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69个相关内容
中国香港政府公布本财政年度首8个月(截至11月20日)的财务状况,整体开支与收入分别为4,716亿元和2,482亿元。在计入发行政府债券所得的907亿元及偿还政府债券本金105亿元后,录得1,432亿元赤字。换句话说,扣除债券因素后,本年度实际财政赤字已超过2,000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六个财政年度中,有五个出现赤字,累计赤字超过5,000亿元,导致香港财政储备从原本的11,619亿元急降至5,709亿元。扣除2,711亿元的债项后,净储备更跌至3,000亿元以下,不足以应付香港一年的开支,情况已经非常严峻。 事实上,这一问题已持续六年,但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尚未提出具体方案解决。他似乎认为财政赤字只是周期性问题,而非结构性问题。换句话说,只要经济好转,政府的卖地收入、印花税、利得税及薪俸税自然会增加,赤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笔者亦认同经济具有周期性,即使财政司司长的观点成立,恢复周期恐怕会相当漫长。展望未来三年,经济复苏步伐预计会非常缓慢,而财政赤字问题会持续影响民心。 削减财政赤字的方法看似简单,无非是开源、节流,或两者并行,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在经济低迷时推出新税种,必然会引发社会强烈反对,同时破坏香港简单税制的优良传统,得不偿失。 至于节流,削减政府公共开支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引发反对声音,阻力在所难免。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可削减的幅度有限,若能冻结其增长已属不易。 另一可行措施是针对公务员的薪酬。笔者不建议无差别全面减薪,这可能传递负面信息,导致私人企业效仿减薪,从而进一步打击消费信心和经济复苏。此外,全面减薪或致“劣币驱逐良币”,有能力的公务员可能流失。 然而,目前全港约有19万公务员,架构臃肿,相信部分职位可适度裁减。结合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效率,由政府率先推动改革,不仅有助精简架构,也能释放正面信号。 最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是暂停交椅洲人工岛计划。该计划耗资近万亿元,试图通过卖地回本,但此想法可能过于乐观。暂停发展消息还可缓解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减缓供应压力,从而提升发展商投地信心,直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初步估算2024/25年度的综合赤字将达约1,000亿元,远高于今年《财政预算案》估计的481亿元。这将是连续三年赤字超过千亿,财政储备预计仅剩约7,000亿元。 赤字扩大与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密切相关。在2016至2022年期间,每年卖地收入接近千亿元,但之后逐年下降:2022/23年为700亿元,2023/24年降至200亿元,2024/25年初步预算估计为330亿元。然而,由于多幅地皮流标,截至11月底,卖地收入仍未达到50亿元。 除了卖地收入的直接减少外,楼宇买卖交易所涉及的印花税收入也随之下降。2023/24年印花税收入仅为491亿元,仅为原预算850亿元的58%。 随着特朗普将在明年初正式上任,中国香港将面临更多挑战,除了贸易战外,金融战也可能随时展开,使港府的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香港赤字不断累积,且最近发债认购不足,评级机构可能会下调香港的信用评级。这不仅会提高港府、公营机构,甚至香港私人企业的发债成本,还可能对本港营商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届时可能有人借机狙击港元,动摇联系汇率,进而将香港推入危机。 不过,要解决财政赤字及相关风险,关键在于刺激楼市复苏。这一道理并不复杂,香港政府高官们也一直在采取措施救市。 今年初,全面撤销楼市调控政策,吸引了大量新香港人入市,但效果仅是昙花一现。之后,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出放宽楼宇按揭政策,但在利息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入市依然稀少,因此效果并不显著。 近期,金管局也宣布将为2021至2023年购买楼花的买家提供一次性特别安排,按揭成数最高可达八成,入息占供款比率提升至六成,旨在防止大规模挞订事件,并避免进一步打击买家信心。 