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414个相关内容

金管局出手快 按揭重回正轨

上周,笔者在专栏中提到银行在审批按揭贷款时的延误,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金管局在接到代理业界和立法会议员的投诉后,迅速采取行动,财政司司长也与银行进行了沟通。 上周五,金管局联合中银、汇丰和渣打召开了记者会,银行承诺在收到完整文件后,会在两周内通知买家结果。 笔者认为这个承诺是合理的,笔者从未要求银行放松审批标准,毕竟各银行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银行一旦拖延审批,整个物业市场就会因此增加额外的不确定性,导致成交量减少,业主的套现能力降低,不得不降价出售物业,这直接影响到物业估值,进而促使银行进一步收紧贷款,形成恶性循环。金管局显然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出手速度比预期更快,这一点值得赞扬。 上周五,另一项重要消息是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的言论。他明确表示“是时候调整政策,提振就业市场”,这一言论强烈暗示九月可能启动降息。 市场分析指出,鲍威尔没有再使用“循序渐进”或“观望数据”等字眼来形容降息步伐,因此预计九月的降息幅度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九月降息的幅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联储局的焦点从通胀转向就业市场,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的降息幅度可能会更大。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截至今年三月的非农业就业数据(2023年4月-2024年3月),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最初报告的少了81.8万个,平均每月少了6.8万个。 此前,每月公布的新增就业数据通常在10万到20万之间,这意味着这些数字被高估了35%至70%。此外,最新的7月非农业新增就业人数也降至11.4万人,创下2020年12月以来的新低,而6月公布的20.6万人也大幅下调至17.9万人。 美国就业市场表现不佳,从上市公司频繁裁员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市场预计,从9月开始到2025年6月,美联储的降息幅度可能会达到2%至2.5%。 虽然,香港的最优惠利率不太可能完全跟随美国的降幅,但银行同业拆息(HIBOR)将会随大市波动。目前一个月的拆息率为4%,如果降至2%,以住宅物业按揭为H+1.3%计算,实际利率将为3.3%,相比当前封顶息率的4.125%,利率有望下调0.825%。 对于贷款者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而对于银行来说,按揭业务也将重新变得有利可图。随着利率下降,按揭市场可能会再次活跃起来,各银行之间会为争夺优质客户展开激烈竞争,市场将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投资缩动工慢 楼价难大跌

上周,政府发布的官方楼市指数显示,7月份住宅楼价为301.8,比上月下跌1.2%,创下8年来的新低;2024年上半年累计跌幅达3.1%。换句话说,2月份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对住宅市场交投的提振效果已经完全消退。 相比2021年的历史高点398.1,楼价平均下跌了24.2%,这一跌幅已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的跌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未来跌幅会有多大?是否会重现1997年至2003年间楼价下跌70%的历史? 毫无疑问,撤销楼市调控措施后,住宅市场一度非常活跃。仅在3月份,一手成交量便达到了4176宗。然而,由于不少发展商面临资金压力,纷纷通过低价促销来吸引买家,不仅抢走了二手市场的客源,也迫使急售的二手业主降价应对。这种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价格越卖越低,甚至发展商之间也展开了价格战,进一步打击了买家的信心。 不过,如果从数据来看未来几年的供应情况,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房屋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3至4年的住宅潜在供应量为10.9万伙,虽然比上一季减少了3000伙,但这仍然是历史上的第二高水平,也是连续7个季度供应量保持在10万伙以上。尽管表面上看不到乐观的迹象,因为存货仍然庞大。 但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未来这些潜在供应量究竟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可动工但尚未动工的熟地数字。这个数字在本季度已经下降至13,000伙,创下了10年来的新低,原因在于可供开发的熟地越来越少。2023年,政府及相关机构仅售出了三幅住宅用地,分别位于荃湾宝丰路、坚尼地城西宁街及启德地皮。相反,流标的项目却达到了六个。此外,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商宁愿让政府收回农地,也不愿自行发展。 进入2024年后,1月至3月,政府宣布暂停出售住宅用地;而在4月至6月期间,仅有复星国际在西贡清水湾的邵氏片场重建项目和7月份的小沥源一幅小型地皮成功出售,以及粉岭北一项补地价项目完成。此外,柴湾首个私人参与居屋项目「乐建居」也以流标告终。因此,大家可以预期,未来三年这个数字将会大幅减少。 笔者大胆假设,如果每年新增的可动工熟地仅为8,000伙,那么未来三年总供应量将仅为24,000伙。在此基础上,假设未来三年售出的单位每年平均为15,000伙,三年总共售出45,000伙,那么潜在供应量将减少21,000伙,降至88,000伙,与房屋局公布的数字形成一定落差。当然,这些数字只是假设,未必完全准确,但趋势应该不会错。在当前市况下,发展商缺乏动力大力发展,因此供应会自然调节。 与1997至2003年的房地产市场相比,现今的情况有一个显著不同。当时住宅空置率从3.7%飙升至近7%,而2024年首季的住宅空置率则仅为4.1%。作为代理中介公司,尽管每月的成交量没有明显减少,但交易类型已从以买卖为主转向以租赁为主。 由此可见,整体居住需求并没有减少,问题主要出在市场信心上。美国经济数据不佳,预计9月份开始利息将会下降。一旦利息下降,投资收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积压的存货减少,发展商也不再需要通过大幅降价来吸引买家,置业信心便有望恢复。 笔者一向对香港的前景保持乐观,因此最近也鼓励子女抓住当前选择多、价格相对较低的机会,进行楼换楼。从两房换成三房,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中央重招救楼市 置业信心可挽回

