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025个相关内容
上周,政府发布的官方楼市指数显示,7月份住宅楼价为301.8,比上月下跌1.2%,创下8年来的新低;2024年上半年累计跌幅达3.1%。换句话说,2月份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对住宅市场交投的提振效果已经完全消退。 相比2021年的历史高点398.1,楼价平均下跌了24.2%,这一跌幅已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的跌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未来跌幅会有多大?是否会重现1997年至2003年间楼价下跌70%的历史? 毫无疑问,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后,住宅市场一度非常活跃。仅在3月份,一手成交量便达到了4176宗。然而,由于不少发展商面临资金压力,纷纷通过低价促销来吸引买家,不仅抢走了二手市场的客源,也迫使急售的二手业主降价应对。这种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价格越卖越低,甚至发展商之间也展开了价格战,进一步打击了买家的信心。 不过,如果从数据来看未来几年的供应情况,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房屋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3至4年的住宅潜在供应量为10.9万伙,虽然比上一季减少了3000伙,但这仍然是历史上的第二高水平,也是连续7个季度供应量保持在10万伙以上。尽管表面上看不到乐观的迹象,因为存货仍然庞大。 但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未来这些潜在供应量究竟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可动工但尚未动工的熟地数字。这个数字在本季度已经下降至13,000伙,创下了10年来的新低,原因在于可供开发的熟地越来越少。2023年,政府及相关机构仅售出了三幅住宅用地,分别位于荃湾宝丰路、坚尼地城西宁街及启德地皮。相反,流标的项目却达到了六个。此外,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商宁愿让政府收回农地,也不愿自行发展。 进入2024年后,1月至3月,政府宣布暂停出售住宅用地;而在4月至6月期间,仅有复星国际在西贡清水湾的邵氏片场重建项目和7月份的小沥源一幅小型地皮成功出售,以及粉岭北一项补地价项目完成。此外,柴湾首个私人参与居屋项目「乐建居」也以流标告终。因此,大家可以预期,未来三年这个数字将会大幅减少。 笔者大胆假设,如果每年新增的可动工熟地仅为8,000伙,那么未来三年总供应量将仅为24,000伙。在此基础上,假设未来三年售出的单位每年平均为15,000伙,三年总共售出45,000伙,那么潜在供应量将减少21,000伙,降至88,000伙,与房屋局公布的数字形成一定落差。当然,这些数字只是假设,未必完全准确,但趋势应该不会错。在当前市况下,发展商缺乏动力大力发展,因此供应会自然调节。 与1997至2003年的房地产市场相比,现今的情况有一个显著不同。当时住宅空置率从3.7%飙升至近7%,而2024年首季的住宅空置率则仅为4.1%。作为代理中介公司,尽管每月的成交量没有明显减少,但交易类型已从以买卖为主转向以租赁为主。 由此可见,整体居住需求并没有减少,问题主要出在市场信心上。美国经济数据不佳,预计9月份开始利息将会下降。一旦利息下降,投资收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积压的存货减少,发展商也不再需要通过大幅降价来吸引买家,置业信心便有望恢复。 笔者一向对香港的前景保持乐观,因此最近也鼓励子女抓住当前选择多、价格相对较低的机会,进行楼换楼。从两房换成三房,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最近市场上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二手住宅买卖案件。由于卖方隐藏了债务,导致买家最终损失了全部70万订金,案件复杂至极。 律师楼在卖方债务未解决的情况下为何仍将订金交给卖方? 注册文件上出现了第三按揭——邓小姐的身份是什么? 邓小姐所贷出的270万借款为何现在只要求收回60万? 市场传言称,最终交易未成交的真正原因是买方无法获得按揭,导致订金被卖方没收,而非因卖方破产或债务问题未能成交。此事可能会引发警方介入,笔者在此不便对此案件做进一步评论。 假设此事只涉及个别律师楼职员失职或犯规的话,那就是个人职业操守问题,论点及解决方案就在于如何加强监管而已。 相反,若整件事的流程操作都是合法合规,但却都未能保障买家的订金或权益,问题反而更大,涉及整个制度! 笔者回顾当今香港的土地及楼宇注册制度,发现其确实显得相当落后。虽然在土地注册处可以查到物业的拥有人,但这并不法律上保障其拥有真正无瑕的业权。 法律上也未规定所有文件必须注册。任何新文件的出现或现有文件的错漏都可能影响业主的业权。 因此,每次买卖时,律师事务所都需重新审查所有契约文件,一旦发现文件有错漏或因法规变更,可能会导致业权出现瑕疵。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小巴司机案》。在这个案件中,小巴司机通过妻子的名字购买了物业,土地注册处显示的业主名字是妻子的名字。