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629个相关内容

打不死精神 香港转型不惧

上周末,在巴黎奥运会上,香港选手江旻憓勇夺女子重剑金牌。比赛过程跌宕起伏,她在决赛中一度以1比7大幅落后,但她没有放弃。赛后,江旻憓表示:“我不想输得那么难看,不想没有展现出香港精神就放弃。” 最终,她将比分追至12比12,并在加时赛中凭借“决一剑”方式漂亮地赢得了比赛。 江旻憓在决赛中的绝地反击固然令人津津乐道,但她背后的辛酸却不为外人所知。她的左右膝盖的十字韧带都曾先后断裂,能够在受伤后坚持训练,复出并再创高峰,展现了无比坚毅的斗志。这充分反映了香港人打不死的精神。 香港目前的经济状况正处于转型期,可以说是面临逆境。笔者也曾听到不少年轻人在诉苦,羡慕上一代人能够赶上香港发展的高速黄金年代,认为成功在当时似乎触手可及,只因时机好。 相反,笔者认为年轻人不了解上一代的辛酸。50至60年代的长辈们连温饱都是问题,只能住在山边的寮屋。70至80年代,笔者第一次坐飞机去外地,还是作为兼职学生领队带团。 即便有外国名牌大学提供奖学金,也因为没有生活费,不敢去就读!毕业后也不敢谈梦想,只希望尽快找到工作,帮补生计。笔者曾羡慕年轻一代有充足资源,有更大的空间去开阔视野及发展潜能,生活上不用为基本生计发愁。然而,事实上,大家都不需要羡慕对方。无论背景如何,面对困难,要成功克服都靠一颗热血的心! 香港也经历了多次转型。50至60年代,香港曾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笔者的父母也是工厂工人。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大部分工厂都搬到了深圳,香港的经济重心转向贸易、金融和地产。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香港的角色可能也需要重新定位。 笔者一向对香港的前途保持乐观态度。每一代人都会遇到难关,而克服这些难关靠的正是这一批有斗心、有能力、打不死的香港年轻人!

特朗普回朝机会高 香港楼价回升有望

笔者执笔时,刚收到拜登宣布退出竞选连任的消息,并推举副总统贺锦丽为继任候选人。自上周拜登宣布患病并暂停一切选举活动以来,大家对此已有心理准备,因此拜登退选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遭遇暗杀未遂后,民望反而有所上升,其胜率高达70%,几乎稳操胜券,迫使民主党不得不调整策略以应对。即便新任候选人最终落败,民主党仍希望能在参众两院保持多数席位,以对特朗普的施政形成制约。 笔者估计,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民主党派出哪位候选人,当选机会都甚微。特朗普再次执政已是大势所趋。其施政方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与现今民主党所推行的政策截然不同。大家需要对此进行深思并做好相应准备。 特朗普这次竞选再次利用了2016年当选时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在政治上,他是右翼民粹主义的代表,主张修建边境围墙以阻止非法移民入境,并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他致力于保护传统美国白人的利益,尤其是美国中部的工人阶层,这些摇摆州的选举结果往往是总统选举胜负的关键。如果大家仍有兴趣移民美国,笔者建议务必三思;在右翼思潮的影响下,仇外心理更加严重,加之美国人人持枪,人身安全也成问题。 至于经济政策,特朗普的影响更为全球性,尤其是对中国。特朗普最著名的是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此次竞选中,他更是强调要对全球任何地方的货物征税,尤其对中国征收高达60%的关税。市场上有不少评论担心,高关税会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加剧,使得减息无望,甚至可能再次加息,进而使中国及香港的经济继续面临困境。 但笔者对此持有极大怀疑。首先,特朗普作为一个坚定的生意人,他深知选民对通胀的厌恶,因此不可能重蹈民主党的覆辙。笔者倾向于认为,他的策略可能是通过谈判来交换一些经济利益,从而使关税的增加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胀。 特朗普还声称台湾“偷走”了美国的晶片生意,要求台湾支付“保护费”,并施压欧洲增加军费支出,否则将退出北约。他非常关注美国的财政赤字,每年国债的利息支出庞大,因此,如何开源节流是他必须处理的首要任务。他可能会逼迫中国购买5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以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同时,他计划振兴美国的工业,提高白人工人的收入,并通过降低美元汇率来增加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因此,笔者相信如果特朗普当选,减息的幅度可能会更大,这对中国及香港的经济更为有利。同时,香港的物业市场也有望因此回升。

