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591个相关内容

在家工作恒常化 写字楼前景黯淡

在疫情期间,不少公司的雇员都被迫在家工作,当初当然不适应,工作流程及设备都要作出相应的配合。但经过三年的实施,在家工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即使疫情过去了,不少公司仍然实施在家工作的模式。 在家工作恒常化,自然影响对写字楼的需求,笔者翻查政府在年初公布的《香港物业报告2023》,报告内指出香港的写字楼在2022年底空置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呎,相当于10幢IFC2 ,空置率已经达到14.4%,创出1998年后的新高纪录,相当惊人!空置面积大增主因是供应增加,单是2022年便有超过370万平方呎的写字楼落成,为2021年落成量的7倍,而展望2023年落成量则是287万平方呎,而2024年则是114万平方呎,如果需求不增加的话,空置面积则会继续上升至超过2400万平方呎。根据专门做写字楼的代理朋友透露,高危期在2024年至2025年,他们估计会有大量外资银行的租约到期,银行是喜欢实施在家工作的行业之一,可以预期当租约到期,自然会大量缩减写字楼的租赁面积,空置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香港其实已经较为幸运,相比外国,在家工作更为流行。笔者有两位女儿在工作,一位在澳洲,她每星期只有一天回写字楼,其余日子都是在家工作;相反,在香港工作的女儿则是每星期有一天在家工作而已。而笔者有亲戚也在英国工作,他在新公司工作了九个月,只有三天回公司工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工作。可见在外国写字楼面对的困境,比起香港更加困难! 香港的写字楼业主,尤其是甲级,大部份都是大财团或是身经百战的投资者,借贷杠杆一般不高,被迫贱卖的机会很小,再加上国内经济一旦复常,人民币国际化持续,香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离岸交易中心,对写字楼的需求是有增无减,危机较低。 相反,外国的写字楼不少是由基金或ETF形式持有,过去几年利用低息进行借贷入市,杠杆比例高,一旦空置率上升,租金收益下跌,在利息上升的背景下,供款也可能出现问题,一旦违约银行就会收楼迫仓,贱卖物业,新一波的信贷危机由写字楼引发,一点也不出奇! 作为投资者,宜减低同类物业或金融产品的投资,若利用杠杆借贷的话更宜及早行动,减低风险!

买栏尾楼唔还按揭 内银必会出手免拖累

内地业主买了楼花,发展商却资金链断裂,无法建成物业,变成烂尾楼。业主集体不偿还银行按揭贷款,情况最初始于河南、湖南、湖北、江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涉及的楼盘由最初几十个,慢慢遂步扩展至超过100、150、甚至有报导指已超过200个,事件亦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大家要明白,在国内不还贷款,会影响个人的信贷记录,连坐高铁都可能有问题,买家若非迫不得已也未必有此决心。 而内地业主抱有希望可以不还款,是由于内地今年2月在浙江嘉兴出现首宗「业主购买烂尾楼可不还贷」的判决!事主许氏在2014年向银行贷款392万,2018年发展商破产,楼盘未完工成为烂尾楼,许氏因无法收楼而停止供楼,2020年银行将许氏告上法庭,最初一审银行胜诉,而今年2月二审上诉则由许氏获胜,间接鼓励买家不还款。其实,发展商售出楼花获得的资金,应该全部存入专用监管帐户。在完成主体结构前,不得使出总额的50%,竣工前不得使用超过95%,所以烂尾楼事件往往涉及银行是否按规定发放资金的疑问! 自从内地政府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发展商的资金已经非常紧张,事件一旦扩大,涉及的楼盘可能更多,对社会稳定也可能构成威胁。执笔时,也有报导指政府已经督促内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协助烂尾楼地盘重新开工,完成交楼! 国内大部分银行是国营,相信必定会配合,何况一旦更多业主断供对银行也会造成更大的信贷危机。而且,前文也提及银行在资金监管方面,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笔者估计,断供潮在政府介入后,应该不会再大幅扩大,但银行会更严格执行资金监管,内房发展商的资金链也将更为紧张。反之,香港的发展局资金非常充裕,即使有恒大等内房出现财困,也可以将地盘售于香港的同业,相信香港出现烂尾楼的机会很低!