由于妻子隐瞒了丈夫并在未告知他的情况下出售了物业,法律最终判定真正的业主是小巴司机,因此妻子无权出售该物业,买卖被宣布无效。结果,新买家虽然已支付了首期并申请了按揭,但最终却一无所有! 政府对这些情况早有察觉。早在1988年,政府就成立了工作小组,并于2004年7月7日通过了《土地业权条例》。根据新条例,只要在土地注册处成功登记的业主,将获得物业不可推翻的业权。 这一制度已经在中国内地、澳洲、德国、荷兰、新加坡以及大部分实施普通法的地区广泛运用。遗憾的是,自立法以来已超过20年,政府仍未能有效落实法例,制度上的缺陷依旧存在,交易风险也因此持续存在。 在选择地产代理和律师事务所时,大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不要仅仅依据费用的高低做决定,信任和服务质量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根据历年统计的数据可知,前往马来西亚留学的人数在逐渐增加。根据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的数据,在2023年内马来西亚收到了48,199份国际学生申请。其中,中国留学生就占有26507人,是全球国际生的55%。 同时,选择投资购买房产的人也在增加。因为很多人送孩子留学和投资房产在同时进行,所以有了“以房养学”的想法。 近几年以房养学的趋势比较火热,在留学比较盛行的国家尤为显著,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以房养学的优势,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绝对性较高的国家。接下来分析下马来西亚以房养学的优势。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来马买房投资,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第二家园计划”(MM2H)。同时,为来马投资房产的外国人提供可以自由进出大马境内的签证。 一、马来西亚以房养学的优势 1、在马来西亚实现以房养学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购买的房产能够提供给孩子居住,同时能够把多余的房间出租出去,不仅可以节省孩子的租房费用,还能赚取一笔房租,最主要的是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一些。 2、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城市实现以房养学获得的收益是比较可观的,获取的租金能够完全当做孩子的生活开支,同时还能够享受房子增值获得的稳定资产回报。建议购买学区房或者地段靠中心、交通便捷的房产。 3、据了解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房产在中长期的趋势中是稳定增长的,孩子基本毕业,也能够通过售房或者中长期持有的价值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吉隆坡的房产价格相较于其他国家首都的房价要实惠很多,并且收益回报稳定且高。 4、马来西亚房产的产权大多数都是永久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房产的产权是99年,土地也是私有制,所以不管是投资购买公寓还是别墅,都能够获取利益。 二、关于马来西亚的房价及趋势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人口一直在不断的聚集,并且房产价格也在不断上升。根据CEIC数据,从2000年至今,马来西亚的房产价格从100上升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271.4,增长了171.4%。 吉隆坡已经成功跻身国际一线城市,当然能够被评上并不是偶然的机会,归根到底还是相关政策的助力,正是因为吉隆坡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所以留学、房产的热度才会越来越高,以至于现在“以房养学”的城市中,吉隆坡几乎成为首选。 三、马来西亚“以房养学”投资哪里较好? 1、吉隆坡 — 首选之城 吉隆坡的热度是马来西亚其他城市不能堪比的,该城市的房产市场和租赁市场活跃度非常高。据悉,国内有70%-80%的人在吉隆坡购买房产后通过中介出租获取了丰厚的收益。吉隆坡的租金收益比例是出名的高,并且在全球城市租赁收益排名中位居前列。该城市的整体租金回报率是6%-8%,租客大多是来自欧美国家的临时租客,时间大多为一年半左右。 2、槟城 — 其次选择 槟城是仅次吉隆坡选择的城市,论发展虽然比不上它,但是它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繁荣以及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槟城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0万左右,并且以贸易、旅游业、工业、农业等混合产业发展的经济城市,论前景没有城市能够比上它。槟城的房价远远低于吉隆坡的房价,想要投资房产靠近市中心或者旅游景点区是较好的选择,因为这些区域人口密度大,房产获得回报的价值高。 以上就是关于马来西亚以房养学优势的分析,如果您也有此类想法,或者想要了解马来西亚房市的情况,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或者将联系方式留在下方,我们会为您制定详细的方案,让您择优选择。