香港地位靠变通 须适应时代变迁

最近,国内经济状况不佳,房价下跌,从事金融业的高薪人士也面临减薪。双重打击之下,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实在令人惋惜。 在当前的负面氛围下,有一种说法流传:如果拜登在2025年大选中落败,而新总统尚未上任,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会动荡,香港也难以幸免,可能遭受封锁,资金流动受限。因此,建议尽快出售香港的物业,将资金转移到国外以确保安全。 若美国限制香港资金自由流通,相当于对中国全面发动金融战,这将引发全球经济和贸易的连锁反应,后果难以预估。美国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的举措已让中东、印度等国家对美元体系产生警觉,若再打击香港,美元体系将面临严重倒退和破坏。这样一来,美国可能得不偿失。 笔者也理解,近年来香港的楼市大跌,消费力减弱,进出口贸易不景气,各个环节都在倒退。这使人怀疑香港是否会因此失去过去作为中间人的地位和功能,从而一蹶不振。 回想60年代,父母都在工厂里工作,那时香港以制造业为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的许多工厂北迁,制造业逐渐衰落,香港转向贸易、金融和设计领域,服务于更大的市场。 如今,中国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自然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港人北上消费。虽然价廉物美的竞争确实对香港的餐厅和相关商户带来冲击,但整体上却为香港人带来了更高的生活享受。 香港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并在角色上做出相应调整。优秀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香港的一大强项;中大、港大及科大能够吸引大量国内学生前来就读,许多毕业生留在香港发展,补充了年轻人不足的问题,减轻了香港的老龄化压力。 除此之外,香港结合了先进的西方医疗和中医诊疗,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香港的年轻人只要能够灵活应变,利用这些优势,自然能抓住中国庞大的发展机遇。有祖国庞大的市场作为后盾,笔者对香港的未来发展依然非常乐观!

中国科技领先全球 香港示范宣传效力佳

上星期,笔者在本栏分享了,在三藩市「零元购」的经历。此外,笔者也发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在三藩市各条大街上可见,其中包括Google母公司旗下的Waymo及通用汽车旗下Cruise。笔者尝试过乘坐,但遗憾的是,由于无法在应用程序中成功注册香港电话号码,最终未能体验到这一新服务。 笔者翻查资料,发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当地引发了不少争议。单在2022年以来,便发生了接近600宗交通事故。其中一些事故包括无人驾驶出租车无故停在路上,妨碍消防救援行动;另有多达1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因通讯网络过载而无法接收和发送数据,结果被迫集体停在街上,导致交通堵塞。此外,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对出租车司机及Uber司机的生计也会造成冲击,因此也曾发生过车辆被恶意破坏的事件。 反观国内,无人驾驶技术自2017年开始在公路上试行,主要集中在巴士运行上。巴士路线固定,出错机会较少,这有助于系统收集足够的数据,从而逐步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截至2024年,国内已有至少16座城市允许在公共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以百度旗下的Apollo为例,其自动驾驶累计行车里程已突破1亿公里,订单超过600万单;相比之下,Waymo的累计行车里程仅为1,149万公里,订单只有70万单,差距显著。 再看看香港的情况,无人驾驶出租车固然没有任何测试;相反,香港连电动单车或电动滑板在街上行走也是违法。如果出于安全考虑,可以禁止在大街或繁忙区域行驶,但若因为法律落后,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显得政府的无为。 三藩市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虽然起初不受本地人欢迎,但成功吸引了外国旅客的眼球。这些旅客对这一新事物啧啧称奇,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因此增强了三藩市作为先进科技城市的形象,逐渐赢得了本地人士的接受。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若能将国内成功的先进科技展示给全世界,不仅有助于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还对提升国家形象大有裨益。 其实,北京上周已经试飞了载人低空飞行汽车——小鹏汽车旗下的「旅航者X2」。这款飞行汽车可以载两个人,并具备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这种曾经只在电影中见过的未来城市情景,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香港应充分利用自身作为国际城市的优势,加入这类技术的试验行列,为香港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处处有熊猫》作用难持久