泰国政治运动 无碍经济发展

去年圣诞节,我前往曼谷旅游。继上一次造访曼谷是在2006年,原因之一是泰国的政治格局经常发生变化。  回顾1991年的泰国军事政变,当时泰国人民走上街头抗议军方的统治,面对军队的血腥镇压,迫使泰王介入。最终,首相和示威领袖在泰王面前跪地承诺平息动荡,示威活动结束,选举和宪法也得以恢复。   1998年,他信·西那瓦成立了泰爱泰党,并在2001年的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为总理。然而,在2006年的军事政变中,他信的政权被推翻,泰爱泰党被迫解散,他信也流亡海外长达15年。  2011年,得到他信支持的为泰党在大选中获胜,他信的妹妹英拉上台执政。2014年英拉下台,泰国陆军总司令巴育宣布接管政权,声称此举是为了恢复和平。这是自1932年以来,泰国发生的第12次军事政变。  在几经波折后,泰为党的赛塔·他威信在去年的泰国大选中当选为泰国总理。同年,他信结束流亡,回国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前景难以预测。  阔别曼谷十多年,期间,电视新闻上频繁播放着红衫军和黄衫军的激烈对抗以及武力镇压的画面,让我感到非常不真实。这与我之前接触和认识的泰国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次再次亲临曼谷,我惊讶地发现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景象。高楼大厦林立,街道上行驶着一辆辆光鲜的私家车,零星的电单车也成为了交通的一部分,而曾经是主要交通工具的笃笃现在只能在游客区找到。  非常庆幸,曼谷仍然保留着无处不在的路边现煮现卖的食摊,举头三尺挂满了乱中有序的电线。 笃信南传佛教的泰国人依然展现出高棉微笑,说话做事仍然是慢吞吞的。这次正逢圣诞节,整个城市洋溢着假日的气氛,本地居民和游客都兴奋地投入到购物和消费的热潮中。  泰国地理位置独特,国土东临印度洋,西濒太平洋。在过去的百多年中,一直存在关于是否要在克拉地峡兴建运河的讨论。 该运河的建设旨为了减少通过在马六甲海峡的海运时间、降低运费和风险。然而,由于高昂的费用和回本期太长,这个计划一直只是悬而未决。  今年八月,新上任的政府采取了行动,于12月18日修订了运河计划,将其改为路桥计划。这个新计划包括两个深水码头和一条长90公里的公铁两用大桥,取代了原本的运河构想。  这调整大大降低了投资金额和回本期。政府估计该项目的投资金额约为一万亿泰铢(约合290亿美元),计划在2025年至2040年期间进行兴建,预计24年内回本,之后将实行50年的特许经营。该项目也已经正式展开全球招标。  回顾香港,十多年前它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购物天堂以及代工生产的枢纽,其繁荣和市容基建更是其他东南亚城市仿效的榜样。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在多个方面,香港已经落后于新加坡、深圳和上海。不仅如此,就连市区的重建速度和规模,以及商场的设计和运营,都远远不及曼谷。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泰国为何尽管经历了政治动荡,却仍能保持进步的疑问。与此同时,香港在过去十多年里固步自封,面临诸多困难。 香港政府最积极推动的北部都会和明日大屿计划,与泰国的路桥项目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眼界,都显得令人唏嘘!

铺桥搭路争阿美为大局不容有失!