4月30日,中国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强调需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屋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最高层罕见地发文,明确表示要解决房地产问题。正当大家猜测研究结果何时会出台时,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于上周五5月17日公布了相关结果。 具体措施包括四点,首先设立3,000亿再贷款额度,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与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的未出售商品房,并改为保障性住房。以60%在贷款比率推算 ,可带动5,000亿的银行资金去收购发展商手上的房屋。 这3,000亿也是国家真金白银拿出来支持房地产复苏,对重振大家的购房信心有莫大帮助;尤其是今次出招非常快 ,此次政策从提出到落实仅用了17天时间,坊间就有人估计这主意必须来自中国最高层。 既然如此,中央救市的决心已定。尽管有人认为3,000亿的金额对于超过7万亿市值的待售商品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引子。配合另外三项措施,可以有效带动市场的购买力。如果计划效果良好,不排除进一步追加资金的可能性。 拯救市场还有额外三招: (一)降低全国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率,首套房降至15%,第二套房降至25% (二)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 (三)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五年以上利率为2.85% 这些措施结合起来,成功传递了楼价“触底”的讯息。买家的首付和利息支出大大降低,使得购房变得更加轻松,入市更加容易。 反观香港,情况也有些相似,大量房产积压需要消化。笔者认为香港政府可能会跟随国内的步伐。一旦取消所有限制措施后,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香港政府实际上还有很多对策可用。 例如,笔者在五月初曾建议类似于沪深港通的措施,与内地人士开通一些配额,或允许通过高才通或优才计划入境香港的人才合法调动资金来港置业,这样楼市的库存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因此,随着中央推出重磅措施,香港官员也会大胆效法,大家不用太担心。