由于海洋公园的大熊猫「盈盈」和「乐乐」成功诞下一对龙凤胎,加上国家再赠送两只大熊猫来到香港,南区一时之间有六只大熊猫聚集,十分热闹。 为此,南区区议会推出了名为『处处有熊猫』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意在推动香港旅游业的复苏。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巴士巡游、大熊猫彩艇和帆船展示、特色灯饰布置,甚至还有大熊猫主题糕点制作等,种类繁多,别出心裁。 然而,大部分活动集中在国庆节前后,持续时间较短。虽然这些活动为国内游客增添了不少吸引力,但效果可能只是短暂的。 过去,香港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免税购物环境、时尚潮流和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但随着中国大陆的不断开放,这些曾经的优势逐渐消退。 要重新激发游客的热情,香港需要重塑并推广其独特的魅力。香港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殖民历史,例如上环的水坑口,在港岛大规模填海之前,曾是一个重要的渡轮码头,也是登陆港岛的理想地点。 1841年,美国军舰就在此处登陆。再如中环街市旁的域多利皇后街,它曾是华人社区与英国人聚居区的分界线。诸如此类的殖民历史、古迹和背后的故事,都可以打造成独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此外,香港也曾有“东方荷李活”之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产同样可以与旅游业结合,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重新挖掘和推广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香港有望再次成为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台湾的卖座电影《海角七号》和上海的电视剧《繁花》的取景地纷纷成为了旅游景点,这为香港提供了启示。香港的粤语歌曲和电影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内地依然广受欢迎,如何将这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当局值得深思的方向。 此外,香港拥有风景如画的郊野公园,离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推行保育旅游和生态旅游,必定能吸引热爱大自然的游客。 然而,即使有好的构思,执行是否到位才是成败的关键。笔者曾参观庙街夜市的“夜缤纷”活动,发现新增了不少售卖熟食的临时摊位,但食物质量平平,价格却非常高,明显是针对游客的“天价”。与此同时,原本庙街上具有特色的传统大排档,由于食环署的严格执法,无法继续在街头摆卖,纷纷倒闭。政府各部门如何协调合作,可能是实现旅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

盛事之都欠焦点 美食天堂更实际

为了振兴香港疲弱的本地消费,政府计划在2024年举办210项“盛事”。然而,刚刚公布的七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仅为291亿元,按年下跌11.8%,而2024年前七个月的总值也下降了7.3%。 尽管“盛事”数量庞大且成本高昂,其实际效果却备受质疑。行政会议召集人及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也曾指出,许多“盛事”的成效有限,形同“倒钱进海”,建议应以“盛事贵精不贵多”为原则。 的确,数量众多的“盛事”令人眼花撩乱,包括玩具展、文具展、灯饰展、货运研讨会、WOW Submit、Chubby Hearts Hong Kong等。大家是否对这些“盛事”有所了解呢? 笔者也意识到,虽然“盛事”主要集中在几项大型活动上,但在没有“盛事”的日子里,如何吸引消费并带动经济效益呢? 关键在于,成功举办“盛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仅凭“盛事”来吸引顾客成本过高,“盛事”只能作为吸引新顾客的手段。一旦顾客来到香港,必须有其他理由让他们再次光临,才会真正带来经济效益。 过去,香港曾是购物天堂,但随着时代变迁,网上购物兴起以及国内税率的降低,香港的购物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笔者认为,香港作为“美食天堂”的招牌仍有很大潜力。以米其林2024年为例,香港拥有79间一星至三星的餐厅,涵盖粤菜、沪菜、法国菜、意大利菜、日本菜等传统美食,还有印度菜、宁波菜、南美菜、韩国菜、粥面店、海鲜店,甚至分子料理等多样选择。 除了高价菜馆,平民食肆也不少,有214间餐厅入选推介。香港的美食不仅丰富多样,能够跨越文化,还需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美食是每个人的渴望,香港在这方面依然具备独特魅力! 香港不仅继承了美食的传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货运枢纽,世界各地的食材能迅速运抵香港,使得香港在餐饮国际化方面领先于许多城市。 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香港必须在种类和质量上不断提升,而不是仅靠平价竞争。成为美食盛事之都将帮助香港持续吸引顾客,促进餐厅生意的繁荣。 除了带动就业和提高铺位使用率,还能间接促进商用物业的租赁市场,最终使本地消费者也从中受益,实现多重好处!