虽然港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政策方向正确,但在时机把握上并不理想,因此未能产生显著效果,甚至动摇了市民对政府救市能力的信心。因此,下一步必须采取更具冲击力的举措,迅速见效。 事实上,不少内地同胞通过高才、优才等计划移居香港,旨在为香港的繁荣作出贡献,这不仅符合中央的方针,也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然而,在外汇管制的框架下,他们往往面临从内地调动资金到香港置业的困难。 在笔者执笔时,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这一计划使大湾区的合资格投资者能够通过资金闭环安排,投资对方的投资产品。因此,合资格的移居人士也可以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入香港用于置业,未来若出售物业,则需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回内地。 笔者相信,如果香港政府向中央提出申请,获得批准的机会较高。此项措施能够显著增加购买港楼的潜在买家,而他们往往倾向购买新楼,这有助于缓解发展商的存货压力,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入市买地。这样一来,香港的财政赤字将能得到迅速解决,香港经济也将看到曙光。
上周五,城市领先指数( CCL ) 数值跌至144 ,逼近今年的低位143.02 ,周跌幅达1.4%,延续此前四周下跌趋势,累计跌幅1.97%。其实,自二月底“撤辣”之后的10周, CCL呈五升五跌,累计涨幅仅0.69%。 不少人认为“撤辣”对楼价推升的效应明显消失了!但在同一天内,一手新盘市场却出现三宗过亿元豪宅成交。 当中包括,赤柱黄麻角道的One Stanley以逾1.46亿沽出一栋洋房,实用面积3304呎,花园1121呎及737呎天台,呎价$44,200 。 另一单为薄扶林碧丽轩, 洋房实用面积4326呎,连接891呎平台, 775呎天台,及63尺花园,成交价为1.5亿,呎价$34,674 。 最后一单是半山的21 BORRETT,实用面积2169呎,以1.15亿售出,呎价$50,200。 其实,五月份至24号已经有9宗过亿元的成交,而26及27号更有九龙半山的缇外进行招标。如无意外,又会多2宗过亿成交,本月估计会有11宗成交案,比四月份的6宗上升83%。 这类超级豪宅卖家,大多数都是国内或东南亚买家,如果仍有重税辣招的话,成交量一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辣招对于外地人的影响仍然持续。 至于整个一手市场,截至24号共成交1227宗,相比四月同期的1433宗下跌了15%,情况并不太严重;大家可能会指出同月发售的日出康城Park Season只成功售出27伙,占推出154间的17.5%,生意非常惨淡。 笔者发现即使撤辣后,暂时只释放了用家的购买力,而日出康城此盘自撤辣后已经进行了多次销售,成功售出750单,同区买家一下子相信已被消化。 相反元朗站上盖地YOHO Hub II 重推,即使加价也售出210个单位,而沙田珑珀山也在重推,沙田区新盘一向量少,相信又会吸引到用家的注意力。 撤辣后,对投资者的最大障碍已经清除,但仍未观其大量入市,高息环境相信也是主要原因。但相信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出现减息,笔者估计美国联储局会减息一厘至一厘半。 相反,租金在需求带动下,仍会继续上升。尤其在今年夏季的高峰期,大量高才通及学生都会加入场租的行列。到明年,利息收益跟租金收益会很接近,相信买住宅收租又会引起投资者注意。 笔者估计市场上会出现两种新投资者,第一款是以往主力投资商铺的家族及机构投资者,由于市场萎缩及在家工作的改变,无论铺位及写字楼已经出现大量空置,回报欠佳,便令此类买家要改变其投资组合。 住宅胜在租金稳定,他们可以借住宅价格低潮时,大手向发展商购入大批单位,甚至单幢物业,打做成学生宿舍,或高级老人宿舍等等!在辣招全撤的背景下,不再只买工商物业!投资组合更平衡! 另一款新买家,可能是金融市场的基金,可以购入一批住宅打包成ETF的金融产品,投资移民便合资格购买,ETF也可通过港股通售予国内投资者。笔者也不是金融专家,当中有些条例可能需要配合,但只要有市场,相信政府也乐于配合,令市场出现更多买家! 撤辣后的第一波兴奋可能会渐渐退却,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仍然会继续影响市场,只要减息落实,市场就会有变化;大家不要对市场看得太淡,对于个别买家,相反人弃我取,别再心灰意冷,可能就是买平货的好机会!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楼市辣招全面取消,市场原本也有不少人估计可能会保留额外印花税,一方面防炒风,另一方面担心这会令8万多个单位变成随时可以推出市场,令放盘量大增为楼市添加压力。 