香港上车置业 未必如报导难

在香港置业,尤其是年轻人购房,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现象在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属于常态,并不罕见!  笔者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不少置业难的报道,当中会引用不少指标去证明这种现象,部份指标可谓相当吓人,例如置业负担指数达72%,看似非常严重!   首先,此指数是根据一个面积45平方米(约480平方呎)单位的楼价,以7成按揭,20年供款计算出每月的按揭供款,再除以私人住宅家庭收入中位数而计算出来。   现时全港平均楼价约每呎$15,000,480呎的单位即是约$720万,每月供款以3.75%计算,平均每月供款约$29,000,而相关家庭入息中位数为$40,200,所以计算出来便是约72%。  这个数字表面上看似合理! 但当中有些细节大家不妨细心考虑一下。 首先,全港的私人自住单位有超过60%是完全没有按揭,这指数是假设大家都有70%按揭,已经是没有反映大多数的情况。   大家可能会认为指数虽然未能反映全港情况,但年轻人首次上车置业绝大多数要按揭,也能反映他们的困难! 但是$720万的楼价,也是个全港的平均数。如果年轻人上车,多数会选择较易负担的新界楼。  根据2023年底差饷物业估价署的资料,45平方米的住宅在新界的平均价是约每呎$10,300,总价在$500万左右,如果用此楼价计算出来的负担指数,就下降至50%左右,相对于原先的72%就更加能够反映上车的真实情况!  另外一个经常被引用来证明置业难的指标就是香港连续13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榜首。此指标说2023年香港的楼价相对入息比率为18.8倍,即香港人要不吃不喝约19年,才可以成功置业。  这比率远高于第二位的澳洲悉尼(13.3)及第三位的美国三藩市(12)。 这种直接比较很容易发生很大的偏差,就以悉尼及三藩市作比较。这些城市的税率非常高,高收入人士的入息税往往超过40%;反过来,香港的税率最高也只是15%。  香港置业人士可动用的税后收入远高于悉尼及三藩市。 若将指标改为税后收入,香港的指标会变为22倍,而悉尼也是22倍,三藩市则是20倍。 况且香港有约一半人居住于政府的资助房屋,比率也是远高于欧美等国家,用全民收入平均数计算也会令指数容易产生误解!  笔者提醒各位,在阅读各类指标时,必须小心了解其背后的定义,才能完全避免以偏概全,真正了解事实的全部! 

“香港已玩完” 说法太夸张 

此前,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金融时报发文「香港已玩完」(引起社会上热烈的讨论。 西方人士对中国及香港发表恶意批评其实见怪不怪,当中不少人,根本对中国及香港没有深入认识,但罗奇一向被视为「中国大好友」,1980年代初便在香港和中国经济研究有30多年,一直看好中国及香港的发展! 此次立场倒转,因此更令人关注!  罗奇在其文章中是用恒生指数的表现认定「香港已死」。他说从2019年至今,恒生指数由3万点下跌至现在16000点,跌幅近半。从1997年回归至今,恒生指只涨了5%。   恒生指数只是金融市场内几十只股票的股价表现,何以能够反映香港的盛衰,股价不升长跌,涉及多种因素,美国股票屡创新高。  依罗奇的思维,岂不是美国的国力应该如日中天? 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美国的两党政治内耗严重,国内分裂也很明显,对外债台高筑,美之地位岌岌可危。   今年尾大选,特朗普一旦未能当选,其支持者可能不服从选举结果,要求推翻结果,发生动乱也有可能,「美国已玩完」的机会似乎比「香港已玩完」更见说服力。  虽然不同意其结论,但也研究了他提出的三大因素,借此理解西方人如何看香港,也有价值!  罗奇认为第一个因素是本地政治,由2019年的「逃犯条倒」引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令中央实施「国安法」削弱了香港的自治,令「五十年不变」的承诺腰斩!   笔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若没有国安法和23条,外国机构(包括间谍组织)在香港和中国境内的活动,香港政府没有足够的法律基础去监管及制裁。这与“一国两制”和50年不变的承诺毫不相干!笔者也寄望在爱国者治港的环境下,中央有信心让香港有机会进一步普选特首,让外国人明白香港的高度自治,并没有改变!  第二个因素是国内经济的困局,特别是「三个D」,即高债务、通货紧缩和人口结构老化(Debt, Deflation and Demography),笔者同意国内经济短期面临的一些困难,也令香港受到影响!  中国过往过份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转向消费型,寻求高质量发展,No Pain No Gain,经过艰难日子,相信好日子会重临。  至于第三点是中美之间的竞争令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受到影响,这无异令香港与欧美的贸易减少了,但其他地区的机遇却不少,例如中东及东南亚。重点是香港能够转型,适应世界的改变。   任何一个地方,墨守成规不求进步,自然会被淘汰,香港也不例外。 罗奇的言论正好警剔我们要加倍努力,不要被人家看低!   

