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039个相关内容
回顾2024年,回报最高的资产依然是比特币。2023年,比特币价格从16,670美元涨至42,288美元,涨幅超过150%。2024年,比特币更有可能突破10万美元,连续两年成为回报冠军。 与此同时,美股也表现强劲,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从年初的4,700点上涨至突破6,000点,涨幅超过28%。虽然结果看似与2023年相似,变化不大,但2024年却发生了许多全球重大事件,投资市场也因此波动剧烈。 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虽然他的胜选并不意外,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不仅拿下所有摇摆州,普选票也超过了民主党对手,最终更是在参众两院同时获得过半数支持。这让外界相信,待他明年正式上任后,将不再受到反对派的掣肘,几乎能够完全贯彻其政策。然而,特朗普的政策充满争议,且部分措施互相矛盾,效果难以预测,使2025年的投资环境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他经常提到的大幅加征关税,必然会推高通胀,进而限制利率下调的空间。然而,持续高企的利率不仅会对本已处于高位的美股造成压力,也不利于削减贸易赤字,更难以吸引企业回流美国。因此,特朗普最终会推行强美元还是弱美元政策,将成为决定利率走势的关键因素,自然也会对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024年,香港政府多次出招救楼市。3月全面撤辣,一度带动楼市出现“小阳春”,但好景不长,楼价在7月后再次回落。10月的施政报告进一步放宽楼宇按揭成数,允许投资移民购买住宅物业等措施,然而成效依然有限。 展望2025年,香港政府将面临巨额财政赤字,若楼价无法回升,卖地收入及相关厘印税不足以扭转赤字困局,政府恐怕还需加码推出更多救市措施。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频频推出组合拳,旨在稳住房价,提振消费。12月的政治局会议透露,2025年中国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笔者相信,中央的这些措施将于2025年逐步显现效果,推动市场逐步回稳。 笔者对香港住宅物业市场持审慎乐观态度,预计上半年楼价仍会下跌约5%,但下半年有望收复失地,全年或录得2-3%的升幅。相比之下,商业物业的挑战更大,受大湾区融合、北上消费兴起及网上购物普及等多重因素影响,商铺租金将继续下跌,售价自然难以回升。至于写字楼市场,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加上在家工作模式持续流行,需求进一步减弱,预计要等待内地经济重拾升势,才值得投资者重新考虑入市。
近日,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议员在与地产代理界代表联同会见金管局高层时哽咽落泪,引发广泛关注,反映了香港银行在关键时刻『落雨收遮』的现象。 表面上,银行因抵押品价值下跌而要求借款人补缴差额,属于正常的风险管理,毕竟银行需要保障存户的利益,并对股东负责。然而,事实上,不同的资产类别所面临的风险并不相同。简单来说,商业物业的业主通常是投资者,其投资性质与股票买卖没有太大区别。 坊间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赚得盆满钵满,不能只赢不输。因此,银行不应因他们的错误决策而让金融系统承担风险。因此,当商业物业借贷人出现欠供或严重资不抵债时,银行进行CALL LOAN(要求提早清还欠款)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除了商业物业贷款,银行还涉及大量住宅物业按揭业务,其性质大不相同。大多数住宅物业的业主都是自住的小业主,尤其是在辣招实施后,购房收租的比例明显降低。买家大多只是为了拥有一个安乐窝,他们并非专业投资者,即使楼价下跌甚至陷入负资产,只要有能力供款,通常不会贸然断供。 即使在1997年至2003年楼价大跌70%的情况下,住宅坏账比例依然很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有限。因此,金管局要求,只要业主持续供款,银行就不应对贷款人CALL LOAN,这一观点在社会上也已达成共识。 然而,近期银行在新造按揭方面出现了罕见的变化。以往,银行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今却呈现出互相推让的局面。对于资料不齐全或收入不稳定的申请者,银行理所当然会拒绝。