但财政司司长表示,根据去年由三年改两年的经验,相信机会不高! 令人感到惊喜的不只是全面撤辣,而是金管局全力配合,同时放宽按揭,$3000万以下住宅物业都可以从银行按揭达到70%,压力测试也取消了,可谓锦上添花。 财政司司长在记者会上表示,一旦措施没有成效,将会继续出招,全力挽救楼市,显出政府对救市的决心! 另一个重要的政策,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北部都会区,而明日大屿则会延迟,暂时不会动工填海。有评论甚至认为明日大屿最终都会消失,无论如何未来的新增土地将会减少。 此外,未来一年的土地出售计划将主要推出一些优质地块,地理位置优越,流标的可能性较低,开发商也不会承受太大的资金压力。 在新房定价方面,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降价。 政府从上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这次可以说是采取了更为有力的措施,旨在恢复市场对房地产的信心,效果将会立竿见影! 撤辣首四天,一手新盘的尾货已经售出超过200宗,而周日开售的长沙湾新盘共有138单位,吸引了大量购房者,售楼处人潮涌动,预计能够一举清空库存。加上其他尾货,预计周日将售出超过300单位。 此外,新盘也再次吸引到了大宗购买者的关注,例如在红磡一个新盘,有一位购房者一口气购买了十个单位,而在西营盘也有购房者一次性购买了六个单位。 据了解,这些购房者多利用有限公司购买,只需支付较低的首期款,并利用长达720天的成交期。由于是现楼,还可以出租,实际支付仅相当于楼价的4%就可以持有两年,相当于购入了两年期权,期间还能够转售,风险低回报高,成功吸引了投机者的眼球。 另外,根据同事反映,在新盘的售楼处,说普通话的买家比说广东话的更多,国内买家似乎对新政策更受落,国内流行的社交媒体也有大幅报导。 过去十多年国内人的财富累积了不少,若能成功启动这群买家的购买力,香港楼市又再有一番新景象!
为了振兴经济,重振香港的旅游业,香港政府积极努力将香港打造成为“盛事之都”。其中一项盛事原计划是国际足球巨星梅西将随美国职业足球联赛球队迈阿密队访港,并在香港展现其球技。 香港政府不仅大力支持这一活动,还投入了1,600万港币的公款作为资助。在球场上,香港特首李家超、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以及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等高级官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并为此次活动献上了祝福。 梅西的访港计划无疑引起了全城的期待。活动门票价格从880港元到4,880港元不等。作为一个拥有超过50年球迷身份的人,笔者也觉得这个价格偏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4万张门票在开售仅半小时左右就全部售罄。这无疑显示了梅西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相信除了本地观众外,还吸引了许多来自大湾区及外地的球迷专程前来香港,目睹这位“球王”的风采。 最终,这场活动却以一种令人失望的方式结束了。球队声称梅西受伤,未能参加比赛,这让4万名入场球迷大失所望。球员因受伤而无法出场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失望,但人们也能理解这一点。 然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梅西受伤并非突发情况。在前一场比赛中,对阵艾纳斯队的比赛中,梅西也只在最后7分钟才出场。 球队事后声称梅西患有肌肉发炎,但这种伤势应该在比赛前一两天就已经可以判断出是否能够出场,而不是等到临场才作出决定。因此,球迷感到他们受到了欺骗,失望变成了愤怒。 香港政府对待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与深圳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香港政府的打击最为深刻。 C朗上月访问深圳时因受伤未能出赛,但主办方在一天前就宣布取消赛事,并全额退还了球迷的门票费用,还赔偿了他们的酒店和交通开支。这种处理方式至少让球迷在失望之余没有遭受经济损失。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的处理方式则显得不够周到和体贴。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何香港与深圳的处理方式如此不同? 背后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对于消费者和游客来说,他们不太会深究这些原因。