上周末香港突然遭遇了倾盆大雨,尤其是将军澳和西贡区。在短短一小时内,这两个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140毫米,打破了纪录。 笔者收到住在西贡区的亲戚的求救,严重的情况下,房子里漏水得快变成了游泳池! 轻微的则是天台或窗边漏水。在大风大雨期间,漏水问题往往最严重,但即便在平时,笔者也时常接到客户或亲朋好友的咨询:遇到家中漏水,应该如何处理?如何追究赔偿? 首先,当然是找出漏水的源头。最常见的情况是窗户或冷气机周边的密封老化,导致水渗入;这种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相对来说是较幸运的。 更麻烦且常见的情况是墙内的水管漏水,尤其在浴室或厨房。这种情况需要拆除部分墙壁进行维修,可能会造成室内一片混乱,维修时间也可能很长,费用自然也会比较高昂。 如果是新楼,还可以向开发商汇报,因为一般有三年的保修期。虽然这样可以免除维修费用,但在维修期间,房屋的许多地方可能无法使用,这难免会带来许多不便。 最棘手的情况是漏水的源头不在自己家中,而可能来自屋外。这时需要确定问题的源头在哪。最简单的方法是关掉全屋的水喉30分钟,记录关前和关后的水表读数。如果读数在关掉后仍然上升,那就说明水喉漏水,而源头可能不在自己屋内。 如果漏水的源头不在屋内,那问题就可能出在邻居那里。但要准确找到源头是哪一户,这并不容易,其他业主通常没有动力帮你查找源头,甚至可能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不合作。这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如果需要,业主可以向物业管理处寻求帮助,甚至可以打电话给1823,向渗水办投诉!渗水办是由食环署和屋宇署联合成立的机构,负责帮助调查漏水源头。他们有权向法庭申请手令,强制进入住宅进行检查。 除了漏水会影响日常生活,物业买卖过程中也经常遇到漏水问题及责任纠纷。新买家在收楼后才发现单位存在漏水现象,心中自然感到不快,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追究前业主的责任并不容易。 首先,一般市场上的买卖合约通常规定以现况交易,买家除非能证明前业主故意疏忽,导致漏水损失,否则胜算很低。 此外,如果漏水源头在邻居家,前业主也不一定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购买二手房时,最好向业主查询该单位是否有漏水记录。如果业主隐瞒漏水事实,可能涉及失实陈述,这样追究责任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因此,在看房的过程中,要仔细留意每个地方的细节,并使用可靠的房地产代理协助,这会更加有保障。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发布的官方楼价指数报告显示,指数已升至305.2,结束了持续10个月的跌势,并环比上涨了1.06%。这一变化普遍符合市场预期。 进入4月份,香港私人住宅市场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楼市均出现放缓。3月份,一手住宅成交量达到4176宗,而截至4月28日,3月份的成交量仅为1778宗。 热门新盘如日出康城的Season Place和Blue Coast在第二轮销售中仅售出约70%至75%的单位。此外,4月份十大屋苑的成交量也显著下降,从3月的370宗降至173宗,下降幅度达54%。 市场正关注撤销调控政策(即“撤辣措施”)的持续效果。最近,何文田地铁站上盖的新盘朗贤峰推出,平均每平方尺售价接近20,000港元,比该区其他在售新盘降价超过两成。 尽管存在疑虑能否迅速售罄,但开盘时购房者反应热烈,特别是三房单位很快售罄,买家中实际使用者的比例高于Blue Coast项目。鉴于此,朗贤峰计划加推更多单位,并拟通过招标销售下一期更具吸引力的大户型,预期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吸引买家。 上周房屋局发布了未来三至四年内的一手私人住宅潜在供应预测,总计达到历史新高的112,000伙。 这其中,21,000伙已经竣工但尚未售出,已动工的住宅数量则为72,000伙。值得注意的是,这72,000伙中有40,000伙的建设工作是在2022年之前已经开始的。这意味着,到2025年前,这40,000伙住宅预计大部分将完成建设,成为现楼供市场选择。 根据差估署的预测,2024年将有22,300伙住宅落成,而2025年的数字预计为25,500伙,两年合计达47,800伙。 然而,根据过往经验,差估署在预测落成量方面往往有所高估。因此,作者更倾向于相信房屋局的估计,即在2025年前将有40,000伙住宅完成建设并投入市场。 展望未来两年,香港楼市预计将有近60,000伙现货及货尾单位待售,给发展商带来巨大的销售压力。在这样的供应量面前,售价上涨将面临挑战。 从需求角度看,美国持续延迟加息的预期对买家的需求产生了影响。然而,我注意到香港的1个月同业拆息(HIBOR)正在不断下滑。 在2023年底,利率通常超过5厘,并在12月20日达到5.63%,但进入2024年后,利率开始下降至约4厘左右。到4月25日,同业拆息更是跌破4厘,降至3.98%。 在美息不减的预期下,港息却逆市下跌,反而资金流入香港市场,所以一旦有美国减息配合,相信香港的减息速度会比预期快,而且香港在2023年底有16亿存款 ,年增长5%,不少港人移民,资金应该减少流走才对。结果,资金反而有易增长,究竟是什么样的资金流入香港? 港股走强,外资的流入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国内投资者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香港的存款利率接近4%,而美国则达到5%,相较之下,国内存款利率只有2%左右。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国内投资者势必有动机将资金转移至香港市场。 尽管国内有外汇管制,但仍存在各种规避途径。如果香港楼价继续下跌,只要国内开通一些类似于沪深港通的配额,允许国内资金合法进入香港房地产市场,那么当前约60,000个待售房产的库存也不会成为问题。因此,不必对香港楼价过度悲观,我相信下跌的风险已经相当有限。