但即使所有文件齐全且符合审批条件,银行也会以贷款配额用尽为借口拒绝申请。 正如前文所述,住宅按揭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楼价已下跌超过25%,风险也相应减少。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银行拒绝贷款是因为利率过低;如果这是事实,应该会有银行以较高的息率开展业务才对,但现实中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利率高低似乎只是一个借口。 无论如何,住宅市场涉及超过100万个小业主,如果银行过度收紧住宅按揭,资金和物业的流通性将进一步受挫,楼价下行压力也会进一步削弱大家的消费能力。 一旦这种恶性循环出现,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甚至引发通缩。因此,银行有责任维持社会的稳定趋势,确保市场有适当的资金流动,保持资产的流通性,不应拒绝符合条件的住宅按揭申请。帮助市民安居乐业也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上周三公布的施政报告备受期待,尤其是在当前楼市低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政府能为楼市注入新动力。虽然政策中提及了不少楼市相关内容,但刺激措施的力度略低于预期,或许未能满足部分人的期望。 唯一落实的政策是将新投资移民入境计划的认可投资范围从原先仅限于工商物业,扩展至5000万港元或以上的住宅物业。然而,这一门槛相当高,加上去年投资移民的成功个案仅有几十宗,因此对市场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 此前坊间盛传的多项提议,如青年置业贷款计划、允许强积金用于置业首期、放宽高端人才资金来港置业等,均未在报告中出现。新增的措施仅是提高40岁以下年轻人购买居屋的机会,这将使购买力更多流向居屋市场,反而对上车盘不利。 对市场有长远影响的,反而是金管局同时宣布放宽住宅按揭条件,所有物业无论价值、自用或投资,私人或公司持有,按揭上限一律为七成。加上“辣招”税项的取消,这对投资者入市显然更为有利。近期市场上的新盘也出现了更多“一客多食”的现象,投资者(俗称“西饼客”)积极入市。在减息的背景下,投资者的入市趋势将有所提升,放宽按揭后将有助于扩大杠杆效应,预期回报率将更高!这一系列因素将有利于交投回升和楼市价格的企稳。 施政报告中「规管劏房」是另一个重点,淘汰劣质劏房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笔者也表示支持。然而,必须意识到,当劏房升级为简朴房后,供应量势必减少。笔者推测,政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增加公屋供应来弥补这一缺口,但问题在于目前轮候公屋的队伍仍然十分漫长,这无疑会给现有的住房需求带来额外的压力。 市场上其实有不少空置的工厦和商厦,政府应考虑如何活化这些资源来填补简朴房供应的不足。这不仅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还能有效缓解公屋轮候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合理改造这些空置建筑,既能增加住房供应,又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来看,施政报告的措施相对温和,预计不会导致楼价快速反弹。不过,方便投资者入市的方向是正确的,有助于推动楼市逐步回归健康发展。
迪拜的天际线不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更象征着无限的机遇。 这里有飞速发展的经济、奢华的生活方式,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难怪迪拜成为了房地产投资的热门选择。 不管你喜欢豪华别墅、时尚公寓,还是高端商业空间,迪拜都能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前景相当诱人。 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迪拜应该是你房地产投资清单里的头号目标吧! 1. 地理位置优越 优秀的投资点离不开绝佳的战略位置。 迪拜地处欧洲、亚洲和非洲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国际贸易、旅行和商业的重要枢纽。 凭借这一全球化的便利条件,迪拜已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之列,仅2024年上半年便接待了超过4490万名旅客。 