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19个相关内容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初步估算2024/25年度的综合赤字将达约1,000亿元,远高于今年《财政预算案》估计的481亿元。这将是连续三年赤字超过千亿,财政储备预计仅剩约7,000亿元。 赤字扩大与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密切相关。在2016至2022年期间,每年卖地收入接近千亿元,但之后逐年下降:2022/23年为700亿元,2023/24年降至200亿元,2024/25年初步预算估计为330亿元。然而,由于多幅地皮流标,截至11月底,卖地收入仍未达到50亿元。 除了卖地收入的直接减少外,楼宇买卖交易所涉及的印花税收入也随之下降。2023/24年印花税收入仅为491亿元,仅为原预算850亿元的58%。 随着特朗普将在明年初正式上任,中国香港将面临更多挑战,除了贸易战外,金融战也可能随时展开,使港府的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香港赤字不断累积,且最近发债认购不足,评级机构可能会下调香港的信用评级。这不仅会提高港府、公营机构,甚至香港私人企业的发债成本,还可能对本港营商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届时可能有人借机狙击港元,动摇联系汇率,进而将香港推入危机。 不过,要解决财政赤字及相关风险,关键在于刺激楼市复苏。这一道理并不复杂,香港政府高官们也一直在采取措施救市。 今年初,全面撤销楼市调控政策,吸引了大量新香港人入市,但效果仅是昙花一现。之后,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出放宽楼宇按揭政策,但在利息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入市依然稀少,因此效果并不显著。 近期,金管局也宣布将为2021至2023年购买楼花的买家提供一次性特别安排,按揭成数最高可达八成,入息占供款比率提升至六成,旨在防止大规模挞订事件,并避免进一步打击买家信心。 虽然港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政策方向正确,但在时机把握上并不理想,因此未能产生显著效果,甚至动摇了市民对政府救市能力的信心。因此,下一步必须采取更具冲击力的举措,迅速见效。 事实上,不少内地同胞通过高才、优才等计划移居香港,旨在为香港的繁荣作出贡献,这不仅符合中央的方针,也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然而,在外汇管制的框架下,他们往往面临从内地调动资金到香港置业的困难。 在笔者执笔时,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这一计划使大湾区的合资格投资者能够通过资金闭环安排,投资对方的投资产品。因此,合资格的移居人士也可以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入香港用于置业,未来若出售物业,则需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回内地。 笔者相信,如果香港政府向中央提出申请,获得批准的机会较高。此项措施能够显著增加购买港楼的潜在买家,而他们往往倾向购买新楼,这有助于缓解发展商的存货压力,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入市买地。这样一来,香港的财政赤字将能得到迅速解决,香港经济也将看到曙光。
上星期,香港股市大幅上涨,从约18300点飙升至20632点,涨幅超过12%。周五的成交额更是达到4457亿,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 首先,出场的是金融系统的三位主要领导:人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中证监主席吴清。他们宣布降准0.25%、降息0.5%,以及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低至15%。这些措施虽然在预期之中,但起初大家对其效果并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紧接着又公布了8000亿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5000亿将提供给证券公司、基金和保险公司,允许他们将债券、股票ETF和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转换为国债或央行票据等流动性高的资产,以便快速变现,但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再投资于股票。另有3000亿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回购,利率则定在1.75%。 三位领导还表示,若这些措施有效,资金没有上限,后续可以继续增加投入。最后,他们还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出类似香港盈富基金的平准基金,直接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如果上述措施顺利实施,将对疲弱的中国股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国内经济形势不佳,股市疲软的同时,楼市的复苏更是重中之重。单纯救助股市,对整体经济的帮助有限。正当市场逐渐冷静之际,星期四政治局突然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实施有力度的减息”,表态非常坚决且清晰。