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371个相关内容

挑选代理要小心 操守经验不可缺

  近日,消委会公布今年首8个月接获11宗针对地产代理的投诉,涉及未披露物业曾有人堕楼、失实平面图夸大面积、以及村屋花园不入契等问题。香港市场实行双边代理制度,地产中介需同时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促成交易的过程中,角色复杂而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问题通常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操守问题:代理可能明知物业是凶宅、平面图有误或花园地契为租借,但仍选择故意隐瞒。另一个可能性则是代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甚至连自身也未察觉到这些错误。 上述提到的例子中,代理明显存在过失,买家仍有机会追讨损失。然而,置业陷阱层出不穷,涉及的金额往往巨大。 上个月就有买家因业主隐瞒负债,代理和律师未能及时发现,导致订金损失逾70万,并可能无法追回。消委会的11宗投诉相信只是冰山一角;不少案件由于证据不足,投诉难以成立,令问题更加复杂。 消委会还提醒不要轻信“包租”、“包赚”等存疑的承诺。这类案件往往属于“口说无凭”,客人和代理各执一词,最终只能凭运气和依赖法官的判断来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房源,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代理与你素未谋面,他们提供的资料可能存在不实,纯粹是为了吸引买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遇到这种缺乏操守的代理应立即终止交易。不要因为佣金低或房价便宜而冒险,否则可能最终得不偿失。 市场上还有另一种趋势,买家倾向选择销售成绩优异的Top Sales。这类代理往往屡获殊荣,促成交易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他们是否能够同时保障买家和业主的利益却未必可靠,甚至可能恰恰相反。为了达成交易,他们可能隐瞒了不少关键信息,增加了买家的风险。 市场上也有买家偏好选择一些新人代理,认为他们操守纯真,不会耍手段。然而,笔者并不建议这种做法。毕竟,新人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交易往往应对不力,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反而可能让买家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事实上,无论是在内地、台湾,还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都有代理公司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保障措施。例如,提供凶宅查询与披露服务、假业主引致的损失赔偿、失实陈述的赔偿,甚至提供冷静期,让买家和业主在交易过程中更加安心。因此,在选择代理公司时,建议买家多做调查研究,以确保选择可靠且有保障的服务。

注册制度大落后 楼宇业权争议多

最近市场上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二手住宅买卖案件。由于卖方隐藏了债务,导致买家最终损失了全部70万订金,案件复杂至极。 律师楼在卖方债务未解决的情况下为何仍将订金交给卖方? 注册文件上出现了第三按揭——邓小姐的身份是什么? 邓小姐所贷出的270万借款为何现在只要求收回60万? 市场传言称,最终交易未成交的真正原因是买方无法获得按揭,导致订金被卖方没收,而非因卖方破产或债务问题未能成交。此事可能会引发警方介入,笔者在此不便对此案件做进一步评论。 假设此事只涉及个别律师楼职员失职或犯规的话,那就是个人职业操守问题,论点及解决方案就在于如何加强监管而已。 相反,若整件事的流程操作都是合法合规,但却都未能保障买家的订金或权益,问题反而更大,涉及整个制度! 笔者回顾当今香港的土地及楼宇注册制度,发现其确实显得相当落后。虽然在土地注册处可以查到物业的拥有人,但这并不法律上保障其拥有真正无瑕的业权。 法律上也未规定所有文件必须注册。任何新文件的出现或现有文件的错漏都可能影响业主的业权。 因此,每次买卖时,律师事务所都需重新审查所有契约文件,一旦发现文件有错漏或因法规变更,可能会导致业权出现瑕疵。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小巴司机案》。在这个案件中,小巴司机通过妻子的名字购买了物业,土地注册处显示的业主名字是妻子的名字。由于妻子隐瞒了丈夫并在未告知他的情况下出售了物业,法律最终判定真正的业主是小巴司机,因此妻子无权出售该物业,买卖被宣布无效。结果,新买家虽然已支付了首期并申请了按揭,但最终却一无所有! 政府对这些情况早有察觉。早在1988年,政府就成立了工作小组,并于2004年7月7日通过了《土地业权条例》。根据新条例,只要在土地注册处成功登记的业主,将获得物业不可推翻的业权。 这一制度已经在中国内地、澳洲、德国、荷兰、新加坡以及大部分实施普通法的地区广泛运用。遗憾的是,自立法以来已超过20年,政府仍未能有效落实法例,制度上的缺陷依旧存在,交易风险也因此持续存在。 在选择地产代理和律师事务所时,大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不要仅仅依据费用的高低做决定,信任和服务质量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金管局出手快 按揭重回正轨