上周特首李家超前往中东进行访问,主力唱好香港,吸引中东资金来港。访问阵容除了官方成员,还包括30多名财经、工商、贸易、科技、物流等界别的代表,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贸发局主席林建岳及各大银行的高层也有随行。除了访问阵容庞大,时间上碰巧是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去年底访问沙特之后,因此坊间有不少报导指特首坚负游说沙特国家巨企 –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来香港作二次上市。 沙特阿美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2019年在沙特当地的雅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前美国、香港、日本及英国都寻求其在本地第二上市。香港的交易所一向以本地及中国的企业为主,沙特阿美来港上市若能成事,更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可以借此作为样板,吸引更多国际大型企业来港,包括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一带一路上国家能源矿产企业。 促成此事很不容易,根据陈文鸿先生的分析,困难主要有二︰首先香港交易所要求最低的公众持股是5%,而沙特阿美海外上市只会有3%,香港需要修例配合;第二,香港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足以容纳如此庞大的融资金额,因此必须与内地合作,如何有效引流内地的资金,将考验香港政府财金官员的能力及智慧。 也有评论认为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只是中国大棋局上的一步而已!传闻习近平主席在沙特的访问中,游说对方把石油交易中10%的金额以人民币结算,目标自然是打破美国多年以来借「石油美元」取得的优势。要实现如此庞大目标,必须解决对方获得人民币后,可以投资的渠道,香港的地位就变得更重要了!若透过香港的交易所,可以投资全球一带一路的巨企,成事的机会就大增。当然,下一步交易所也必须可以用人民币结算,推动数字人民币也刻不容缓! 简单来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若能结合中国的金融实力进一步强化,不单单对香港本身是天大喜讯,也是对国家竞争战略上,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所以特首此行不容有失,为大局必须交出成绩!

限购松选择多 退休宜居大湾区

自从去年底,国内防疫政策大逆转,全国通关后香港居民对大湾区物业的查询也相当热烈。闭关三年积累了不少购买力,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中国房地产受到收紧政策影响,投资热潮已经退却,单靠真实用家为主的购买力仍然强劲,却是始料不及! 以往港人购买大湾区,以中山及珠海为主,除了价钱较便宜之外,限购政策也相对宽松,港人基本上很容易有资格买到,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佛山及广州在疫情前限购令都很严格,除非港人在当地长期工作,否则很难取得购买资格。就以顺德区为例,位置非常接近广州南站,往返香港非常方便,而且又属鱼米之乡,食材也是一流,不少港人籍贯都是顺德,包括笔者,在顺德有不少亲朋戚友,如果退休居住顺德也是首选之列。以往港人在当地只能选购公寓,现在却可以选择真正的住宅了! 除了限购取消带来更多选择之外,楼市冷却都为港人带来更多机会。虽然以往香港居民在深圳可以购买一套房屋,但实际上深圳楼市一向炽热,不少楼盘在开盘当天都会沽清,热门的甚至数小时就沽清了,购买人数远超供应,要抽签决定买家,成功机会往往微乎其微!当今情况稍为好转,大家都有机会选购。 以往内地跟香港接壤的区域,如罗湖、福田都已经发展成熟,新建物业很少,二手物业也较残旧;深圳湾则单靠大桥连接,没有铁路,对没有两地车牌的大部份港人来说不太方便,加上南山区、前海区的房价都不太便宜,在屯门区置业可能更经济! 笔者最近在考虑莲塘新口岸带来的机遇,港牌私家车可直达口岸,步行数分钟可过关至深圳的盐田区,离口岸不远也有地铁站,环境配套听说也不错!房价也远低于福田、南山等区,交通方面往返香港粉岭不用半小时,一小时可到达市中心,远远方便于中山或珠海,笔者也决定去盐田区考察一下! 当今国内银行对楼宇按揭贷款的态度是相当积极,利率也一减再减,基本上跟香港差不少。在香港拥有物业,准备退休的话,不妨考虑沽出香港物业,套回一大笔现金,然后在大湾区置业,在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Cash is king」,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国内环境及配套越来越完善,融入大湾区生活确实是理想的选择。