上周三公布的施政报告备受期待,尤其是在当前楼市低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政府能为楼市注入新动力。虽然政策中提及了不少楼市相关内容,但刺激措施的力度略低于预期,或许未能满足部分人的期望。 唯一落实的政策是将新投资移民入境计划的认可投资范围从原先仅限于工商物业,扩展至5000万港元或以上的住宅物业。然而,这一门槛相当高,加上去年投资移民的成功个案仅有几十宗,因此对市场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 此前坊间盛传的多项提议,如青年置业贷款计划、允许强积金用于置业首期、放宽高端人才资金来港置业等,均未在报告中出现。新增的措施仅是提高40岁以下年轻人购买居屋的机会,这将使购买力更多流向居屋市场,反而对上车盘不利。 对市场有长远影响的,反而是金管局同时宣布放宽住宅按揭条件,所有物业无论价值、自用或投资,私人或公司持有,按揭上限一律为七成。加上“辣招”税项的取消,这对投资者入市显然更为有利。近期市场上的新盘也出现了更多“一客多食”的现象,投资者(俗称“西饼客”)积极入市。在减息的背景下,投资者的入市趋势将有所提升,放宽按揭后将有助于扩大杠杆效应,预期回报率将更高!这一系列因素将有利于交投回升和楼市价格的企稳。 施政报告中「规管劏房」是另一个重点,淘汰劣质劏房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笔者也表示支持。然而,必须意识到,当劏房升级为简朴房后,供应量势必减少。笔者推测,政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增加公屋供应来弥补这一缺口,但问题在于目前轮候公屋的队伍仍然十分漫长,这无疑会给现有的住房需求带来额外的压力。 市场上其实有不少空置的工厦和商厦,政府应考虑如何活化这些资源来填补简朴房供应的不足。这不仅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还能有效缓解公屋轮候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合理改造这些空置建筑,既能增加住房供应,又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来看,施政报告的措施相对温和,预计不会导致楼价快速反弹。不过,方便投资者入市的方向是正确的,有助于推动楼市逐步回归健康发展。
今天想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沙田第一城有位资深的代理A君,他是区内数一数二好生意的经纪,主力做第一城的二手买卖。 楼市撤辣后他在与一位买家跟业主签买卖合约时,业主临场反价,结果不欢而散! A君虽然少做一单,但也无可奈何地将客人带到九龙区一个正在热卖的新盘示范单位。 结果客人一见钟情立即成交,还非常感谢A君的介绍。因为价钱差不多,由原来买40年 楼龄的旧楼,变成买新楼。而且,不但不用付佣金,经纪还有现金回赠,明言以后会再介绍更多亲朋好友予A君。 原先业主只同意支付一半的佣金,导致与买家的总佣金仅为6万多,与此相比,新盘的实际佣金收入却高达16万多,存在巨大差距。A君威胁称将会把更多的二手客户引导至新盘。 撤销限购政策后,二手房业主对于反价封盘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实际上,急售情况并不多见。相反,对于不急于出售的业主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维持价格或稍作调整后再封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手房源的供应仍然十分充裕,且价格相对较低,选择范围广泛。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改变。 仅在三月上半月,一手房交易量就已超过了2,000套,这清楚地显示了市场对于一手房的高度需求。据市场消息透露,上半个月一手房的佣金收益已接近3亿,相较去年某些月份仅为1亿左右的佣金收入,可谓收益丰厚。 因此,那些仍然专注于二手房交易的代理人可能会遭遇较大的挑战。此外,近十年来加入行业的代理人更多地专注于为居住者提供服务,而不是处理投资者或投机者的交易。 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如客户购买多个单位、如何通过有限公司购买房产来降低风险、以及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物业等等,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 除了投资客,国内买家也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如何吸引他们?