本周一,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相继宣布取消限购政策,这一系列措施有望为楼市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市场上还传出消息,中国计划推出2万亿的财政刺激措施,其中1万亿将用于对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升级提供补贴。同时,政府还将向有两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发放每名孩子800元的补贴。剩下的1万亿则用于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问题。上海和四川等地也传出将发放消费券,以刺激当地消费。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振经济,促进消费,缓解市场压力。 同时推出多项强有力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清楚地感受到中央救市的决心。因此,外资纷纷转向,抢购中港股票,推动股市屡创新高。 那么,楼市的走势又会如何呢?股市和楼市一样,关键在于市场信心!香港楼市的发展将取决于政府在10月施政报告中是否会推出进一步的措施,以提振购买力并吸引投资者入市。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下周再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上周三公布的施政报告备受期待,尤其是在当前楼市低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政府能为楼市注入新动力。虽然政策中提及了不少楼市相关内容,但刺激措施的力度略低于预期,或许未能满足部分人的期望。 唯一落实的政策是将新投资移民入境计划的认可投资范围从原先仅限于工商物业,扩展至5000万港元或以上的住宅物业。然而,这一门槛相当高,加上去年投资移民的成功个案仅有几十宗,因此对市场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 此前坊间盛传的多项提议,如青年置业贷款计划、允许强积金用于置业首期、放宽高端人才资金来港置业等,均未在报告中出现。新增的措施仅是提高40岁以下年轻人购买居屋的机会,这将使购买力更多流向居屋市场,反而对上车盘不利。 对市场有长远影响的,反而是金管局同时宣布放宽住宅按揭条件,所有物业无论价值、自用或投资,私人或公司持有,按揭上限一律为七成。加上“辣招”税项的取消,这对投资者入市显然更为有利。近期市场上的新盘也出现了更多“一客多食”的现象,投资者(俗称“西饼客”)积极入市。在减息的背景下,投资者的入市趋势将有所提升,放宽按揭后将有助于扩大杠杆效应,预期回报率将更高!这一系列因素将有利于交投回升和楼市价格的企稳。 施政报告中「规管劏房」是另一个重点,淘汰劣质劏房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笔者也表示支持。然而,必须意识到,当劏房升级为简朴房后,供应量势必减少。笔者推测,政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增加公屋供应来弥补这一缺口,但问题在于目前轮候公屋的队伍仍然十分漫长,这无疑会给现有的住房需求带来额外的压力。 市场上其实有不少空置的工厦和商厦,政府应考虑如何活化这些资源来填补简朴房供应的不足。这不仅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还能有效缓解公屋轮候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合理改造这些空置建筑,既能增加住房供应,又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来看,施政报告的措施相对温和,预计不会导致楼价快速反弹。不过,方便投资者入市的方向是正确的,有助于推动楼市逐步回归健康发展。
回顾2024年,回报最高的资产依然是比特币。2023年,比特币价格从16,670美元涨至42,288美元,涨幅超过150%。2024年,比特币更有可能突破10万美元,连续两年成为回报冠军。 与此同时,美股也表现强劲,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从年初的4,700点上涨至突破6,000点,涨幅超过28%。虽然结果看似与2023年相似,变化不大,但2024年却发生了许多全球重大事件,投资市场也因此波动剧烈。 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虽然他的胜选并不意外,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不仅拿下所有摇摆州,普选票也超过了民主党对手,最终更是在参众两院同时获得过半数支持。这让外界相信,待他明年正式上任后,将不再受到反对派的掣肘,几乎能够完全贯彻其政策。然而,特朗普的政策充满争议,且部分措施互相矛盾,效果难以预测,使2025年的投资环境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他经常提到的大幅加征关税,必然会推高通胀,进而限制利率下调的空间。然而,持续高企的利率不仅会对本已处于高位的美股造成压力,也不利于削减贸易赤字,更难以吸引企业回流美国。因此,特朗普最终会推行强美元还是弱美元政策,将成为决定利率走势的关键因素,自然也会对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024年,香港政府多次出招救楼市。3月全面撤辣,一度带动楼市出现“小阳春”,但好景不长,楼价在7月后再次回落。10月的施政报告进一步放宽楼宇按揭成数,允许投资移民购买住宅物业等措施,然而成效依然有限。 展望2025年,香港政府将面临巨额财政赤字,若楼价无法回升,卖地收入及相关厘印税不足以扭转赤字困局,政府恐怕还需加码推出更多救市措施。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频频推出组合拳,旨在稳住房价,提振消费。12月的政治局会议透露,2025年中国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笔者相信,中央的这些措施将于2025年逐步显现效果,推动市场逐步回稳。 笔者对香港住宅物业市场持审慎乐观态度,预计上半年楼价仍会下跌约5%,但下半年有望收复失地,全年或录得2-3%的升幅。相比之下,商业物业的挑战更大,受大湾区融合、北上消费兴起及网上购物普及等多重因素影响,商铺租金将继续下跌,售价自然难以回升。至于写字楼市场,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加上在家工作模式持续流行,需求进一步减弱,预计要等待内地经济重拾升势,才值得投资者重新考虑入市。