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一次是否会再来香港参与类似的盛事,然而现在多了一份忧虑。 这次国际迈阿密球队的处理方式无疑让球迷感到愤怒,也遭到了批评,认为他们未能有效保障球迷的利益。香港政府若想利用盛事来宣传香港、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各项细节管理和把关工作。 否则,原本的好事随时可能变成坏事,盛事也可能演变成丑事。如果香港的这块招牌逐渐被国内或国外其他城市比下去,香港就会失去重燃希望的机会。 因此,香港政府必须加倍努力,确保未来举办盛事时能够更好地保障球迷和参与者的利益,同时提升活动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确保香港的形象和地位不断提升。
关于征收资产增值税一事,上周在专栏中有提到,笔者相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收到社会各界讨论意见后,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在这段时间里,媒体上普遍看到的意见几乎一致反对,除了对楼市产生直接影响外,还对香港一贯简单税制的长期优势造成了严重打击。 这正如预期的那样,尽管陈茂波先生目前人在瑞士,但他还是迅速向媒体表示,香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具备开征资产增值税的条件。令人意外的是,这决定的时间比我之前的预期更早、更快! 实际上,影响楼市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而政府政策在其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官员的一句话足以引发楼市的风波。 另外,上周发生了一项重要的政策改变,即暂停卖住宅用地。去年售出的房屋许可证数量仅约一万套,为20年来新住宅销售条例推出以来的最低水平。已开售但尚未售出的房屋许可证已累积超过两万套,而已获批准但尚未进入市场的楼盘也接近一万套。 在2024年,预计这三万套待售期房中将有许多套变成现房。发展商积压的资金越来越多,市场上流传着银行可能对一些负债较高的开发商实施资金限制的消息。考虑到这种资金压力,发展商又怎么可能再将资金用于土地投资呢? 事实上,在上一个楼市周期中,面对楼价大幅下跌的情况,政府曾在2002年宣布停止定期卖地,而改为实行用地预申请机制。 政府将可供出售的土地列入售卖土地表 ,发展商若对某块土地感兴趣,就可以向政府申请勾出土地进行拍卖或招标。这种用地预申请制政策确保了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总会有买家,避免了“流标”对市场信心的进一步打击,同时变相加强了对土地供应的控制,这也是帮助楼市在2003年后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此次政府并未具体说明住宅土地停售的时长,但一旦采用这种机制,如果发展商的资金状况没有改善,这一政策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过去,香港政府虽然口头上表示没有高地价政策,但在政策制定上仍不得不考虑地价收入、政府财政状况,以及香港整体经济的影响。土地政策经常因应时局而变动,呈现不断摇摆的状态。 当前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的走向,需要我们关注政府的言论和实际行动。在进行物业投资时,通过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大方向,使投资更为得心应手。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参与了一档广播节目,对财政预算进行了咨询。许多市民关心政府的税收和财务状况,并提出增加税种的建议。 陈茂波回应称,资本增值税已在研究范围内,他表示在实施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社会讨论,以避免发生“因增而减”的情况。 笔者了解到财政司目前面临的困境。在楼市和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今年财政赤字可能会超过1000亿港币。 然而,土地招标不断流标,甚至政府规划的北部计划也会受到影响。发展商也更倾向于让政府以低价格收回农地,也不愿意支付昂贵的土地溢价费用。 可以预见,如果楼市不迅速活跃起来,房价将继续下跌。而实施“明日大屿” 计划的资金(至少6210亿港币)将从何而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资产增值税可能带来多少收益?又可能带来什么副作用呢? 