上周,笔者在专栏中提到银行在审批按揭贷款时的延误,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金管局在接到代理业界和立法会议员的投诉后,迅速采取行动,财政司司长也与银行进行了沟通。 上周五,金管局联合中银、汇丰和渣打召开了记者会,银行承诺在收到完整文件后,会在两周内通知买家结果。 笔者认为这个承诺是合理的,笔者从未要求银行放松审批标准,毕竟各银行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银行一旦拖延审批,整个物业市场就会因此增加额外的不确定性,导致成交量减少,业主的套现能力降低,不得不降价出售物业,这直接影响到物业估值,进而促使银行进一步收紧贷款,形成恶性循环。金管局显然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出手速度比预期更快,这一点值得赞扬。 上周五,另一项重要消息是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的言论。他明确表示“是时候调整政策,提振就业市场”,这一言论强烈暗示九月可能启动降息。 市场分析指出,鲍威尔没有再使用“循序渐进”或“观望数据”等字眼来形容降息步伐,因此预计九月的降息幅度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九月降息的幅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联储局的焦点从通胀转向就业市场,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的降息幅度可能会更大。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截至今年三月的非农业就业数据(2023年4月-2024年3月),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最初报告的少了81.8万个,平均每月少了6.8万个。 此前,每月公布的新增就业数据通常在10万到20万之间,这意味着这些数字被高估了35%至70%。此外,最新的7月非农业新增就业人数也降至11.4万人,创下2020年12月以来的新低,而6月公布的20.6万人也大幅下调至17.9万人。 美国就业市场表现不佳,从上市公司频繁裁员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市场预计,从9月开始到2025年6月,美联储的降息幅度可能会达到2%至2.5%。 虽然,香港的最优惠利率不太可能完全跟随美国的降幅,但银行同业拆息(HIBOR)将会随大市波动。目前一个月的拆息率为4%,如果降至2%,以住宅物业按揭为H+1.3%计算,实际利率将为3.3%,相比当前封顶息率的4.125%,利率有望下调0.825%。 对于贷款者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而对于银行来说,按揭业务也将重新变得有利可图。随着利率下降,按揭市场可能会再次活跃起来,各银行之间会为争夺优质客户展开激烈竞争,市场将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银行避险收信贷 商业住宅应有别