城市要繁荣 安全不可少

过去三周,笔者前往美国旅行,途经八个州。因为大多数地方都是旅游胜地,只有在西雅图、盐湖城和旧金山这三个城市才能真正体验美国人的生活状况。现在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见闻! 30年前,笔者首次来到旧金山,觉得这里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居住。唐人街规模宏大,能够满足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饮食选择也非常丰富。难怪身边有不少人选择移民到这里。 这次旧地重游,感觉完全不一样。首先,出发前就收到朋友的警告,千万不要进入危险地区,晚上也避免单独在街上行走。抵达旧金山时,亲眼目睹情况果然恶劣。不少店铺门口都自设警卫,而在唐人街的超级市场里,许多日常商品都被上锁。顾客若要购买,必须通知店员开锁取出,非常浪费时间。 超市这样做当然有原因。当地朋友告知,由于美国加州的法律将盗取950美元以下的罪行定义为轻罪,最初只是鼓励了一些贫穷的露宿者自由取用生活用品及食物。然而,情况变本加厉,一些犯罪分子便乘机组织大群人入店抢掠,然后将赃物放上网上商店,以低价转售牟利。 首当其冲,自然是商店的商家,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唯有关门大吉!笔者在最繁盛的商业街,也见到空置率非常高,部份街道甚至十室九空! 由于旧金山生活容易,自然吸引了更多犯罪分子和露宿者移居到此,街上很容易见到他们的踪影。笔者也多次被他们“问候”或“要求捐款”,给居民带来了不少恐惧和担忧。结果,不少加州居民选择移居到盐湖城、拉斯维加斯和休斯顿。 这些地方的共通点是安全感强,很少有露宿者骚扰,加上房价便宜很多。朋友在加州卖掉一套房子后,在这些地方不仅可以买一套房子自住,还可以再买一套或两套用于收租,生活自然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因此,任何一个地方要繁荣,安全必不可缺。庆幸的是,香港一直都是一个安全度高的大城市。由于篇幅所限,其他城市的所见所闻留待下次再谈!

撤辣小阳春 会否昙花一现?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发布的官方楼价指数报告显示,指数已升至305.2,结束了持续10个月的跌势,并环比上涨了1.06%。这一变化普遍符合市场预期。 进入4月份,香港私人住宅市场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楼市均出现放缓。3月份,一手住宅成交量达到4176宗,而截至4月28日,3月份的成交量仅为1778宗。 热门新盘如日出康城的Season Place和Blue Coast在第二轮销售中仅售出约70%至75%的单位。此外,4月份十大屋苑的成交量也显著下降,从3月的370宗降至173宗,下降幅度达54%。 市场正关注撤销调控政策(即“撤辣措施”)的持续效果。最近,何文田地铁站上盖的新盘朗贤峰推出,平均每平方尺售价接近20,000港元,比该区其他在售新盘降价超过两成。 尽管存在疑虑能否迅速售罄,但开盘时购房者反应热烈,特别是三房单位很快售罄,买家中实际使用者的比例高于Blue Coast项目。鉴于此,朗贤峰计划加推更多单位,并拟通过招标销售下一期更具吸引力的大户型,预期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吸引买家。 上周房屋局发布了未来三至四年内的一手私人住宅潜在供应预测,总计达到历史新高的112,000伙。 这其中,21,000伙已经竣工但尚未售出,已动工的住宅数量则为72,000伙。值得注意的是,这72,000伙中有40,000伙的建设工作是在2022年之前已经开始的。这意味着,到2025年前,这40,000伙住宅预计大部分将完成建设,成为现楼供市场选择。 根据差估署的预测,2024年将有22,300伙住宅落成,而2025年的数字预计为25,500伙,两年合计达47,800伙。 然而,根据过往经验,差估署在预测落成量方面往往有所高估。因此,作者更倾向于相信房屋局的估计,即在2025年前将有40,000伙住宅完成建设并投入市场。 展望未来两年,香港楼市预计将有近60,000伙现货及货尾单位待售,给发展商带来巨大的销售压力。在这样的供应量面前,售价上涨将面临挑战。 从需求角度看,美国持续延迟加息的预期对买家的需求产生了影响。然而,我注意到香港的1个月同业拆息(HIBOR)正在不断下滑。 在2023年底,利率通常超过5厘,并在12月20日达到5.63%,但进入2024年后,利率开始下降至约4厘左右。到4月25日,同业拆息更是跌破4厘,降至3.98%。 在美息不减的预期下,港息却逆市下跌,反而资金流入香港市场,所以一旦有美国减息配合,相信香港的减息速度会比预期快,而且香港在2023年底有16亿存款 ,年增长5%,不少港人移民,资金应该减少流走才对。结果,资金反而有易增长,究竟是什么样的资金流入香港? 港股走强,外资的流入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国内投资者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香港的存款利率接近4%,而美国则达到5%,相较之下,国内存款利率只有2%左右。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国内投资者势必有动机将资金转移至香港市场。 尽管国内有外汇管制,但仍存在各种规避途径。如果香港楼价继续下跌,只要国内开通一些类似于沪深港通的配额,允许国内资金合法进入香港房地产市场,那么当前约60,000个待售房产的库存也不会成为问题。因此,不必对香港楼价过度悲观,我相信下跌的风险已经相当有限。