楼价跌不停 谷底何时见

  差饷物业估价最新公布10月住宅售价指数已经跌至自2017年3月以来的逾6年半新低,中原城市指数自最高位也下跌了超过20%,跌幅之大已超过2008年金融风暴时的跌幅,仅次于1997年的大崩盘,在技术走势而言已经跌破支持位,可谓无险可守,令大家也非常忧虑! 笔者亲身经历过97年的情况,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全民炒楼,亚洲金融风暴一刮起,大家只能尽快出售物业还债,情况有如雪崩一样,大家都无法幸免。今天住宅楼按的借贷都很低,60%以上没有按揭,急售物业的只是两种人,第一种是移民的业主,但笔者在市场发现这类业主越来越少,移民的高峰期已过去;另一种则是银主盘或是被银行Call Loan的生意人,银行对商用物业并不看好,并大幅收缩此类贷款!例如笔者有一位朋友,持有估价一亿元港币的商用物业,在银行贷款$5,500万,但银行在进行每年的例行检讨时,要求该业主即时偿还$2,000万,将贷款额减至$3,500万,市场上有部份杠杆高的业主,也就唯有急售物业还债,包括住宅物业,一旦未能及时还钱,随时变成银主盘!当然,这种情况未致于太普遍,银主盘数量也只维持低于三位数,不致于引发楼价大崩盘,但商家在此气氛下只会保留现金,不会贸然再入市买住宅物业了! 至于一般投资者,在5%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下,已经没有多大动力去买楼收租,收取3%或以下的回报,加上政府只「减辣」一半,继续收取7.5%的印花税,买楼投资更加乏人问津,2024年的住宅买家,就只余下用家了!换楼客也是受限于「辣招」,只余下上车客,一向以来这类买家很受市场气氛推动,市旺时争相抢购,市淡时就宁愿租楼暂住,至于另一类新香港人,相信是未来入市的主力,但移民是大事,始终需要时间才能成事,效果相信也在2024年中以后才会慢慢显著起来。 最后,笔者相信要楼价见底,起码大家要见到减息半厘以上,加上发展商大幅减价,令成交大幅回升,才能增强买家信心。一、二手物业合共每月成交超过4,000宗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的话,楼价才有机会见底。当然,若果政府加快取消「辣招」或美国减息的速度加快的话,香港楼价见底之时也会随之加快!

二手盘价量齐升新盘大手客再现

上周笔者在本栏提到,中港正式通关,楼市会回复正常,并预计二手笋盘会在未来1-2个月消化完成,但经过一周的时间,楼市复常的速度比笔者估计更快。二手交投方面,一月上半月十大屋苑成交录得164宗,比同期上升88%,海怡花园升幅最高,达16倍;屋苑呎价也全面上升,以将军澳新都城升14%称霸,可谓价量齐升,近年罕见! 至于新盘市场,在没有新盘开售的背景下,也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以量计算粉岭ONE INNOVALE交投最多,半月成交有96伙。上车盘外,豪宅表现也一样出色,当中位于启德跑道区的沄璟,本月已有15宗成交,此盘全属2,000呎以上大单位,呎价近5万元,每单成交都近亿元以上。除此之外,九龙区St. George's Mansions也有5宗成交,呎价也有超过5万元,总价也是亿元成交;至于新界区也是不惶多让,马鞍山Silversands顶层连天台特色户以$5,600万成交,成交呎价超过$35,000,创项目成交价及呎价新高!更令笔者意外的是新盘大手客再现,九龙区Grand Victoria II有客人一口气买入8个单位,每个单位成交价都超过$2,000万,总价超过1亿6千万元。 笔者原先估计,通关初期由于签证等手续所限,人流应该有限,南下的会以「新香港人」为主,从政府的入境数字来看,应该与事实符合,但对楼市的刺激,却似乎比预期中更正面!笔者也有留意到网上有不少评论认为,国内近年经济及楼市不振,通关未必带来购买力,反而令国内业主方便南下沽货,令香港楼市反而会进一步下跌。在理论上,这种说法合符推理的逻辑,但实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及直接! 对于物业的买家来说,买楼始终是重大决定,会倾向保守,喜欢实地考察,封关期间不会贸然出击,而是倾向等待时机,所以购买力是可以累积!相反,如果国内业主遇到财困,一般都是急于套现,即使隔离措施麻烦也不会等待,何况通关时间是未知数,只会尽快行动,所以沽货的压力是不会累积的! 而且,据笔者在市场上的了解,国内业主为求尽快套现,会倾向先向财务公司加按。买入物业时银行一般只能按楼价的3~4成,财务公司乐于加按至七成,加按套现后业主同时会在市场放售,卖出物业的款项用作还款!如果迟迟未能成功放售便会成为银主盘。笔者从财务公司或银行的银主盘名单中,发现豪宅物业数量极之有限,所以笔者相信国内业主在通关后,会大举沽货的数量也有限! 加上美国的通胀率又再下降至6.5%,加息压力下调,香港楼市春节后,相信会进一步向好。有需要的买家宜尽早留意当中的变化,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