近日,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议员在与地产代理界代表联同会见金管局高层时哽咽落泪,引发广泛关注,反映了香港银行在关键时刻『落雨收遮』的现象。 表面上,银行因抵押品价值下跌而要求借款人补缴差额,属于正常的风险管理,毕竟银行需要保障存户的利益,并对股东负责。然而,事实上,不同的资产类别所面临的风险并不相同。简单来说,商业物业的业主通常是投资者,其投资性质与股票买卖没有太大区别。 坊间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赚得盆满钵满,不能只赢不输。因此,银行不应因他们的错误决策而让金融系统承担风险。因此,当商业物业借贷人出现欠供或严重资不抵债时,银行进行CALL LOAN(要求提早清还欠款)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除了商业物业贷款,银行还涉及大量住宅物业按揭业务,其性质大不相同。大多数住宅物业的业主都是自住的小业主,尤其是在辣招实施后,购房收租的比例明显降低。买家大多只是为了拥有一个安乐窝,他们并非专业投资者,即使楼价下跌甚至陷入负资产,只要有能力供款,通常不会贸然断供。 即使在1997年至2003年楼价大跌70%的情况下,住宅坏账比例依然很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有限。因此,金管局要求,只要业主持续供款,银行就不应对贷款人CALL LOAN,这一观点在社会上也已达成共识。 然而,近期银行在新造按揭方面出现了罕见的变化。以往,银行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今却呈现出互相推让的局面。对于资料不齐全或收入不稳定的申请者,银行理所当然会拒绝。但即使所有文件齐全且符合审批条件,银行也会以贷款配额用尽为借口拒绝申请。 正如前文所述,住宅按揭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楼价已下跌超过25%,风险也相应减少。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银行拒绝贷款是因为利率过低;如果这是事实,应该会有银行以较高的息率开展业务才对,但现实中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利率高低似乎只是一个借口。 无论如何,住宅市场涉及超过100万个小业主,如果银行过度收紧住宅按揭,资金和物业的流通性将进一步受挫,楼价下行压力也会进一步削弱大家的消费能力。 一旦这种恶性循环出现,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甚至引发通缩。因此,银行有责任维持社会的稳定趋势,确保市场有适当的资金流动,保持资产的流通性,不应拒绝符合条件的住宅按揭申请。帮助市民安居乐业也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新版买楼方程式 位置+气候+安全

一直以来,地产业内有一种流行说法!置业方程式就是 “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意思是买楼位置最重要!重复三次可见其重要性及唯一性!笔者也见到不少买家到外地置业,由于隔山买牛,都以市中心为首选,买市中心靓位置,深信物业位置的重要性,应该错不了。 最近,笔者去了美国西岸-三藩市、拉斯维加斯、盐湖城等,及澳洲几个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等。发现在疫情后,大家对居住的需求,有根本性的改变,买房方程式,也需要重新思考。 其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居家办公非常盛行,有些工作,尤其是科技行业,可以天天在家工作;即使是会计工作,也只需每周回公司工作一天,同事一起开会聚一聚;以往大家为求上班方便,近市中心的住宅往往需求特别大,不论楼价及租金都特别高,现在有了在家工作模式,可以迁往近郊也不会太麻烦! 在澳洲,布里斯本的房价一向较低。然而,疫情后,许多澳洲人从墨尔本和悉尼迁移至此,尤其是黄金海岸地区。尽管布里斯本的居住环境优越,气候温和,一年有300天阳光普照,以前主要吸引退休人士,因为工作机会有限,难以吸引年轻人定居。但如今,这里却变得人满为患。 笔者在当地拥有物业用于出租,疫情后租金每年上涨超过10%。租客甚至主动提供高于笔者叫价的租金,希望能抢到房源。此外,疫情也加速了餐厅外卖业务的发展。以前住在郊区的人外出就餐非常不便,选择也有限;但现在,外卖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考虑的范围更广。而其中,气候是无法改变的,天气好的地方自然更受欢迎。 另外一个关注点是安全问题;当今世界右倾主义盛行,部分西方国家在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方面表现越来越差。笔者上月已经撰文描述了在美国不同城市的经历,尤其是旧金山等大城市,过去是置业的好地方,无论位置还是气候都非常宜居,但近年来却令人望而生畏,迁出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笔者必须离开中国居住,笔者会选择黄金海岸,而绝不会去旧金山。 刚刚上周,特朗普差点被刺杀,之后美国的分裂只会更加严重。法国的左右两派也斗得难分难解,中间派变得两面不是人。世界纷乱,小市民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安居乐业,也是人之常情。  