今年的施政报告不仅在楼市政策上占据了重要篇幅,行政长官李家超更是在报告中多次提到“变革”与“改革”。 其实,香港的角色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型,从渔村、转口港、制造基地,到中西文化的桥梁。如今,香港的转型与发展正面临重要机遇。 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黄金储存仓库的计划,旨在助力香港成为国际黄金及贵金属交易中心。香港交易所早已在伦敦设有金属交易所(LME),而本地的认可仓库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投资、衍生产品、保险、仓储、贸易及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此外,大幅降低烈酒税率的举措,亦为香港建立新的烈酒交易中心提供了契机。中国大陆是烈酒的主要市场,香港因地理优势具备发展潜力。 施政报告的另一亮点,是打造“留学香港”的品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拥有多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如中大、港大、科大等,具备进一步发展成为亚洲高等教育枢纽的条件。前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建议香港鼓励中外私立高校来港办学,参考美国波士顿的经验,在麻省理工周边50英里内已汇聚了超过100所高校,包括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公私立、文理科兼备。 香港政府可以通过优惠土地租赁的方式吸引这些学校,让其在港设立校区,学校关闭后土地自动归还,减少政府开支的同时带动高等教育发展。这些外国留学生在港学习期间不仅会带动消费,还可能选择留港工作,为香港增添人才。 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城市,要实现变革和发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方向指引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备受关注的美国大选最终由特朗普获胜。选前民调显示,特朗普与贺锦丽的竞争异常激烈,选票差距可能非常接近,最坏的情况可能是落败的一方拒绝承认结果,进而引发市场动荡。 然而,实际情况是,特朗普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赢得了七个摇摆州,选举人票超过300票,远远领先于对手,总票数也突破7,400万票,比贺锦丽多出近400万票。 此外,共和党不仅重新掌握了参议院控制权,众议院的席位也遥遥领先,相信最终会是特朗普的囊中物。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施政将不再受到民主党制约,可以尽情施展,这将对香港的经济、股市和楼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目前媒体的主流报道集中在特朗普可能大幅提高对中国60%的关税,这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出口,拖慢中国经济的复苏,并可能推高美国的通胀,进而放缓降息步伐,甚至可能转为加息,房地产市场将首先受到冲击,形势严峻! 事实上,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增加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因此他一直反对强美元和高利率。笔者预计,特朗普上任后,将采取各种措施压低美元汇率,以提升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特朗普所提到的增加关税,似乎更多是作为谈判的筹码,目的是通过施压对手,迫使对方做出让步。 笔者认为,大家必须关注马斯克的角色!此次他全力支持特朗普,不仅每天在社交平台X上积极发声,还亲自出席集会助阵,甚至每天捐赠100万美元支持特朗普的政纲。如果特朗普败选,马斯克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如今,马斯克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未来将肩负重要职责,协助施政。他在中国有庞大的经济利益,特斯拉一半的产量来自中国,他懂得如何与中国领导人沟通。再加上特朗普本身也具备商人思维,注重实际利益而非意识形态对立,在中美竞争中,马斯克将发挥重要的沟通作用。 事实上,特朗普的上台,对中国和香港的最大好处,是缓解台海战争危机。在特朗普的上任期内,他没有发动任何战争。而在他此次的胜利演讲中,他提到自己是来结束战争的。 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将回归二战前的孤立主义,即“美国优先”。他不愿为台湾出钱出力,更不会开战。世界和平,远比任何事都更为重要!