活用有限公司 置业安心好处多

最近两年,楼市下跌导致之前高价买入楼花的业主在收楼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估价不足,相较于购入价,可能已经折让了20%至30%。 以一个1,000万港元的物业为例,业主原本计划做九成按揭,只需支付100万首期,但现在物业估价仅为700万,最高借贷额度为630万,首期因此大增至370万。 并非每个买家都有能力一次性拿出额外的270万,因此无法完成交易。交易取消后,之前已付的100万首期将被发展商没收。 更严重的是,发展商可能会收回差价,即单位重售后,发展商少收的楼价部分。例如,若发展商以700万成功再出售单位,则有权向原买家追收200万的欠款。 相反,如果以有限公司名义置业,最坏的情况是将公司关掉和取消,发展商无法追究个人责任。当然,持有一间有效公司是有成本的:成立时需付约2万元,每年找会计师核数的费用在2至3万元不等,还需支付每年的商业登记费(2150港元)。 不过,如果物业出租,在计算物业税时,比个人持有更灵活。除了一般的差饷和管理费可以获减免外,银行贷款利息(无论是一层还是两层的利息)也可以扣减,甚至一些装修费或聘请专业人士管理物业的成本,都可以作为扣减项目,因此比个人持有更划算。 当然,利用有效公司的方式比个人持有复杂,尤其在利得税的计算上。如果个人持有物业,只要不是炒家且持有物业超过三年,物业升值部分将被视为房产增值,在香港无需缴税。 但若以有限公司持有,税务局可查找该公司过往的买卖记录,判断公司的本质是否为买卖物业,进而对从中获取的利益征收16.5%的利得税。因此,一般会计师会建议利用一间全新的有限公司持有物业,以减少这种风险。 以往,由于楼市受辣招影响,用有限公司置业需要支付楼价30%的厘印费,卖家自然没有动力去做。但当下所有辣招已经取消,大家不妨考虑利用有限公司置业。尤其是购买远期楼花,单单因为不用被发展商追回差价,已经值回票价了。