迪拜的战略位置不仅推动了商业繁荣,也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潜力。随着跨国企业、全球初创公司和富裕外籍人士的不断涌入,对商业和住宅物业的需求持续攀升。 2. 经济增长 多年来,迪拜从依赖石油获得收入转型为以旅游、金融、贸易和房地产为驱动力的多元化经济体。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阿联酋的GDP预计在2025年可以增至3.8%。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住房和商业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迪拜的自由区设立办事处。 同时,专业人士、游客和外籍人士的涌入使得从经济型公寓到豪华别墅等各类住房需求持续增长。 3. 房产价格稳定上涨 根据居外IQI首席执行官Kashif Ansari透露,迪拜住宅房地产价格预计将在2024年上涨近20%。 在像迪拜市中心、迪拜码头和棕榈岛等热门区域,房地产市场已经显示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还是首次进入市场,这些不断上涨的价格为资本增值提供了绝佳机会。 4. 豪华品牌高端物业 品牌奢华物业的崛起为迪拜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Kashif Ansari提到,像梅赛德斯-奔驰等知名品牌的加入,充分彰显了迪拜在全球房地产市场中的稳固地位。 与这些顶级品牌的合作,为物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功将奢华生活与全球知名品牌融合,吸引了全球高端买家的关注。 未来五到六年,迪拜预计将推出12.5万套奢华住宅单元,满足不断增长的投资者和高端购房者需求。 5. 旅游业繁荣 迪拜的旅游业持续强劲增长,目标是到2025年吸引2300万至2500万游客,显示出这一行业的无限潜力。 2024年,迪拜创下了1715万国际游客的历史新高,比2022年增长了19.4%,也超越了2019年设定的1673万游客的纪录。 此外,像迪拜购物中心和阿联酋购物中心等购物热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对于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这为短期租赁市场带来了巨大机会。 Master Host指出,投资迪拜的Airbnb物业通常能获得7%到12%的投资回报率(ROI),远高于其他市场。 6. 友好的投资环境 迪拜一直致力于为外国投资者打造一个欢迎且便利的环境。 迪拜透明的法律框架和政府支持,使其成为全球房地产投资者最安全的市场之一。 迪拜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名列前茅,投资者在这里享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和稳健的房地产市场。 此外,迪拜的黄金签证计划为房地产投资者提供10年居留权,展现了该市吸引长期投资的决心。 黄金签证计划的福利包括: 提供6个月多次入境签证,便于办理居留许可; 5至10年的长期可续期居留签证; 无需担保人即可维持居留资格; 即使在阿联酋外停留超过6个月,也不会失去居留身份; 可担保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和子女; 可担保无限数量的家政人员; 持有人去世后,家庭成员可继续在阿联酋居住,直到签证到期。 7. 零税收! 迪拜与全球其他城市不同,免征物业税、资本利得税以及租金收入所得税。 这一免税政策意味着投资者可以享受更高的净回报。相比之下,伦敦和纽约等城市的物业税每年可能高达物业价值的2%或更多,严重压缩了投资收益。 迪拜的零税收环境让投资者能够最大化物业收入,提升投资回报。 别错过等待你的绝佳投资机会! 在这里留下你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将你的梦想变为现实。
日本丰富的文化与稳定的房产市场常常吸引许多投资者前往该国购买房地产。 在日本购置房产的梦想触手可及,但买房前,你需要深入了解国外投资者需遵守的日本房产法律。 这篇文章将为你详细解析每个步骤,帮助你自信无忧地实现购房梦想! 1. 外籍人士可以在日本买房和土地吗? 外国人可以在日本购买房屋和土地,因为日本对房产所有权没有法律限制。无论是日本本地人还是外国买家,房产交易流程和法律规定都是透明且一致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购置房产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永久居留权或日本居住签证。 日本是少数几个允许外国人以永久产权购买房产的亚洲国家之一,这对外国投资者非常有吸引力。 