上周,政府发布的官方楼市指数显示,7月份住宅楼价为301.8,比上月下跌1.2%,创下8年来的新低;2024年上半年累计跌幅达3.1%。换句话说,2月份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对住宅市场交投的提振效果已经完全消退。 相比2021年的历史高点398.1,楼价平均下跌了24.2%,这一跌幅已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的跌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未来跌幅会有多大?是否会重现1997年至2003年间楼价下跌70%的历史? 毫无疑问,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后,住宅市场一度非常活跃。仅在3月份,一手成交量便达到了4176宗。然而,由于不少发展商面临资金压力,纷纷通过低价促销来吸引买家,不仅抢走了二手市场的客源,也迫使急售的二手业主降价应对。这种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价格越卖越低,甚至发展商之间也展开了价格战,进一步打击了买家的信心。 不过,如果从数据来看未来几年的供应情况,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房屋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3至4年的住宅潜在供应量为10.9万伙,虽然比上一季减少了3000伙,但这仍然是历史上的第二高水平,也是连续7个季度供应量保持在10万伙以上。尽管表面上看不到乐观的迹象,因为存货仍然庞大。 但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未来这些潜在供应量究竟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可动工但尚未动工的熟地数字。这个数字在本季度已经下降至13,000伙,创下了10年来的新低,原因在于可供开发的熟地越来越少。2023年,政府及相关机构仅售出了三幅住宅用地,分别位于荃湾宝丰路、坚尼地城西宁街及启德地皮。相反,流标的项目却达到了六个。此外,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商宁愿让政府收回农地,也不愿自行发展。 进入2024年后,1月至3月,政府宣布暂停出售住宅用地;而在4月至6月期间,仅有复星国际在西贡清水湾的邵氏片场重建项目和7月份的小沥源一幅小型地皮成功出售,以及粉岭北一项补地价项目完成。此外,柴湾首个私人参与居屋项目「乐建居」也以流标告终。因此,大家可以预期,未来三年这个数字将会大幅减少。 笔者大胆假设,如果每年新增的可动工熟地仅为8,000伙,那么未来三年总供应量将仅为24,000伙。在此基础上,假设未来三年售出的单位每年平均为15,000伙,三年总共售出45,000伙,那么潜在供应量将减少21,000伙,降至88,000伙,与房屋局公布的数字形成一定落差。当然,这些数字只是假设,未必完全准确,但趋势应该不会错。在当前市况下,发展商缺乏动力大力发展,因此供应会自然调节。 与1997至2003年的房地产市场相比,现今的情况有一个显著不同。当时住宅空置率从3.7%飙升至近7%,而2024年首季的住宅空置率则仅为4.1%。作为代理中介公司,尽管每月的成交量没有明显减少,但交易类型已从以买卖为主转向以租赁为主。 由此可见,整体居住需求并没有减少,问题主要出在市场信心上。美国经济数据不佳,预计9月份开始利息将会下降。一旦利息下降,投资收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积压的存货减少,发展商也不再需要通过大幅降价来吸引买家,置业信心便有望恢复。 笔者一向对香港的前景保持乐观,因此最近也鼓励子女抓住当前选择多、价格相对较低的机会,进行楼换楼。从两房换成三房,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最近,国内经济状况不佳,房价下跌,从事金融业的高薪人士也面临减薪。双重打击之下,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实在令人惋惜。 在当前的负面氛围下,有一种说法流传:如果拜登在2025年大选中落败,而新总统尚未上任,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会动荡,香港也难以幸免,可能遭受封锁,资金流动受限。因此,建议尽快出售香港的物业,将资金转移到国外以确保安全。 若美国限制香港资金自由流通,相当于对中国全面发动金融战,这将引发全球经济和贸易的连锁反应,后果难以预估。美国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的举措已让中东、印度等国家对美元体系产生警觉,若再打击香港,美元体系将面临严重倒退和破坏。这样一来,美国可能得不偿失。 笔者也理解,近年来香港的楼市大跌,消费力减弱,进出口贸易不景气,各个环节都在倒退。这使人怀疑香港是否会因此失去过去作为中间人的地位和功能,从而一蹶不振。 回想60年代,父母都在工厂里工作,那时香港以制造业为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的许多工厂北迁,制造业逐渐衰落,香港转向贸易、金融和设计领域,服务于更大的市场。 如今,中国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自然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港人北上消费。虽然价廉物美的竞争确实对香港的餐厅和相关商户带来冲击,但整体上却为香港人带来了更高的生活享受。 香港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并在角色上做出相应调整。优秀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香港的一大强项;中大、港大及科大能够吸引大量国内学生前来就读,许多毕业生留在香港发展,补充了年轻人不足的问题,减轻了香港的老龄化压力。 除此之外,香港结合了先进的西方医疗和中医诊疗,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香港的年轻人只要能够灵活应变,利用这些优势,自然能抓住中国庞大的发展机遇。有祖国庞大的市场作为后盾,笔者对香港的未来发展依然非常乐观!