笔者以及市场上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政府不大可能对所有资产都征收税项。笔者猜测财政司在考虑取消所谓的“辣招”税时,可能会考虑对那些通过短期炒卖物业而获利的业主征收这一税项。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安排,例如在日本,如果业主在出售持有不超过5年的物业时,就需要缴纳净收益的30%作为税金。 与“辣招”特别印花随税(SSD)相比资本增值是有一些区别的。SSD是一种税收,无论物业交易是否获利,都是要征收税款的。这一位意味着在楼市下跌时,即使业主在交易中亏本,他们仍 这对于那些由于特别需求而不得不出售房产的业主来说可能是不公平的。 对于那些进行短期交易赚取利润的业主而言,资本增值税仅在他们实现利润的部分征税,这似乎更为合理! 然而,一旦采取这种做法,投资者很可能会感到担忧,因为他们担心未来税收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今天可能是只针对拥有不到3年房产的业主,而明天可能变成对拥有不到5年房产的业主征税。在楼市已经非常疲软的情况下,这一措施只会促使业主加速出售投资物业,进一步打击房价,同时在市场上减少可供租赁的房源。 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引入"高端人才"。在预期楼市下滑的情况下,这些"高端人才"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租房而非购房。这样一来,房屋租金很可能继续上升,因为这些"高端人才"缺乏购房的动力。 目前政府需采取措施来稳定楼市,上一次的 “减辣” 力度明显不足以刺激交易量和提振楼价。为了促使香港市民在购买和投资物业方面更具信心,政府应该迅速取消所有对投资物业的限制性税收政策。 过去的减税政策似乎未见明显效果,因此需要更为有力的举措,以使投资买房和租赁变得更有吸引力和利润可期。 政府有必要考虑将银行中的定期存款注入楼市,这将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反之,若实施资产增值税,可能导致资金进一步流出楼市,使楼市陷入更为困境的境地。卖地流标的情况可能会持续,补地价的案例也会减少,这对政府财政将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在此时,笔者相信财政司会在听取社会各界的讨论后做出明智的决策。在当前的香港环境下,实施资产增值税可能并不适合,因为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楼市的不景气。
上周美国公布其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为7.7%,比市场预计的8%低,也连续3个月下跌!市场认为是通胀见顶的讯号,再加上部份美国联储局官员表示加息幅度可以减慢的言论,令市场预期美国息口会在明年上半年见顶!过去一年各大央行要大幅加息来压抑通胀,如果一旦通胀真的继续回落,加上停止加息的话,楼市摆除了其中一个负面因素! 除了息口因素,中国的防疫政策也在调整当中,上周宣布取消航班溶断机制,也宣布隔离政策由「7+3」改为「5+3」,虽然短期内不会改变「动态清零」的政策,但要求各地要更精准防疫,尽量避免对民生带来困扰及经济带来不必要损失!政策方向正确,相信随着病毒的减弱,中国会循序渐进地复常,跟香港通关的日子会越来越近! 当然,逆全球化、中美角力、俄乌战争等等负面因素,也非短时间可以全部消除,但中美元首终于可以在会议上当面会谈,德国总理也亲身来到中国与习近平主席见面。外交活动频繁,笔者当然不知道细节内容,但有接触、有沟通,肯定比没有好,也减低了擦枪走火的机会。 由于过去几个月,市场坏消息不绝,一致看淡,连行内地产代理的大行,也因生意淡薄而计划减200间分行及大幅裁员,大家其实不要太认真,这只是计划,落实执行的话,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只要楼市有起色,计划就会立即改变!作为业主,更加不要贱卖物业。 在市场上,每月都有些超跌盘出现,刚刚笔者留意到沙田第一城,有一低层单位成交价竟然是350万,同面积的历史高位是640万。虽然同层是凶宅单位,笔者觉得仍然是超跌价。另外,九龙凯帆轩一个两房单位以690万售出,银行估价却为930万,相信也是业主急于套现,加上看淡前景而大幅降价。淡市对买家来说,其实非常有利,现在买楼虽然加息,但实际支出更少!不用拿上面这么极端的例子,就以正常2021年9月份第一城1座高层H室为例,去年成交价为618万,息口2.4%,借款80%,分30年还款计算,每月需还款$19,754,今年最近成交为488万,楼价跌130万,供款利息即使升至2.925%,也只需每月还款$16,652,即使再加息至3.425%,每月供款也只是$17,741,仍比上年每月供少$2,013元。 笔者想强调,淡市买楼有优势,不要被淡市气氛影响而搁置,必须留意市场负面因素是否改变,要买到「超跌笋盘」,就必须紧贴市场,不要走宝!