在日本拥有房产,如房屋或土地,尤其是在像北海道和二世古这样的热门地区,还具有资本增值的潜力。 2. 房产所有权类型 i) 永久产权 想要进行长期房产投资的外籍购房者,永久产权的房地产将相对合适,因为永久产权包含了土地和房产的所有权。 屋主可掌握房子的决定权,让你自由且无束缚地出售。然而,永久产权地房产需要定期偿还房产和城市规划税。 ii) 租赁产权 租赁权是指房屋所有权,但不包括房屋所在土地的所有权。这类型的产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很常见,价格也较为实惠,但需要向土地拥有者支付地租。 租赁权也可能有所不同: 地上权(Surface Rights):拥有建筑物所有权,但对土地所有权是有限的。 租借权(Rental Rights):限制对土地的改动或转售的可能性。 3. 外籍人士可以在日本贷款买房吗? 如果外籍购房者有永久居留权或与日本公民结婚,那在日本申请房贷会更容易获批。 日本的银行也会向那些在日本长期稳定工作的外国人提供贷款。 需要融资的非日本居民可寻找在日本和母国皆设有分行的银行机构,使融资申请相对容易通过。 银行会根据以下内容对申请者进行个人评估: 当前就业状况及工作经历 总体财务状况 当前薪资(银行通常要求年收入在200万至500万日元之间,但具体会有所不同) 年龄 现有的房贷情况 你可选择签署固定利率贷款或浮动利率贷款。在日本,固定利率贷款的利率较低,因此较受欢迎。 在所有亚洲国家之中,日本买房的限制较少,所以吸引着许多来自国外的投资者。
最近市场上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二手住宅买卖案件。由于卖方隐藏了债务,导致买家最终损失了全部70万订金,案件复杂至极。 律师楼在卖方债务未解决的情况下为何仍将订金交给卖方? 注册文件上出现了第三按揭——邓小姐的身份是什么? 邓小姐所贷出的270万借款为何现在只要求收回60万? 市场传言称,最终交易未成交的真正原因是买方无法获得按揭,导致订金被卖方没收,而非因卖方破产或债务问题未能成交。此事可能会引发警方介入,笔者在此不便对此案件做进一步评论。 假设此事只涉及个别律师楼职员失职或犯规的话,那就是个人职业操守问题,论点及解决方案就在于如何加强监管而已。 相反,若整件事的流程操作都是合法合规,但却都未能保障买家的订金或权益,问题反而更大,涉及整个制度! 笔者回顾当今香港的土地及楼宇注册制度,发现其确实显得相当落后。虽然在土地注册处可以查到物业的拥有人,但这并不法律上保障其拥有真正无瑕的业权。 法律上也未规定所有文件必须注册。任何新文件的出现或现有文件的错漏都可能影响业主的业权。 因此,每次买卖时,律师事务所都需重新审查所有契约文件,一旦发现文件有错漏或因法规变更,可能会导致业权出现瑕疵。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小巴司机案》。在这个案件中,小巴司机通过妻子的名字购买了物业,土地注册处显示的业主名字是妻子的名字。由于妻子隐瞒了丈夫并在未告知他的情况下出售了物业,法律最终判定真正的业主是小巴司机,因此妻子无权出售该物业,买卖被宣布无效。结果,新买家虽然已支付了首期并申请了按揭,但最终却一无所有! 政府对这些情况早有察觉。早在1988年,政府就成立了工作小组,并于2004年7月7日通过了《土地业权条例》。根据新条例,只要在土地注册处成功登记的业主,将获得物业不可推翻的业权。 这一制度已经在中国内地、澳洲、德国、荷兰、新加坡以及大部分实施普通法的地区广泛运用。遗憾的是,自立法以来已超过20年,政府仍未能有效落实法例,制度上的缺陷依旧存在,交易风险也因此持续存在。 在选择地产代理和律师事务所时,大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不要仅仅依据费用的高低做决定,信任和服务质量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初步估算2024/25年度的综合赤字将达约1,000亿元,远高于今年《财政预算案》估计的481亿元。这将是连续三年赤字超过千亿,财政储备预计仅剩约7,000亿元。 赤字扩大与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密切相关。在2016至2022年期间,每年卖地收入接近千亿元,但之后逐年下降:2022/23年为700亿元,2023/24年降至200亿元,2024/25年初步预算估计为330亿元。然而,由于多幅地皮流标,截至11月底,卖地收入仍未达到50亿元。 除了卖地收入的直接减少外,楼宇买卖交易所涉及的印花税收入也随之下降。2023/24年印花税收入仅为491亿元,仅为原预算850亿元的58%。 随着特朗普将在明年初正式上任,中国香港将面临更多挑战,除了贸易战外,金融战也可能随时展开,使港府的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香港赤字不断累积,且最近发债认购不足,评级机构可能会下调香港的信用评级。