中央楼市政策转向 特区政府莫犹疑

上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布了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方向,以往一再强调的「房住不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房住不炒」这口号在2016年首次提出,之后自2019年起,每年的政治局会议都有此声明,今次消失是明确向市场表明中央政策正由压抑楼市转向支持楼市。 中央过往的楼市控制措施五花八门,限贷、限购、限价,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当然以一线城市最为严格。用香港的术语,即是用不同的楼市辣招去压抑楼市。内地政府放宽的背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佳,自新冠疫情消退,经济没有像预期一般有强劲的复苏!房地产业能带动上下游的很多产业,包括工程、装修、建材、家具、家电、房贷等等,房地产兴旺必定能更有效带动经济! 其实内地经济欠佳,香港的金融及贸易生意也是乏善可陈,不少中小企老板正面对极为艰难的营商环境,加上物业价格下跌,正好为银行「落雨收遮」提供最佳借口,房价下跌不单是地产商或地产代理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特区政策也应该紧随中央步伐「适时优化」政策,笔者认同要保留部份辣招,以防止投机炒卖,但针对上车客、换楼客及投资者的措施,却有可调整的空间。过去特区也曾推出林郑Plan、波叔Plan等等,对上车客的照顾较多,但仍有可改善之处,例如可以延长政府对居屋的担保期,令白居二买家继续得到银行提供较优厚的贷款条件。至于换楼客,15%的预缴税费及二层物业的压力测试都大大减低换楼的可行性!结果,发展商为了卖楼,又直接向换楼业主提供贷款,免压力测试,九成按揭,甚至定期按揭,花样百出,当然这些都是二手业主无法提供。政府的辣招令交易倾向于一手,又是合理及健康吗? 在香港买楼自住,落地生根,对「留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是特区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至于「买楼投资」就要支付15%的从价印花税,然而租金回报只率只有2-3%,高昂的税费自然扼杀买楼收租的投资意欲!可以想像可供出租的物业会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少!疫情期间还有不少外国专才因疫情而离港,今天都纷纷回流。由于笔者居住于清水湾一个小区,当中十间屋有八间都是外国人居住,在疫情高涨时有五间都是吉的,今天已经住满回流的外国人,再没有吉屋了!每月租金也逆市不断上升,一旦更多「专才」到港,一屋难求的情况可以预测。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也考虑尽快调整辣招,在高息的大背景下,正是减辣的好时机,估计对楼价的刺激有限,反而更能让房地产回复活力,健康发展,推动内部消费对重推香港的经济相信是重要的一步!