香港经济自年初因通关因素曾有短暂的起色外,之后就不断下滑,股市及楼市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指标,恒生指数由15,000点反弹至近23,000点后便不断下滑,最近已经跌破18,000点,大家的MPF相信也损失不少。楼市情况也一样惨淡,楼价指数在年初曾反弹约7%,现在又返回下跌轨道,相信至年底这7%的升幅将会完全抵消。加上汇丰突然宣布提升新造按揭的封顶息率,由P-2.25%调整至P-1.75%,效果等同加息半厘,楼市自然雪上加霜。随着跌势加剧,2023年底的楼价比2022年更低也有可能! 经济不景,市民自然减少在港消费,或者选择北上消费,香港的夜市自然萧条,作为财爷陈茂波当然知道情况严峻,便推出振兴夜市的提议。这却令笔者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此寓言出自《庄子.齐物论》,其内容是说有一个养猴人跟猴子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橡果,而下午则喂食四升橡果」,猴子们很不高兴,觉得上午太少了!于是养猴人改为「上午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陈茂波大锣大鼓地振兴夜市,工商界又随长官意志,增加夜市的优惠去吸引市民夜间消费,但若在经济仍没有起色的背景下,市民只会将日间消费改为夜间消费,总额上可能没有增加,就如猴子整天都是七升橡果,只是「朝三暮四」或是「朝四暮三」的分别而已!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振兴夜市,但单靠此项救助工作绝对不足以振兴经济,反而直接振兴楼市股市,效果才会明显。在股市而言,减免印花税未必一定可以提高成交量,但高额的印花税却必定窒碍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免除红酒税及遗产税的效果已经有很好的参考例子,希望财爷一刀切完全减免印花税,效果可能更佳。 至于楼市,国内都不断在放宽各种限购限贷,甚至限售政策,可见楼市不振对经济的严重性!楼市不振一方面会令银行收紧信贷,各老板唯有出售物业吐现还贷,在楼市不景气下自然越卖越平,恶性循环一旦启动,要重新转向就很费劲了!希望政府尽快检讨各项辣招税,为楼市带来一些曙光。对于普罗大众,在财富效应下也自然减少消费,楼市不振、股市不振,夜市很难有起色,即使有生意代价是减少其他方面或日间的消费,对振兴经济也是徒劳无功。
踏入2022年4月份,香港疫情终于见到曙光! 每天确诊人数回落至2000宗左右,即使政府鼓励全港市民一连三天在家做快速测试,碓诊人数也没有大幅上升,证明病毒在社区内的传播已经受控,林郑也表示4月21日如期实施第一期放宽社交距离限制措施。香港楼市在本年第一季成交,受疫情影响大幅减少,随着疫情受控,过去两周来,二手成交大幅上升,十大屋苑4月份首十天已经约有124宗成交,较3月份同期的62宗上升100%。由于首季成交疏落,市场上仍有笋盘待消化,醒目买家就出动争相抢购。 据前线同事汇报,刚刚在市场上成交了一个大围火车站上盖名城单位,业主原来接受1,250万底价,但同一天有4个买家一齐出价,结果业主以价高者得竞价,成交价最终为1,275万‧而且这宗个案并非个别例子,第一城、海柏花园、星涛湾也出现临场反价或「零议价」个案成交!当然这些成交个案有一共同特点,都是比市场价有折让,简单来说是笋盘! 至于一手市场,虽然未有新盘开售,只有货尾应市,但交投也一样热闹,首十天就有110宗成交,较3月同期上升3倍,比较3月全月的154宗成交,也明显大幅上升! 由于是货尾关系,成交个案不少是特色单位,马鞍山泓碧售出1座16楼C室,实用1,261呎连天台,成交价3,200万,呎价高达25,377元;九龙地区KOKO HILLS也售出5座25楼D室,实用465呎连217呎天台,成交价1,122.6万,呎价24,142元;港岛区方面,西半山大学阁也售出1座2楼B室,实用1,584呎,成交价5,880万,呎价37,121元。市场上,无论大中小单位,豪宅区或民生区都在百花齐放,而且买家对于有特点有质素的单位,出价也是豪不手软! 在疫情下,不少市民无可避免在经济上都有所损失,但累积下来的购买力仍然充沛,笔者估计市场上的笋盘在4月份会被消化,加上新盘已经准备妥当,在4月份会推出销售,发展商为了促销也会订价克制。在新盘热销的背景下,楼市又会再度热闹起来,一旦业主心态回复,踏入5月份,业主叫价一定会转为强硬!买家若有需要入市,宜早不宜迟,否则就会错失笋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