这不仅会提高港府、公营机构,甚至香港私人企业的发债成本,还可能对本港营商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届时可能有人借机狙击港元,动摇联系汇率,进而将香港推入危机。 不过,要解决财政赤字及相关风险,关键在于刺激楼市复苏。这一道理并不复杂,香港政府高官们也一直在采取措施救市。 今年初,全面撤销楼市调控政策,吸引了大量新香港人入市,但效果仅是昙花一现。之后,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出放宽楼宇按揭政策,但在利息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入市依然稀少,因此效果并不显著。 近期,金管局也宣布将为2021至2023年购买楼花的买家提供一次性特别安排,按揭成数最高可达八成,入息占供款比率提升至六成,旨在防止大规模挞订事件,并避免进一步打击买家信心。 虽然港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政策方向正确,但在时机把握上并不理想,因此未能产生显著效果,甚至动摇了市民对政府救市能力的信心。因此,下一步必须采取更具冲击力的举措,迅速见效。 事实上,不少内地同胞通过高才、优才等计划移居香港,旨在为香港的繁荣作出贡献,这不仅符合中央的方针,也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然而,在外汇管制的框架下,他们往往面临从内地调动资金到香港置业的困难。 在笔者执笔时,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这一计划使大湾区的合资格投资者能够通过资金闭环安排,投资对方的投资产品。因此,合资格的移居人士也可以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入香港用于置业,未来若出售物业,则需通过闭环方式将资金汇回内地。 笔者相信,如果香港政府向中央提出申请,获得批准的机会较高。此项措施能够显著增加购买港楼的潜在买家,而他们往往倾向购买新楼,这有助于缓解发展商的存货压力,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入市买地。这样一来,香港的财政赤字将能得到迅速解决,香港经济也将看到曙光。
近日,消委会公布今年首8个月接获11宗针对地产代理的投诉,涉及未披露物业曾有人堕楼、失实平面图夸大面积、以及村屋花园不入契等问题。香港市场实行双边代理制度,地产中介需同时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促成交易的过程中,角色复杂而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问题通常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操守问题:代理可能明知物业是凶宅、平面图有误或花园地契为租借,但仍选择故意隐瞒。另一个可能性则是代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甚至连自身也未察觉到这些错误。 上述提到的例子中,代理明显存在过失,买家仍有机会追讨损失。然而,置业陷阱层出不穷,涉及的金额往往巨大。 上个月就有买家因业主隐瞒负债,代理和律师未能及时发现,导致订金损失逾70万,并可能无法追回。消委会的11宗投诉相信只是冰山一角;不少案件由于证据不足,投诉难以成立,令问题更加复杂。 消委会还提醒不要轻信“包租”、“包赚”等存疑的承诺。这类案件往往属于“口说无凭”,客人和代理各执一词,最终只能凭运气和依赖法官的判断来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房源,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代理与你素未谋面,他们提供的资料可能存在不实,纯粹是为了吸引买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遇到这种缺乏操守的代理应立即终止交易。不要因为佣金低或房价便宜而冒险,否则可能最终得不偿失。 市场上还有另一种趋势,买家倾向选择销售成绩优异的Top Sales。这类代理往往屡获殊荣,促成交易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他们是否能够同时保障买家和业主的利益却未必可靠,甚至可能恰恰相反。为了达成交易,他们可能隐瞒了不少关键信息,增加了买家的风险。 市场上也有买家偏好选择一些新人代理,认为他们操守纯真,不会耍手段。然而,笔者并不建议这种做法。