自从二月底彻底取消楼市「辣招」以来,楼市明显活跃起来。尤其是一手房市场,在三月份总成交量达到4,123宗;不过,成交集中在中小型单位上。 三月份成交量最大的楼盘是日出康城的Season Place,共售出540套单位;其次是恒基在深水埗的Belgravia Place,售出410套单位;泰峰位于坪石区,成交324套单位,排名第三。这三个楼盘都以中小型单位为主,售价在700万以下的单位普遍畅销,一旦售价超过1,000万,需求就显得相对疲软。 上周,长实在黄竹坑站推出其上盖物业BLUE COAST,首轮发售422个单位。该物业以大户型为主,起价1,000万,平均售价为1,850万。尽管推出时的平均每平方呎售价为21,968元,相较于同区其他近期楼盘的开盘价有近三成的折扣,此举在市场上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然而,在当前楼市主要以满足刚性需求和自住为主的环境下,对于BLUE COAST能否迅速售罄,市场意见显著分歧。 BLUE COAST首轮发售取得显著成绩,成功售出413个单位,占全部可售单位的98%。此次发售使发展商套现近75亿港元,创下了2013年4月《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实施以来,单月成交金额最高的新盘记录。 此盘开售当天,人潮涌动,售楼处人满为患,排队等待登记的买家长龙甚至延伸到了商场外的天桥及对面的港铁站,场面极为壮观。 最值得关注的是大手买家的表现,项目分为F、A及B组。F组主要是购买5至8套单位的买家,共有15组客人登记,其中3组各购买了8套,其余12组各购买了5套,F组总计售出84套,约占总销售量的20%。 前线同事报告,几乎所有F组买家都是普通话使用者,其中一些已持有香港身份证,而另一些则仅持有内地身份证明。A组的买家可购买最多4套单位,此组共售出219套。F组和A组的大手买家共售出303套,占所有可售单位的72%;这两组中,内地客户的比例同样非常高。 由此可见,在「撤辣」政策的影响下,不少国内客纷纷来港寻找合适的房地产投资机会。实际上,全球很多受国内人士欢迎的大城市,都对外国买家征收相关税项:英国为2%,澳大利亚在6%到10%之间,新加坡高达60%,而加拿大的一些热门城市甚至对外国人购房设限。相比之下,香港对外国人购房并没有特别的征税措施,买卖自由且没有限售政策,这样的开放环境无疑极具吸引力。 大手客的表现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示:只要价格和份量吸引人,即使平均楼价高达1,850万,也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促使他们重新投入楼市投资。这为楼市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信心! 笔者认为,本地的购买力无疑受信心影响,目前尚未完全释放。但只要发展商的存货持续减少,降价促销的压力减轻,市场信心将逐渐恢复。这种情况下,楼市有望展现出一线曙光。
最近两年,楼市下跌导致之前高价买入楼花的业主在收楼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估价不足,相较于购入价,可能已经折让了20%至30%。 以一个1,000万港元的物业为例,业主原本计划做九成按揭,只需支付100万首期,但现在物业估价仅为700万,最高借贷额度为630万,首期因此大增至370万。 并非每个买家都有能力一次性拿出额外的270万,因此无法完成交易。交易取消后,之前已付的100万首期将被发展商没收。 更严重的是,发展商可能会收回差价,即单位重售后,发展商少收的楼价部分。例如,若发展商以700万成功再出售单位,则有权向原买家追收200万的欠款。 相反,如果以有限公司名义置业,最坏的情况是将公司关掉和取消,发展商无法追究个人责任。当然,持有一间有效公司是有成本的:成立时需付约2万元,每年找会计师核数的费用在2至3万元不等,还需支付每年的商业登记费(2150港元)。 不过,如果物业出租,在计算物业税时,比个人持有更灵活。除了一般的差饷和管理费可以获减免外,银行贷款利息(无论是一层还是两层的利息)也可以扣减,甚至一些装修费或聘请专业人士管理物业的成本,都可以作为扣减项目,因此比个人持有更划算。 当然,利用有效公司的方式比个人持有复杂,尤其在利得税的计算上。如果个人持有物业,只要不是炒家且持有物业超过三年,物业升值部分将被视为房产增值,在香港无需缴税。 但若以有限公司持有,税务局可查找该公司过往的买卖记录,判断公司的本质是否为买卖物业,进而对从中获取的利益征收16.5%的利得税。因此,一般会计师会建议利用一间全新的有限公司持有物业,以减少这种风险。 以往,由于楼市受辣招影响,用有限公司置业需要支付楼价30%的厘印费,卖家自然没有动力去做。但当下所有辣招已经取消,大家不妨考虑利用有限公司置业。尤其是购买远期楼花,单单因为不用被发展商追回差价,已经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