如何跟进?这是另一门学问。国内流行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与Facebook或YouTube等平台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 作为代理人,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客户来源已经改变,购房程序也在改变,不能仅局限于熟悉的小区。扩大业务范围,可能需要与其他地区的同行合作。 数字化转型的改变使得新人更容易被认可,过去成功需要多年经验,而现在新人懂得利用各种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可以更轻松地脱颖而出。然 而,有经验的从业者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利用新的手段,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他们必须加快脚步,迎头赶上,否则只会被淘汰在后头!
上星期,香港股市大幅上涨,从约18300点飙升至20632点,涨幅超过12%。周五的成交额更是达到4457亿,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 首先,出场的是金融系统的三位主要领导:人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中证监主席吴清。他们宣布降准0.25%、降息0.5%,以及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低至15%。这些措施虽然在预期之中,但起初大家对其效果并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紧接着又公布了8000亿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5000亿将提供给证券公司、基金和保险公司,允许他们将债券、股票ETF和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转换为国债或央行票据等流动性高的资产,以便快速变现,但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再投资于股票。另有3000亿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回购,利率则定在1.75%。 三位领导还表示,若这些措施有效,资金没有上限,后续可以继续增加投入。最后,他们还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出类似香港盈富基金的平准基金,直接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如果上述措施顺利实施,将对疲弱的中国股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国内经济形势不佳,股市疲软的同时,楼市的复苏更是重中之重。单纯救助股市,对整体经济的帮助有限。正当市场逐渐冷静之际,星期四政治局突然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实施有力度的减息”,表态非常坚决且清晰。本周一,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相继宣布取消限购政策,这一系列措施有望为楼市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市场上还传出消息,中国计划推出2万亿的财政刺激措施,其中1万亿将用于对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升级提供补贴。同时,政府还将向有两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发放每名孩子800元的补贴。剩下的1万亿则用于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问题。上海和四川等地也传出将发放消费券,以刺激当地消费。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振经济,促进消费,缓解市场压力。 同时推出多项强有力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清楚地感受到中央救市的决心。因此,外资纷纷转向,抢购中港股票,推动股市屡创新高。 那么,楼市的走势又会如何呢?股市和楼市一样,关键在于市场信心!香港楼市的发展将取决于政府在10月施政报告中是否会推出进一步的措施,以提振购买力并吸引投资者入市。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下周再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近日,消委会公布今年首8个月接获11宗针对地产代理的投诉,涉及未披露物业曾有人堕楼、失实平面图夸大面积、以及村屋花园不入契等问题。香港市场实行双边代理制度,地产中介需同时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促成交易的过程中,角色复杂而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问题通常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操守问题:代理可能明知物业是凶宅、平面图有误或花园地契为租借,但仍选择故意隐瞒。