毕竟,新人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交易往往应对不力,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反而可能让买家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事实上,无论是在内地、台湾,还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都有代理公司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保障措施。例如,提供凶宅查询与披露服务、假业主引致的损失赔偿、失实陈述的赔偿,甚至提供冷静期,让买家和业主在交易过程中更加安心。因此,在选择代理公司时,建议买家多做调查研究,以确保选择可靠且有保障的服务。
为了振兴香港疲弱的本地消费,政府计划在2024年举办210项“盛事”。然而,刚刚公布的七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仅为291亿元,按年下跌11.8%,而2024年前七个月的总值也下降了7.3%。 尽管“盛事”数量庞大且成本高昂,其实际效果却备受质疑。行政会议召集人及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也曾指出,许多“盛事”的成效有限,形同“倒钱进海”,建议应以“盛事贵精不贵多”为原则。 的确,数量众多的“盛事”令人眼花撩乱,包括玩具展、文具展、灯饰展、货运研讨会、WOW Submit、Chubby Hearts Hong Kong等。大家是否对这些“盛事”有所了解呢? 笔者也意识到,虽然“盛事”主要集中在几项大型活动上,但在没有“盛事”的日子里,如何吸引消费并带动经济效益呢? 关键在于,成功举办“盛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仅凭“盛事”来吸引顾客成本过高,“盛事”只能作为吸引新顾客的手段。一旦顾客来到香港,必须有其他理由让他们再次光临,才会真正带来经济效益。 过去,香港曾是购物天堂,但随着时代变迁,网上购物兴起以及国内税率的降低,香港的购物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笔者认为,香港作为“美食天堂”的招牌仍有很大潜力。以米其林2024年为例,香港拥有79间一星至三星的餐厅,涵盖粤菜、沪菜、法国菜、意大利菜、日本菜等传统美食,还有印度菜、宁波菜、南美菜、韩国菜、粥面店、海鲜店,甚至分子料理等多样选择。 除了高价菜馆,平民食肆也不少,有214间餐厅入选推介。香港的美食不仅丰富多样,能够跨越文化,还需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美食是每个人的渴望,香港在这方面依然具备独特魅力! 香港不仅继承了美食的传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货运枢纽,世界各地的食材能迅速运抵香港,使得香港在餐饮国际化方面领先于许多城市。 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香港必须在种类和质量上不断提升,而不是仅靠平价竞争。成为美食盛事之都将帮助香港持续吸引顾客,促进餐厅生意的繁荣。 除了带动就业和提高铺位使用率,还能间接促进商用物业的租赁市场,最终使本地消费者也从中受益,实现多重好处!
英国桌球名将、绰号「火箭」的奥苏利云 (Ronnie O'Sullivan) 透过优才计划获批成为香港人。被问及为何选择香港作为居住地,奥苏利云表示,香港有良好的税制,桌球在香港亦很受欢迎,加上美食和文化,令香港成为一个理想居住地。 笔者认为,税制是各项原因中最具说服力的!香港薪俸税的标准税率仅为15%,公司利得税也只是16.5%;至于英国个人入息税,只要年收入超过12,570英镑,便要缴付20%税款。如果年收入超过12.5万英镑以上,税率更达45%!而且英国还有增值税(VAT)、市政税、遗产税等等,林林总总的税项令收入者负担非常重,怪不得香港一向被称为税务天堂。举个例子,明年「LIV 高球2025 香港站」的奖金高达2,500万美元,获奖球手少交30%税款,相当于节省了750万美元,即是5,830万港元,这就不难理解球手为何选择香港成为居住地的原因! 不过大家不要忽略一点,奥苏利云表示他有70-80%的工作都在中国及亚洲地区。据报章报道,今季冠军最高的10场赛事,有5埸就在中国举行。 另外,香港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香港人持有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以及办理容易的「回乡证」,对于往来国内工作及旅游都非常方便。特区护照有135个免签国家,连俄罗斯及不少中东国也是免签,同样方便。 由此可见,香港仍然存在不少优势。正如奥苏利云说:「如果想拥有美好的生活,那一定要来香港」。