楼价蝉联最难负担 数字易误导不尽信

上周,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 公布2024年度国际住宅负担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报告。香港连续14年蝉联最难负担成市的榜首, 2024年比率为16.7倍。 计算方法是将楼价中位数除以家庭收入中位数,本港家庭需要16.7年的收入才足够支付全部楼价置业。当然,在现实世界中绝大部份的买家都会选择利用按揭买楼,难负担并不代表买楼难。 笔者举个极端例子,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夕,美国不少银行提供超过楼价100%的按揭,入息证明也很宽松。基本上,你肯签名就可以买到楼。 楼价在此背景下,又不断上升,升值后卖楼,除了足够还款又可以有额外收入。笔者强调单靠家庭收入及楼价作指标,方程式太简单,未能反映真实情况。 大家再看一下排名第二的地区,悉尼的房价收入比为13.8倍,加拿大的温哥华也达到了12.3倍。相比香港,这些地区的税率远高于香港,个人入息税率通常从30%起,甚至高达50%,而香港的最高入息税率仅为15%。换句话说,如果按税后收入来计算,悉尼的房价收入比可能会升至19.7 - 27.6,而温哥华则可能达到17.5 - 24.6。 笔者又看看新加披的比率为3.8 ,远低于香港的情况。其实,新加披的私人住宅楼价中位数在2023年也达120万美元,与香港的价钱不遑多让;但他们有大量的廉价组屋售予普通大众,令其整体比率大幅下降! 相反,香港为低收入人士提供了大量廉租房。每个地方的制度不同,各有优缺点。这再次印证了单凭负担比率来判断问题过于简单。 此外,香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业主已经没有按揭,许多是退休人士,虽然他们没有收入,但楼价的高低似乎对他们影响不大。 然而,这在数字上会大大提升负担比率。因此,笔者强调不要仅凭一个简单的公式,甚至只是看到文章的标题,就轻易接受其结论,需要在细节中了解更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024年:如何准备加拿大蒙特利尔顶级私校的申请|居外专栏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近些年由于约80%的新移民是魁省移民,使得这个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越发突显其活力和多元化特色。 加拿大另外两个受欢迎的大城市温哥华、多伦多实施了外国人买家税,在宜居和房产价格上蒙特利尔又胜一筹。加上投资移民等经济类移民担心移民居住它省,自己好不容易拿下来的身份不保,越来越多的家庭看好蒙特利尔教育的双语优势和价格优势,使得蒙特利尔中、小学校的申请难度较比过去增高。 虽说在蒙特利尔上公立中、小学是很好的选择,家长有学签和工签的情况下,孩童的学习免费,但还是有不少的家长希望孩子进入私立学校,特别是顶尖私立学校。 为什么选择加拿大私立学校? 加拿大私立学校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单单是学术成就,他们也重点关注个人发展、道德教育和全球视野,像是培养领导力和进取心。 私校聘请的都是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以确保学生在学术上能够打好基础。实行小班制教学让学生容易专心学习,并享有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 他们也提供多种课程选择,让学生有机会探索IB、AP课程以及各种文艺、体育和科技兴趣班。 顶级私校会招什么样的学生? 顶级私校招生数量有限,学费高昂,招生标准也不仅仅只是学术水平这一指标。招生老师有许多方法来确保招入学生符合学校的标准。 那么顶级私校到底想要招什么样的学生呢?通过对大量本地顶级私校的分析,我们发现招生老师主要在意以下四点: 领导力 这里不是指国内学校孩子有几条杠,而是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对于他人的影响力还有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家长是否给与足够的空间来给孩子试错。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 英语法语能力 蒙特利尔是双语城市,顶级的英语私校对于孩子的法语也非常重视。华人社群中比较有名的女校ECS,the study在低龄学生教学中,法语的比率均超过50%。在学生4~6年级时还有统一的法语和英语标准化考试。 家长和学校的高频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延伸,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关注度也是学校招生重点审核的指标。 对于以上所述几条标准,家长如果临时帮助孩子准备的话,往往来不及。预则立不预则废,尽早启动顶级私校申请的规划准备工作是能否拿到录取信的关键。一般来说至少要提前一年,对于语言等各方面欠缺的孩子,最好要提前三年做规划。 天绮移民近年来充分感受到国内学生家长这方面的需求。公司在承办中、小学申请方面增加了学习规划的服务。我们的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板块出发: 学业规划 英语法语学习 课外活动规划 申请材料准备 学生和家长面试辅导 加拿大移民-留学顾问周天绮专栏全集 如需咨询或有疑问,欢迎随时发邮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兴奋退却 买货寻宝好时机