组合拳,拳拳到肉,股市飞升,楼市又几时

上星期,香港股市大幅上涨,从约18300点飙升至20632点,涨幅超过12%。周五的成交额更是达到4457亿,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 首先,出场的是金融系统的三位主要领导:人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中证监主席吴清。他们宣布降准0.25%、降息0.5%,以及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低至15%。这些措施虽然在预期之中,但起初大家对其效果并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紧接着又公布了8000亿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5000亿将提供给证券公司、基金和保险公司,允许他们将债券、股票ETF和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转换为国债或央行票据等流动性高的资产,以便快速变现,但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再投资于股票。另有3000亿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回购,利率则定在1.75%。 三位领导还表示,若这些措施有效,资金没有上限,后续可以继续增加投入。最后,他们还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出类似香港盈富基金的平准基金,直接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如果上述措施顺利实施,将对疲弱的中国股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国内经济形势不佳,股市疲软的同时,楼市的复苏更是重中之重。单纯救助股市,对整体经济的帮助有限。正当市场逐渐冷静之际,星期四政治局突然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实施有力度的减息”,表态非常坚决且清晰。本周一,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相继宣布取消限购政策,这一系列措施有望为楼市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市场上还传出消息,中国计划推出2万亿的财政刺激措施,其中1万亿将用于对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升级提供补贴。同时,政府还将向有两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每月发放每名孩子800元的补贴。剩下的1万亿则用于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问题。上海和四川等地也传出将发放消费券,以刺激当地消费。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振经济,促进消费,缓解市场压力。 同时推出多项强有力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清楚地感受到中央救市的决心。因此,外资纷纷转向,抢购中港股票,推动股市屡创新高。 那么,楼市的走势又会如何呢?股市和楼市一样,关键在于市场信心!香港楼市的发展将取决于政府在10月施政报告中是否会推出进一步的措施,以提振购买力并吸引投资者入市。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下周再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挑选代理要小心 操守经验不可缺

  近日,消委会公布今年首8个月接获11宗针对地产代理的投诉,涉及未披露物业曾有人堕楼、失实平面图夸大面积、以及村屋花园不入契等问题。香港市场实行双边代理制度,地产中介需同时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促成交易的过程中,角色复杂而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问题通常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操守问题:代理可能明知物业是凶宅、平面图有误或花园地契为租借,但仍选择故意隐瞒。另一个可能性则是代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甚至连自身也未察觉到这些错误。 上述提到的例子中,代理明显存在过失,买家仍有机会追讨损失。然而,置业陷阱层出不穷,涉及的金额往往巨大。 上个月就有买家因业主隐瞒负债,代理和律师未能及时发现,导致订金损失逾70万,并可能无法追回。消委会的11宗投诉相信只是冰山一角;不少案件由于证据不足,投诉难以成立,令问题更加复杂。 消委会还提醒不要轻信“包租”、“包赚”等存疑的承诺。这类案件往往属于“口说无凭”,客人和代理各执一词,最终只能凭运气和依赖法官的判断来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房源,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代理与你素未谋面,他们提供的资料可能存在不实,纯粹是为了吸引买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遇到这种缺乏操守的代理应立即终止交易。不要因为佣金低或房价便宜而冒险,否则可能最终得不偿失。 市场上还有另一种趋势,买家倾向选择销售成绩优异的Top Sales。这类代理往往屡获殊荣,促成交易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他们是否能够同时保障买家和业主的利益却未必可靠,甚至可能恰恰相反。为了达成交易,他们可能隐瞒了不少关键信息,增加了买家的风险。 市场上也有买家偏好选择一些新人代理,认为他们操守纯真,不会耍手段。然而,笔者并不建议这种做法。毕竟,新人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交易往往应对不力,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反而可能让买家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事实上,无论是在内地、台湾,还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都有代理公司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保障措施。例如,提供凶宅查询与披露服务、假业主引致的损失赔偿、失实陈述的赔偿,甚至提供冷静期,让买家和业主在交易过程中更加安心。因此,在选择代理公司时,建议买家多做调查研究,以确保选择可靠且有保障的服务。

