、换楼客及投资者的措施,却有可调整的空间。过去特区也曾推出林郑Plan、波叔Plan等等,对上车客的照顾较多,但仍有可改善之处,例如可以延长政府对居屋的担保期,令白居二买家继续得到银行提供较优厚的贷款条件。至于换楼客,15%的预缴税费及二层物业的压力测试都大大减低换楼的可行性!结果,发展商为了卖楼,又直接向换楼业主提供贷款,免压力测试,九成按揭,甚至定期按揭,花样百出,当然这些都是二手业主无法提供。政府的辣招令交易倾向于一手,又是合理及健康吗? 在香港买楼自住,落地生根,对「留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是特区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至于「买楼投资」就要支付15%的从价印花税,然而租金回报只率只有2-3%,高昂的税费自然扼杀买楼收租的投资意欲!可以想像可供出租的物业会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少!疫情期间还有不少外国专才因疫情而离港,今天都纷纷回流。由于笔者居住于清水湾一个小区,当中十间屋有八间都是外国人居住,在疫情高涨时有五间都是吉的,今天已经住满回流的外国人,再没有吉屋了!每月租金也逆市不断上升,一旦更多「专才」到港,一屋难求的情况可以预测。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也考虑尽快调整辣招,在高息的大背景下,正是减辣的好时机,估计对楼价的刺激有限,反而更能让房地产回复活力,健康发展,推动内部消费对重推香港的经济相信是重要的一步!
经过三年的疫情影响,笔者终于在2022年底出外旅行,由于爱好滑雪,便选择到日本长野的白马村滑雪。笔者是取道东京前往,可能近年底,在东京上野区的街上人流拥挤,迫得水泄不通,比香港花市的挤迫情况不惶多让!晚上食肆也是繁忙,希望香港复常后情况也一样! 抵达白马后,挤拥情况更甚,餐厅全部高朋满座,一位难求,更有客人在零下温度于户外排队等位。笔者所订的普普通通日式酒店,相信有超过30年历史,除了滑雪用具的储物室外,什么设备也没有,但每晚房租也需要超过3,000港元,笔者与酒店东主闲谈聊天,恭喜他生意终于回复正常,今年一定赚大钱!他反而大吐苦水,三年疫情固然令他们的生意大受打击,但即使正常时期生意也是飘忽不定。由于白马的标高只有约700米,高度不足令雪量一般在1月才足够滑雪,直至3月底又因雪量不足而令游客减少,换言之整年只有三个月是旺季,其余九个月都是淡季,夏天又缺乏景点及游玩设备,游客量极低。 白马情况与北海道二世古相差极远!二世古12月开始雪季,直至4月中才完,足足有五个月旺季,加上夏天都有山有水,有一定数量的游客,这也解释了二世古楼价高昂的原因!所以单看旺季的情况,会变成以偏概全,白马旅游业的收益并非想像中理想! 回看笔者的本行,客户也很容易得出类似结论,代理是不成功不收费,结果付佣的客户觉得代理工作很容易轻松就赚取丰厚佣金,但失败的个案远比成功的多!其实,大家翻看美联物业的年报,就看到整体情况。 2022年首十一个月已经蚀了5亿港元,而过去5年的盈利总和也没有5亿。美联平均每年有近50亿营业额,但平均每年盈利也没有1亿,盈利率只有不足2%。可见代理行业是本大利小,风险高。 笔者也深深体会到白马酒店老板的感慨,也唯有寄望香港及国内都在放宽防疫,与世界接轨后生意会回复过来!
沙中线通往港岛湾仔会展的延伸线,终于在今年5月15日通车。这条铁路线由70年代开始计划,前前后后经历50年才完工。期间宋皇台车站曾发现古迹,红磡站也曾爆出造假及偷工减料等丑闻,可谓一波三折。无论如何,这条铁路是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大大改善繁忙时间地铁过海段的挤迫情况。 当然,站在投资香港物业的角度,哪个地区最受惠更为大家关注。由于过海段新建车站只增加了会展站,而会展站处于差不多纯商业区,对于当地的办公楼价格,当然直接受惠。 有部份评论认为对红磡站附近物业有帮助,但该区住宅数量也有限,铁路上盖物业只有都会轩,而步行距离十分钟内的只有半岛豪庭及海滨南岸,其余的都以酒店及办公楼为主。 以笔者的观察及判断,反而东铁线上的新界东住宅,得益可能更大。以往新界东住宅,由于交通不便,往返港岛商业中心的工作地点需时长,大大影响楼价。 当新铁路线通车后,由大围至会展只需四个站,需时大约15分钟,有同事发现比乘搭屯马线,由大围去马鞍山站的时间更短更快捷,即使大埔也不用30分钟可到达中环,由边境罗湖站或皇岗站,40分钟也可直达。 根据历史数据,西铁在2009年连通尖东站时,大大减少元朗区至市区的行车时间,有利在市区工作的年青人迁入元朗区,车站上盖物业更是直接受惠。 当年2009年12月Yoho Town平均呎价为5,147,到2022年4月呎价已升至17,174,涨幅达到333%。参考全港楼价指数则由2009年底的134.7升至2022年3月的381.3,升幅为283%,可见元朗Yoho Town的楼价跑赢大市近两成。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妨多留意东铁沿线物业,加上政府大力推动北部都会计划,此区的升值潜力不容忽视。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日元最近的持续弱势表现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日元汇率一度触及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上,创下自2015年12月以来的6年多新低。 此次日元的大幅贬值,不仅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也令不少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调整其今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预测。为何日元汇率于近期如此低落?疲软的日元究竟对经济,是利是弊? 美债和日美利率,是决定日美汇率方向的重要原因 首先,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对于利率政策的不同走向,是开启此轮日元兑美元走弱的导火索。在通胀指数一路高歌的压力下,美国正式进入加息週期。 但相对于美国,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虽也连月上升,但上涨幅度明显偏低,日本央行仍维持著宽鬆政策;两大央行的利率政策分歧,促使美元兑日元表现强势,而日元出现了被抛售的情况。 受美联储升息加速,以及今年内高达6次加息的预期影响,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走高至2.5%左右,这远高于日本10年期政府债券仅0.25%左右的收益率;而二国的短期收益率差异更为显著,相较于日本2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处于负值区间的水平,美国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2.3%左右。