上周五,城市领先指数( CCL ) 数值跌至144 ,逼近今年的低位143.02 ,周跌幅达1.4%,延续此前四周下跌趋势,累计跌幅1.97%。其实,自二月底“撤辣”之后的10周, CCL呈五升五跌,累计涨幅仅0.69%。 不少人认为“撤辣”对楼价推升的效应明显消失了!但在同一天内,一手新盘市场却出现三宗过亿元豪宅成交。 当中包括,赤柱黄麻角道的One Stanley以逾1.46亿沽出一栋洋房,实用面积3304呎,花园1121呎及737呎天台,呎价$44,200 。 另一单为薄扶林碧丽轩, 洋房实用面积4326呎,连接891呎平台, 775呎天台,及63尺花园,成交价为1.5亿,呎价$34,674 。 最后一单是半山的21 BORRETT,实用面积2169呎,以1.15亿售出,呎价$50,200。 其实,五月份至24号已经有9宗过亿元的成交,而26及27号更有九龙半山的缇外进行招标。如无意外,又会多2宗过亿成交,本月估计会有11宗成交案,比四月份的6宗上升83%。 这类超级豪宅卖家,大多数都是国内或东南亚买家,如果仍有重税辣招的话,成交量一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辣招对于外地人的影响仍然持续。 至于整个一手市场,截至24号共成交1227宗,相比四月同期的1433宗下跌了15%,情况并不太严重;大家可能会指出同月发售的日出康城Park Season只成功售出27伙,占推出154间的17.5%,生意非常惨淡。 笔者发现即使撤辣后,暂时只释放了用家的购买力,而日出康城此盘自撤辣后已经进行了多次销售,成功售出750单,同区买家一下子相信已被消化。 相反元朗站上盖地YOHO Hub II 重推,即使加价也售出210个单位,而沙田珑珀山也在重推,沙田区新盘一向量少,相信又会吸引到用家的注意力。 撤辣后,对投资者的最大障碍已经清除,但仍未观其大量入市,高息环境相信也是主要原因。但相信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出现减息,笔者估计美国联储局会减息一厘至一厘半。 相反,租金在需求带动下,仍会继续上升。尤其在今年夏季的高峰期,大量高才通及学生都会加入场租的行列。到明年,利息收益跟租金收益会很接近,相信买住宅收租又会引起投资者注意。 笔者估计市场上会出现两种新投资者,第一款是以往主力投资商铺的家族及机构投资者,由于市场萎缩及在家工作的改变,无论铺位及写字楼已经出现大量空置,回报欠佳,便令此类买家要改变其投资组合。 住宅胜在租金稳定,他们可以借住宅价格低潮时,大手向发展商购入大批单位,甚至单幢物业,打做成学生宿舍,或高级老人宿舍等等!在辣招全撤的背景下,不再只买工商物业!投资组合更平衡! 另一款新买家,可能是金融市场的基金,可以购入一批住宅打包成ETF的金融产品,投资移民便合资格购买,ETF也可通过港股通售予国内投资者。笔者也不是金融专家,当中有些条例可能需要配合,但只要有市场,相信政府也乐于配合,令市场出现更多买家! 撤辣后的第一波兴奋可能会渐渐退却,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仍然会继续影响市场,只要减息落实,市场就会有变化;大家不要对市场看得太淡,对于个别买家,相反人弃我取,别再心灰意冷,可能就是买平货的好机会!