另一个可能性则是代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甚至连自身也未察觉到这些错误。 上述提到的例子中,代理明显存在过失,买家仍有机会追讨损失。然而,置业陷阱层出不穷,涉及的金额往往巨大。 上个月就有买家因业主隐瞒负债,代理和律师未能及时发现,导致订金损失逾70万,并可能无法追回。消委会的11宗投诉相信只是冰山一角;不少案件由于证据不足,投诉难以成立,令问题更加复杂。 消委会还提醒不要轻信“包租”、“包赚”等存疑的承诺。这类案件往往属于“口说无凭”,客人和代理各执一词,最终只能凭运气和依赖法官的判断来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房源,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代理与你素未谋面,他们提供的资料可能存在不实,纯粹是为了吸引买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遇到这种缺乏操守的代理应立即终止交易。不要因为佣金低或房价便宜而冒险,否则可能最终得不偿失。 市场上还有另一种趋势,买家倾向选择销售成绩优异的Top Sales。这类代理往往屡获殊荣,促成交易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他们是否能够同时保障买家和业主的利益却未必可靠,甚至可能恰恰相反。为了达成交易,他们可能隐瞒了不少关键信息,增加了买家的风险。 市场上也有买家偏好选择一些新人代理,认为他们操守纯真,不会耍手段。然而,笔者并不建议这种做法。毕竟,新人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交易往往应对不力,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反而可能让买家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事实上,无论是在内地、台湾,还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都有代理公司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保障措施。例如,提供凶宅查询与披露服务、假业主引致的损失赔偿、失实陈述的赔偿,甚至提供冷静期,让买家和业主在交易过程中更加安心。因此,在选择代理公司时,建议买家多做调查研究,以确保选择可靠且有保障的服务。
自从政府在二月底取消一切楼市的需求控制措施之后,成交量大幅提升,尤其是一手新盘,由2月28日至3月10日,共12天时间,市场新盘成交已经有1,702宗。 而且,不是集中在个别新盘,而是百花齐放。 其中位于石硖尾的Belgravia Place有超过300宗成交,另外就是港岛区的The Holborn、九龙区的Baker Circle. Greenwich及维港1号、新界区的星凯堤岸都有近百宗成交,其余分散在各区的货尾单位都有成交! 最新数据显示,周末在只卖货尾的情况下,一手房源依然吸引力十足,单日成交达到301宗,销售势头持续攀升。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三月份的总成交量将超过3,500宗。 回顾2023年全年一手成交仅为10,650宗。相比之下,这数字已经超过了过去两年平均水平的1/3。根据分析,2024年全年的一手成交预计将突破20,000宗,远超过过去10年平均每年的15,900宗。 至于二手市场,尽管上周末十大屋苑成交仅有10宗,但其活跃程度仍不及新盘的火爆。预计整个三月份的成交量将回升至4,000宗以上,而全年二手成交预计将达到约50,000宗。 成交量上升的一个现象是“一客多食”,即一位客户购入多个单位。最新消息显示,Belgravia Place有一位客户一次性购入了24个单位,这很可能是市场上单笔成交最大的案例! 这些购买者往往是投资客甚至是投机者,他们利用有限公司购买房产,以享受长期的楼花期或者成交期。由于物业只需支付较低的首期款,这些投资者可以在接近成交期时以更高的价格转手,从中获利。 炒风再起已成为人们担心的焦点议题。银行业立即表态拒绝提供“摸货”按揭,这使得投机者不太容易在中途转售房产。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明白,如果楼市完全没有投资者和投机者,将会导致市场陷入一潭死水。这对于急于出售房产的业主来说非常不利,同时也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市场炒风若太过猛烈,可能会重现类似1997年楼市崩溃的情况,这将对经济和民生造成影响。 笔者回顾了97年和98年楼市的情况,当时银行的借贷资料并不完备,买家可以利用一份税单向不同银行借款。结果是,一些炒家可以轻易地拥有十套甚至更多的物业。笔者亲眼见过不少拥有超过百套物业的炒家! 当时,楼市一旦逆转,情况就变得难以应对。许多炒家被迫急于抛售物业。然而,现在银行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在中央信贷资料齐全的情况下,炒家只能利用一手长期成交来炒卖。只要市场情况好转,开发商自然会收紧付款方式,这样炒风就不会无限放大,大家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