基于利率的巨幅差异,显然持有美元的回报率将远远超越日元。 弱势日元或推高通胀,好处有限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可谓弱势日元的推崇者,他始终认为日元升值将对出口依赖型经济的日本带来威胁,因此,自他2013年执掌日本央行以来,一直执行通过大规模货币刺激计画使日元处于弱势的政策。 现时,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对弱势日元带来挑战,日元贬值将会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支出,日本的企业和家庭将会受到高油价和高电价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虽然,日本政府试图通过补贴等措施来缓解能源价格飙升带来的负担,但日元贬值还是会很大概率地推升通胀,届时,日本央行将面对更大的抉择压力。 风险披露:本公司提供的环球市场、日本房地産市场等情况和分析,幷非以发行的産品爲参考,只旨在提供信息给投资者以瞭解市场和进行投资决策思考。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上述情况和分析不能确保其内容和引用的数据的正确性,也非作爲任何特定投资産品,策略,计划的建议或推荐。 资深金融专家陈柏轩 带您疫后寻宝,全球创富 联系邮箱:cs@brainbridge.com.hk
基于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增病例、病床使用率,以及居家疗养人数等指标数的明显下降,日本全面解除于3月21日到期的18个都道府县的防止新冠蔓延重点措施,以让人们可回归至正常生活,并有序恢复社会经济活动。 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以及频繁祭出的严格重点防疫措施,令旅游和酒店业遭受重击,而之前对日本带来巨大贡献的外国旅客数量也断崖式下跌,据日本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估算数据显示,2月访日外国旅客达到16,700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27%,但较疫情前的2019年2月减少幅度高达99.4%。日本政府于3月放宽了边境的部分防疫措施,允许商务相关人士、技能实习生、留学生等入境,但以旅游为目的的外国游客仍未开放入境。 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6个月同比上升 全球目前持续面临高通胀的压力,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也连月上升,但上涨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据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2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生鲜食品除外)为100.5,较去年同期上涨0.6%,为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原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电价、汽油价、及食品等价格上涨,是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央行一直以推动通胀率升至2%为目标,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9名成员也基本保持一致态度来实行超宽松政策。但最近的一些变化,可能令央行偏离其激进的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预期进行改组,首相岸田文雄拟启用一名不太鸽派的候选人替换一名坚持通胀主义立场的委员;而日本央行一贯坚持激进宽松政策的总裁黑田东彦也将在大约一年后结束其最后一个任期,届时被质疑“长期实施宽松政策所带来越来越多的副作用”的日本央行,是否会改变一些政策走向,需进一步密切关注。 风险披露: 本公司提供的环球市场、日本房地产市场等情况和分析,并非以发行的产品为参考,只旨在提供信息给投资者以了解市场和进行投资决策思考。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上述情况和分析不能确保其内容和引用的数据的正确性,也非作为任何特定投资产品,策略,计划的建议或推荐。 资深金融专家陈柏轩 带您疫后寻宝,全球创富 联系邮箱:cs@brainbridge.com.hk
地产代理的功能是促成物业买卖,其经营模式自然受到物业发展的改变而改变! 在战前,香港的物业交易,是以整幢或整个地段为单位,只是少数有钱人的玩意,地产代理也只有极少数量。为了交接资讯,他们大都会聚集在中环的茶居,并以人传人的方式促成交易,口头成约,信用是代理重要的资产。 直至1947年,吴多泰先生在尖沙咀山林道以分层单位形式出售住宅,而1954年霍英东先生更首创卖楼花及分期付款形式出售物业。此举令买楼首期数目大减,广大市民也同样可以参与物业投资。 由于参与人数增加,代理数量也随之而增加,加上资讯缺乏,透明度低,当时的经纪行业良莠不齐。部分不良代理以赚取差价为主业,佣金次要,似买卖二手车的情况,先向业主压价,然后代理或相关人士先自行购入单位,之后再高价售予买家。 当时的物业大多数是单幢楼,交投也不算热烈。直到1968年,美孚新村开售,成交量大升,地点也集中,大型的代理行就应运而成,也标榜不食价,只赚佣金的经营策略。直到1997年楼市大跌,地产代理陷入危机,发展商为了促销物业也就开始直接委托代理卖新楼,地产代理由从事二手物业之外,多了一手物业的生意! 由于发展商大多直接委托数家大型代理公司,令代理生意由百家争鸣逐渐变成寡头垄断,约有1,000间门店的两大代理集团估全港生意总额一半以上,而余下6000间中小型代理只有2间中型行有200人左右的规模,其余都是50人以下的小店形式运作。 展望未来,疫情令全港都趋向数码化,数码代理也会登场! 通过网络及VR睇楼,资料的分享分析变得更方便,更突破的是通过数码化运作的公司更可以准确掌握客户的数据,运用AI协助,在楼盘推介、配对、跟进、甚至议价等工作上,都为代理提供更精准的助力。 数码智能代理将会是下一世代的突破创新模式,为地产代理迈进另一个时代。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