楼市用家主导 危中有机莫悲观

2023年转眼间又到了7月份,虽然只是6个月时间,楼市却经历了不同的市场情绪。去年底楼价不断下跌,跌幅达15%时市场情绪曾经非常悲观,笔者在去年12月时已在此撰文「楼市曙光初现,反弹约在春季」,幸运地估中国内放宽防疫措施,香港楼市也借中港通关,成交数量大幅上升,高峰在2月至3月间,3月的田土厅成交登记达8,599宗,相对于202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4,465宗,上升了92%。根据城市领先楼价指数,楼价在2023年上半年也反弹了6.71%。 可惜乐观的情绪只维持了3个月左右,踏入4月份成交却明显下降,5月及6月的成交量继续萎缩,6月份的田土厅成交登记已经回落至4,765宗,这主要反映5月份的市况,6月份相信会更差。以十大屋苑成交为例,6月份只有90宗,创五年新低,而官方公布的楼价指数在2023年连升4个月之后,5月份已经按月下跌0.74%。美国息口不明朗、俄乌战争持续、中国内地经济欠佳、香港本地消费疫弱、未来土地供应大增等等负面因素,令楼市在半年间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转变之快也是非常罕见!当今香港的楼市又回复去年的悲观气氛之中! 笔者过去两周分别介绍过韩国及澳洲楼市的近况,也值得大家参考来评估一下香港的情况。韩国的情况似香港的97版,大量投机活动令楼价疯狂快速上升,结果当息口上升打破了楼市神话后,换来的是漫长的熊市。相反澳洲楼市虽然也受冲击,但大量移民在疫后涌入,令需求大增,租金大幅上升,吸引的回报令租金大幅缓和,相信再下跌的风险有限! 笔者估计香港的情况较接近澳洲,过去几年政府辣招及银行的压力测试,令投机活动绝迹之余,连投资物业也越来越少,楼价没有大升的背景下,大跌的机率就自然减少。何况,官方公布的租金指数罕有地与楼价背道而驰,连续4个月上升,租金反映实质需求,这种趋势应该会延续下去。香港政府公布「高才通」的招人才计划已批出5万个申请,相信这批「人才」带来的住房需求将于下半年陆续显现在市场上。由于买楼收租的行为在高息的情况下,短线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可供出租单位变得买少见少,租金向上相信是无法逆转。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又再次大胆估计,辣招即将放宽,只要措施放宽得宜,换楼活动一旦被再次启动,将会为楼市注入新动力,大家不用太悲观!香港作为中西方的交汇点,仍然有不少的优势,只要大家好好把握,笔者仍然相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韩国楼市急挫租客受累破产

笔者公司过往每年都会为精英同事安排一次外地旅行,以资鼓励,可惜三年疫情令大家无法成行,今年终于可以再度出发前往首尔。正因如此,笔者也为此行作准备,搜集一下韩国的楼市资料。 韩国楼市自2022年起连续加息七次,楼价大幅下滑,首尔地区急跌了30%-40%,成交量更暴跌了超过70%。楼价下跌幅度之快,令笔者感到惊讶,查其原因竟然与韩国独有的「租贷」制度令其楼市成为炒家乐园有关。 在韩国租楼,有一种独有的「全租房」制度,即房客不需要交租金,但需要支付业主一大笔押金,一般是房价的50%-80%不等,租约完成后租客退回物业,业主会全数退回押金。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韩国也随美国将利率降至0.5%,业主只要找到租客便会有大笔现金,可以再买新物业,加上银行按揭的话,一间可以变两间。随着楼价急升,收到的押金又变得更多,又可以再买入更多的物业,令首尔楼市进入疯狂状态,2020-2021年间当地楼价便升了超过50%。 另一边箱,租客为了支付庞大的押金,便向银行进行贷款,一旦业主不退还押金,租客有权收楼变卖抵债。租客在低息环境下,向银行支付的利息远低于正常的租金,令租客也纷纷乐意从传统支付租金的租屋方式转为「全租房」的模式。但当2022年美国开始加息,韩国也跟随加息后问题就来了,在利息支出越来越大的时候,租客便开始退租,业主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唯有出售物业来应付,去到2023年市场的卖盘越来越多,买家及租客就越来越少,一下子韩国由楼市最热的国家变成最冷的国度。业主由于手上有太多物业,根本无法应付押金的退还,唯有「走佬」逃避,而租客也变成代罪羔羊,韩国仁川一位30岁的男子更因此服药自杀,在其遗书上写上「失去工作的我没有收入,存款早就用光了,9000万韩元的押金一直拖着不还给我,我曾经去投诉也报过警,但政府对『全租客』诈骗的对策,让人非常失望,我无法再坚持下去了,最后希望我的死能推动这个问题尽快解决,再见。」 楼市一旦出现崩塌,经济必定会再受重创,问题似乎只是开始,情况未许乐观。其实这种独有的制度出现,与政府政策有莫大关系。根据网上资料,自60年代韩国政府就认为房地产对出口导向的国策没有助力,所以限制银行为发展商及买家提供贷款,自此民间便形成了这种「自助资金系统」。 政策订立时可能是没错,但当后遗症出现却未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香港的楼市辣招,也有类似情况,若不及时调整,令楼市变成一潭死水的话,业主唯有大幅减价才能承接,信心一旦摧毁,就不容易再恢复,对香港经济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