活用有限公司 置业安心好处多

最近两年,楼市下跌导致之前高价买入楼花的业主在收楼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估价不足,相较于购入价,可能已经折让了20%至30%。 以一个1,000万港元的物业为例,业主原本计划做九成按揭,只需支付100万首期,但现在物业估价仅为700万,最高借贷额度为630万,首期因此大增至370万。 并非每个买家都有能力一次性拿出额外的270万,因此无法完成交易。交易取消后,之前已付的100万首期将被发展商没收。 更严重的是,发展商可能会收回差价,即单位重售后,发展商少收的楼价部分。例如,若发展商以700万成功再出售单位,则有权向原买家追收200万的欠款。 相反,如果以有限公司名义置业,最坏的情况是将公司关掉和取消,发展商无法追究个人责任。当然,持有一间有效公司是有成本的:成立时需付约2万元,每年找会计师核数的费用在2至3万元不等,还需支付每年的商业登记费(2150港元)。 不过,如果物业出租,在计算物业税时,比个人持有更灵活。除了一般的差饷和管理费可以获减免外,银行贷款利息(无论是一层还是两层的利息)也可以扣减,甚至一些装修费或聘请专业人士管理物业的成本,都可以作为扣减项目,因此比个人持有更划算。 当然,利用有效公司的方式比个人持有复杂,尤其在利得税的计算上。如果个人持有物业,只要不是炒家且持有物业超过三年,物业升值部分将被视为房产增值,在香港无需缴税。 但若以有限公司持有,税务局可查找该公司过往的买卖记录,判断公司的本质是否为买卖物业,进而对从中获取的利益征收16.5%的利得税。因此,一般会计师会建议利用一间全新的有限公司持有物业,以减少这种风险。 以往,由于楼市受辣招影响,用有限公司置业需要支付楼价30%的厘印费,卖家自然没有动力去做。但当下所有辣招已经取消,大家不妨考虑利用有限公司置业。尤其是购买远期楼花,单单因为不用被发展商追回差价,已经值回票价了。

活化出租居屋 避免资源浪费

居者有其屋(居屋)是由房屋委员会(房委会)或房屋协会(房协)以折扣价出售给符合资格的买家的物业,折扣幅度通常在30%至50%之间。 因此,每年都吸引大量认购。根据法律规定,业主若要出售或出租此类资助房屋,必须先补缴未支付的地价。 但是,这笔补地价通常高达数百万元,令业主难以负担,也导致居屋的交易量一直低于私人物业,市场上也有不少空置的居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2013年推出居屋第二市场,最初仅限于绿表资格,即买家必须已经拥有公屋,并在完成交易后交回公屋。 随后在2017年,计划扩展至白表市场,即买家只需符合购买居屋的资格即可购买,这大大增加了合资格买家的数量。 居屋第二市场的需求显著增加,合资格买家的数量增多,成交活跃,业主因此更容易出售空置的单位。由于绿表买家须直接交还公屋,公屋可以重新分配给轮候人士。 而白表买家的购买则减少了轮候名单中的人数,成功缩短了轮候时间,为其他有需要的人提供了上楼的机会。 居屋第二市场计划活化了买卖机制,受到市场欢迎。每年都有大量超额登记,但由于每年只有5000个白表名额限制,买卖名额若能进一步提升,效果会更佳。 除了出售外,出租也需要进一步活化。最初业主必须先补地价才能出租单位。至2018年,房协推出“未补地价资助出售居屋出租计划”,最初仅允许业主出租单位内的个别睡房,且租客必须是正在轮候公屋的人士。 2019年,房委会也加入此计划,至2021年该计划正式恒常化,并扩展至允许出租整个单位。尽管计划已经优化并放宽,涉及可出租的单位数量超过35万个,但市场上实际通过出租计划租出的单位每年仅有几百宗,效果仍不理想。 其中一个原因是宣传不足,导致不少人误以为出租未补地价的居屋是违法行为。在各大线上讨论区,这类误解也广泛存在。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手续繁复,租客必须是登记申请公屋达三年以上的家庭或六年以上的非长者单身居民,而业主则必须拥有业权满10年或以上。由于手续复杂且存在误解,业主和租客常常担心触犯法律,从而忽略了这个合法合规的市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只要有10分之1的未补价居屋成功在市场放租,单位数量便可达到35,000个。相比之下,政府大力推广的“过渡性房屋”自2015年发展以来,花了八年时间才推出7000个单位,耗资28亿公款。 如果能简化居屋的出租要求并加强宣传,出租市场一旦活化,更多单位成功租出,将大大减轻劏房户的租金压力,同时也为政府节省一大笔公款。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