减息太迟经济衰退 全球资产掀大风暴

上星期日本宣布加息,同时美国失业率上升引发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导致日圆套息交易持续平仓。受此影响,日圆从低位161升至141,在短短一周内升值了13%,令人惊讶。 星期一,环球股市遭遇严重抛售,其中日股跌幅最为夸张,日经指数在一天内下跌4451点,跌幅达12%。南韩综合指数下跌超过9%,台湾加权指数下跌超过8%,澳洲普通股指数下跌超过3.5%。 美国方面,道指开盘下跌681点,最大跌幅达1237点,标准普尔指数一度下跌超过5%,纳斯达克指数下滑超过6%,AI股王辉达的股价一度急挫超过15%。不仅股票市场风声鹤唳,石油、矿产、加密货币Bitcoin也跌破5万美元,资产市场无一幸免。 这次全球资产风暴的主要触发点之一是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今年笔者在美国停留了两个星期,发现消费市场环境不佳。 然而,美国联储局因通胀数字未达标而迟迟不肯降息,这让市场人士感到非常担心。恐慌情绪一旦被引发,就会愈演愈烈。日股的跌幅尤其不合理,虽然日圆与美元的息差减少导致日圆拆仓,但日圆的上升对持有日股的投资者并没有汇率变换的影响,不应该让他们急于抛售日股。 结果,日股的跌幅最大,拆仓只是导火索,真正原因可能是情绪因素,随后引发了电脑程序的连锁反应,导致卖盘相互踩踏。 实际上,2021年美国通胀已经非常严重,但鲍威尔迟迟不肯加息,结果导致2022年不得不大幅加息以压抑通胀。如今,经济受到了高息的影响,应该及早降息,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然而,现在又一次错失了时机,可能最终又要被迫加速大幅降息。 不少美国投资银行预计,9月份可能降息0.5厘,11月再降0.5厘,12月再降0.25厘,全年共计降息1.25厘。更有人预测,美国联储局可能会在下星期举行特别会议降息。然而,笔者认为以鲍威尔保守的性格,年内降息1.25%的可能性极低,但降息0.75%至1%的机会却大大增加。 加速降息对香港物业市场无疑是及时的甘露。虽然大家可能认为香港的最优惠利率未必会立即跟随降息,但降息会使发展商的利息支出立即下降,减少他们的资金压力,从而避免他们急于削价出售,对稳定市场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如何,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且结构复杂,一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因此大家在投资时务必谨慎行事。

非加拿大公民不能在加拿大买房了?这些群体享有豁免权!

为了提高加拿大人民的房产购买能力,加拿大总理特鲁多(Trudeau )于2023年宣布实施为期两年的非加拿大籍人士购买住宅物业限制令。  本该于2025年1月1日结束的买房禁令,却在今年2月宣布该禁令被延长至2027年,以增加当地的住宅供应,并缓解加拿大正在面临的白热化房地产市场。 因此,自2023年起,非加拿大籍人民和外国营利性企业无法在这四年内,购买加拿大非休闲住宅物业。  所有非法购房者将被罚款高达1万加元(约合5.75万港元),而涉及非法购房交易的第三方也同样会被惩罚。  哪个群体将被影响?  所有非加拿大公民将涉及在内,无法在加拿大购买住宅房屋。  但是,以下群体享有豁免权,仍可在加拿大买房:  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  未成立于加拿大法律或加拿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由非加拿大公民控管的公司  国际学生 持有有效工作签证并在加拿大工作过的外籍工人(之前的纳税申报表和工作经验已被废除)  已定居在加拿大的外交官、领事官员和国际组织成员  具有临时居民许可证的外国人(包括难民) 实施限制令后,哪些房屋不能被购买?  限制令中的“住宅”涵盖独立屋、半独立屋、联排别墅以及三户以下的公寓楼。   然而,非加拿大公民仍可购买休闲和娱乐房产。  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买房的好机会  虽然外籍人士在加拿大购买房地产更具挑战性,但这为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制造了一个竞争力较少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延长外籍买家的买房禁令,加拿大公民将更有能力负担当地的住宅房屋,为增加自己的房屋资产。  政府也可以确保房屋被用作民众家庭居住,不会成为投资用途的资产类别。  加拿大先前推出的房屋无限购买和贷款的政策,对外籍买家来说,无庸置疑地是个吸引力极大的投资地点。  可是,禁止外国人购买非休闲住宅物业的四年禁令,可能会让外国买家对在加拿大产缺乏信心。   无论如何,这项新政策对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而言,会是个投资房地产市场的绝佳机会。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