优惠政策欠周全 爱你变成害你

上周,笔者向你们介绍了美国夏威夷居高不下的物价。近日,美国联储局官员又“放鹰”,意味着可能降息再次被推迟。 在途经东京转机前往夏威夷的漫长旅程中,笔者有大量时间观看电影。这次选择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花月杀手》,讲述了美国白人如何巧妙地从美国印第安人手中夺取土地和资源。 在片中,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的William鼓励让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Ernest迎娶印第安女子Mollie,并通过一系列阴谋杀害Mollie的家人,以便将家族财产转移到Mollie名下,最终毒害Mollie以便Ernest继承这些财产。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个人悲剧的描绘,也是对历史上这类事件的反思和批评。 剧情背景是1920年的俄克拉何马亚洲,当时当地的白人互相勾结,谋财害命无法无天,原住民的惨况,这样的历史背景激发了我对夏威夷土著遭遇的深入了解。 夏威夷在1898年正式并入美国成为准州之一,虽然权力交接过程中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但据说这是通过公投完成的。 然而,在夏威夷,我仍然看到不少土著居民在家外悬挂支持独立的旗帜。公投的实际运作过程值得深思。 此外,我发现有些地区被划成为“原居民保护区”。据导游说,这些区域楼价超平,因为买家必须拥有最低限度10%的原住民的血统! 只需几十万美金便有交易! 不过,此款房屋的共通点就是比较残破,因为许多买家的收入并不高,缺乏资金维修; 日积月累,自然失修令价值下跌。 这种情况,和香港的居屋情况相似,由于买家有收入限制,而且也需要补地价才能出售,令物业的价值未能有效释放。 怪不得香港有不少学者建议将居屋补地价取消,才能使市场机制有效运作! 另一个原居民优惠是入息保障,他们的入息若低于政府设下的水平,可向政府申请补足差额;结果令许多懒惰原住民只工作半年,甚至自愿失业,以免影响政府的补贴。 有些人认为种种优惠都是糖衣毒药,包藏祸心,目的是弱化原住民,难怪现在的原住民只占总人口的10%,无论对印第安人或夏威夷土著,都是不怀好意,只是手段不同! 香港现已回归祖国,这让大家免去了被外国人剥削和伤害的担忧。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政策可能带来的反效果,避免初衷良好的政策产生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务必要在实施政策时保持审慎,以免“好心办坏事”。

雨水多常见渗漏 责任难分对与错

上周末香港突然遭遇了倾盆大雨,尤其是将军澳和西贡区。在短短一小时内,这两个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140毫米,打破了纪录。 笔者收到住在西贡区的亲戚的求救,严重的情况下,房子里漏水得快变成了游泳池! 轻微的则是天台或窗边漏水。在大风大雨期间,漏水问题往往最严重,但即便在平时,笔者也时常接到客户或亲朋好友的咨询:遇到家中漏水,应该如何处理?如何追究赔偿? 首先,当然是找出漏水的源头。最常见的情况是窗户或冷气机周边的密封老化,导致水渗入;这种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相对来说是较幸运的。 更麻烦且常见的情况是墙内的水管漏水,尤其在浴室或厨房。这种情况需要拆除部分墙壁进行维修,可能会造成室内一片混乱,维修时间也可能很长,费用自然也会比较高昂。 如果是新楼,还可以向开发商汇报,因为一般有三年的保修期。虽然这样可以免除维修费用,但在维修期间,房屋的许多地方可能无法使用,这难免会带来许多不便。 最棘手的情况是漏水的源头不在自己家中,而可能来自屋外。这时需要确定问题的源头在哪。最简单的方法是关掉全屋的水喉30分钟,记录关前和关后的水表读数。如果读数在关掉后仍然上升,那就说明水喉漏水,而源头可能不在自己屋内。 如果漏水的源头不在屋内,那问题就可能出在邻居那里。但要准确找到源头是哪一户,这并不容易,其他业主通常没有动力帮你查找源头,甚至可能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不合作。这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如果需要,业主可以向物业管理处寻求帮助,甚至可以打电话给1823,向渗水办投诉!渗水办是由食环署和屋宇署联合成立的机构,负责帮助调查漏水源头。他们有权向法庭申请手令,强制进入住宅进行检查。 除了漏水会影响日常生活,物业买卖过程中也经常遇到漏水问题及责任纠纷。新买家在收楼后才发现单位存在漏水现象,心中自然感到不快,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追究前业主的责任并不容易。 首先,一般市场上的买卖合约通常规定以现况交易,买家除非能证明前业主故意疏忽,导致漏水损失,否则胜算很低。 此外,如果漏水源头在邻居家,前业主也不一定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购买二手房时,最好向业主查询该单位是否有漏水记录。如果业主隐瞒漏水事实,可能涉及失实陈述,这样追究责任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因此,在看房的过程中,要仔细留意每个地方的细节,并使用可靠的房地产代理协助,这会更加有保障。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